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這幾次人口遷移也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族群。所謂的客家人就是在這幾次大遷移中逐漸形成的;但是作為外來人口,客家人經常會受到當地人的歧視,由此引發的矛盾也不在少數。 1854-1867年發生的廣東土客大械斗,直接導致了數百萬人的傷亡和經濟受損。為了盡快平息這次動亂,滿清政府最終不得不將一部分客家人遷往其他地方,致使客家人流落異鄉。 在當時,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不斷襲來,這次械斗也逐漸被人們遺忘,走入了歷史的塵封。 一、為生活所迫,客家人背井離鄉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客家人的南遷。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元朝時,由于少數民族的高壓統治導致客家人聚集區域減少、人口受到極大摧殘。經歷了明朝的休養生息、到了滿清時期,逐漸形成了客家人在廣東這樣的南方城市里混居的分布。 而這些客家人之所以背井離鄉,全都是因為生活的壓力所迫,在原來的中原地區無法進行生存下去,只能另尋其他的聚集地。這些客家人到了廣東這地區,對于其中人地矛盾的激惡化卻帶來了強大的效果。 由于大量的客家人口遷入,導致原本耕地、農田較為充裕的廣東地區面臨著人地矛盾激化的特點,也正因如此,居住在廣東本地的土人對于客家人的到來,也是滿懷敵意。因為這一情況的存在,為雙方后來的大型械斗埋下了矛盾。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里,耕地自古便是百姓的命根。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勤勞的客家人在廣東勤勞工作,也收獲了一份果實,在廣東逐漸立住腳的客家人口也開始進一步增加。 這使得客家人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來養活家族的人口,但是這卻觸犯到了本地土人的耕地,雙方就為了爭奪土地資源,大打出手。 1854年,一些趁機作亂的客家人開始了向本地土人下手、搶掠錢財的黑暗操作。為了驅逐客家人,廣東一些土人也進行了同樣操作,在經歷幾次矛盾激化以后,不論是土人還是客家人,對此都表現了一定的反抗。 雙方的矛盾在一次又一次摩擦中不斷被激化,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這一血案械斗反而不受重視;此時的滿清政府正疲于奔命、忙著處理外國列強和本國的太平軍。國內外復雜矛盾的交織,也就導致這場大型械斗不斷持續下去。 二、國家動蕩,內外矛盾交織鴉片戰爭以后,被欺凌的滿清政府可謂是風雨飄搖。在長期閉關鎖國的過程當中,早已落后世界的清政府被外來的堅船利炮逼得打開來國門,也從這一刻開始,滿清統治下的人民生活苦難進一步加深。 滿清政府在一次又一次的對外自衛戰爭當中都是失敗的角色,而失敗意味著割地賠款。但對于滿清政府來說,每一次巨額的賠款早已不堪重負,只將這一危機轉嫁到人民百姓身上。 作為當時國家財政的重大來源之一,廣東地區向來承擔著滿清政府巨額的財政稅收。但是多次戰爭下來的賠款早已是一個天文數字,導致廣東百姓苦不堪言。 一部分客家人更是因此家破人亡,落草為寇的客家人便打起了土人的主意,國家的動亂讓他們有了為非作歹的機會,他們拿起手中的武器進行搶奪。 除此以外,此時的清朝內部也發生著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1851年,在天王洪秀全的領導之下,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此時在兩廣地區逐漸形成一定優勢的太平軍,讓原本的清軍就疲于奔命,他們光是應付太平天國的軍隊,就已經后繼不足。 此時的清政府對于內政的關鍵點,便是迅速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根本無力顧及民間的械斗,這就導致原本的事態在不斷地發酵。更有甚者,一些土人或者客家人都打著太平天國軍隊的名義劫掠對方錢財,不斷激化著廣東土客兩方的矛盾。 此時的清政府也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土客雙方就為了土地、為了爭口氣而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血腥械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東土人對于客家人長期以來的歧視,讓一次小摩擦徹底變成族群大戰。 