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的分段曾有不同的方案,包括Fischer的逆血流五段法,Gibo和Rhoton的順血流四段法,Lasjaunias的胚胎學分段法。
現在使用的頸內動脈分段幾乎都是順血流的七段法,也就是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頸內動脈新的分段法。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頸內動脈新的分段法,是以數字(C1-C7)順血流方向標記頸內動脈全程,并考慮到對神經外科具有重要意義的頸內動脈四周解剖。該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確,共分為七段:① C1頸段(Cervical segement)③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④ C4海綿竇段(Cavenous segement)⑥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⑦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除C1走行于頸部,歸于頸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顱底骨性結構內,或位于顱內,通稱為顱段頸內動脈。頸內動脈從頸總動脈發出,到最終達到前床突內上方的分叉處,總的走行趨勢是向上,向前,向內。頸內動脈頸段最為簡單,沒有被命名的分支,主要完成了頸內動脈向上的大體趨勢。 頸段通常不是筆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頸段的形態變異大體有三種:上述以彎曲為常見,后兩種少見。變異常發生于頸內動脈起始上方36mm處,以中、老年人為多見,似與動脈硬化有關。頸內動脈 (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為頸總動脈兩終支之一。約在第 4 頸椎平面、甲狀軟骨上緣 處由頸總動脈分出,直徑 4-5mm 。其行程以顱底頸動脈管外口為界,分成顱外段和顱內段 。顱外段又名頸段,居頸外動脈后外方,繼轉至其后內側,沿咽側壁上升至顱底。起始處有梭形膨大, 為頸動脈竇 ( Carotid sinus ),是壓力感受器,可調節血壓。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后壁上 ,有一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附于壁上,稱頸動脈體 ( Carotid body),為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的CO2 和 O2 的分壓,以調節呼吸 。 巖段(C2)和破裂孔段(C3) 頸內動脈巖段通過骨膜被覆的頸動脈管而入顱,全程被顳骨包裹。
在骨管中頸內動脈被靜脈叢包繞,此叢是海綿竇的外側伸延。一些來自上部頸神經節的頸內動脈支的頸自主神經叢也包繞管內頸內動脈。 頸內動脈巖段有二明顯的亞段:垂直段,水平段。二亞段的交界處為膝部。 ICA在垂直段上升,在膝部向前內轉。垂直段長約10mm。自膝部ICA向前內走向額骨巖部尖端。水平段長度為垂直段的2倍。腦血管造影上,對頸內動脈理解最關鍵的就是巖段的走行。巖段完成了頸內動脈向“前內”的走行。 破裂段起于頸動脈管末端,動脈越過破裂孔,但不穿過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內上升,向著海綿竇,止于巖舌韌帶上緣。
破裂孔是由蝶骨體(前方邊)、枕骨底部(內側邊)和巖尖(外側邊)圍成的近三角結構。破裂孔并非單一的孔道,而是由兩部分組成:顱外骨膜上的一個孔和一個垂直管道。垂直管道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結構和纖維軟骨構成。所以與其叫破裂孔,不如叫“破裂窩”。破裂孔的叫法,對頸內動脈走行和顱底的理解存在重大誤導。巖舌韌帶是前方的蝶骨舌與后方的巖尖之間的骨膜小反折,頸動脈管骨膜的延續,連結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巖尖之間。此韌帶以遠,頸內動脈進入海綿竇。所以,巖舌韌帶是骨膜,巖舌韌帶以近的頸內動脈破裂孔段也還在硬腦膜之外。此段始于巖舌韌帶上緣,止于近側硬膜環。這段頸內動脈主要行走于海綿竇內,四周為結締組織、脂肪、靜脈叢和節后交感神經。海綿竇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為垂直部、后彎(膝)、水平部和前彎(膝)。 C4段有一水平段及兩個明顯的彎曲:一為后膝(由海綿竇段的較短的垂直段及較長的水平段交界處形成),另一為前膝。此水平部ICA向前行時也稍向外。后干及下外干正常都小。后干(腦膜垂體動脈)常為起自后膝上緣的一支小血管。 此段起于近側硬膜環,止于遠側硬膜環。床段短,長約4~6mm,斜行于外側前床突和內側頸動脈溝之間。床段C5屬于硬膜外結構。 該段起于遠側硬膜環,止于后交通動脈起點的緊近側。這段頸內動脈常發出兩條重要動脈,即眼動脈和垂體上動脈,行頸內動脈造影時能清晰看到眼動脈,而垂體上動脈一般不能顯示。頸內動脈C6段在與C5段(床突段)交界處遠側的頸內動脈向上后彎曲形成所謂的頸動脈虹吸部,由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構成一個“S”形彎曲,在前后位頸內動脈海綿竇段遠側及硬膜內段近側常相互重疊。交通段起于緊靠后交通動脈起點的近側,止于頸內動脈分叉處。此段發出兩個重要分支:后交通動脈和脈絡膜前動脈。
A1段 即水平段:起始后向前內經視交叉背面折入大腦縱裂至前交通動脈。正位片上呈由外向內水平走向或略呈弧形。側位片上成軸位投影并與大腦中動脈重疊,顯示不清。ACA在此段閉塞可不產生癥狀,因遠端可以從前交通獲得血液。 A2段 即垂直段:為前交通動脈至胼胝體膝部下方的一段,側位片上呈由后下向前上方走行,略成“S”形。正位片上顯示為沿中線垂直上行,故又稱垂直段。 A3段 即膝段:以額極動脈與A2段為界,與胼胝體的