三、地域歧視本不該,械斗血案蜂起由于客家人遷往廣東帶有中原的口音,因此,部分的廣東土人認為客家人所說語言是嘈雜不堪入耳。雙方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爭論。 除此以外,由于客家人是從中原遷過來,帶有和南方土人不一樣的風俗習慣,雙方的風俗習慣不同,經常會鬧出笑話。面對這樣的特殊風俗,土人沒有表示尊重,而土人一味的歧視讓客家人心生不滿。 客家人在長期的遷移過程當中,早已養成了彪悍的風格,對于一些不平之事,怒于發聲,在這長期過程當中,本就訓練有素的客家人也具有極強的攻擊力。 從明朝中后期遷往廣東的客家人,在經歷著數百年的發展后有一定的力量,自然也不愿意繼續被歧視,經常就被歧視問題和廣東土人展開一場場明刀明槍的理論。 為了更好地獲得生存,械斗爭利成為了廣東土客雙方的共同認識。最終引發這異常慘烈的土客械斗導火索,是由于廣東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此時的百姓早已民不聊生,紛紛起來反抗。 在幫助官府鎮壓叛亂的情況下,無論是廣東土人還是客家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機會。但是雙方誰也不服誰,由此開始逐漸引發械斗。 1854年,客家人首先不斷攻城略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導致在械斗初期廣東土人遭遇嚴重損失。 但畢竟廣東是土人的根據地,他們人口眾多,實力雄厚。雖然土人初期遭遇挫折,但他們迅速反應過來,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官府的助攻,將客家人的進攻盡數打退、甚至開始了后期清算。 在長達數十年的械斗當中,無論是家人還是廣東土人,都是傷亡慘重的。最終在1867年,經歷了十幾年的械斗以后,清政府也騰出手開始整頓這一場死亡慘重的族群械斗。 四、國家無奈,安排只為穩定這次械斗涉及的人數過多,導致清政府也只能通過整治一部分的帶頭人來起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但是對于絕大部分的百姓,更多的只能采取妥善安置的方法。 由于這次慘重的械斗,導致客家人和廣東土人都遭遇了重大損失,一些客家人失去了落腳之地。面對這一情況,清政府只能將一部分客家人遣散回自己的原籍,或者將他們遷移到其他人口較少的省份。 一部分客家人為了防止被清政府秋后算賬,選擇了外遷其他省份銷聲匿跡,他們的遷居地大多是如今的廣西、江西一帶。這一次大型的械斗現場也就此平息,清政府原本財政不足的情況也開始慢慢有所回暖。 這一場長達十幾年的械斗,導致客家人遠走他鄉,再一次被打散在各個省份。面對這一情況的清政府實在是無奈,將一部分的客家人遷往其他省份,也僅僅是為了安撫民心。 但對于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恢復,因為這一次涉及到的人數過百萬,又發生在廣東這樣一個稅收大省里面。 但是走向沒落的清政府,最終等不到重現生機的機會。平息這次械斗以后,民族救亡圖存運動興起。對于懦弱的清朝,百姓內心也開始日益不滿,這一座壓在人民身上的大山被推倒了。 ![]() 五、天下人民是一家,土客無分別械斗結束以后,客家人在廣東地區的勢力大為縮減,這也就奠定了此時的廣東土人在這一地區的主導性地位。 這兩方族群在歷史的發展當中也逐漸打破禁忌,開始實現通婚。根據近年的研究,在粵客雜居的村落中,只要說粵語的人數比重達到百分之十以上,則整村都會漸漸選擇以粵語為交際語言,客家話反倒被粵語"強而同之"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東土人和客家人之間的隔閡也在消解當中,他們之間的矛盾開始消弭于無形,他們也早已經成為廣東地區之中的一個命運共同體、共同為廣東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 歷史的煙塵之中,廣東土人和客家人曾經有過血海深仇,但是時間消磨掉了仇恨,留下了共同發展的機遇。 不僅如此,在社會主義治理下的社會當中,天下人民本就是一家,更不必再說其所謂的族群區別,每個人都應該是中華民族的一份一份子。無論是廣東土人還是客家人,都已經沒有了分別,天下一家是如今的中國,是為最大的一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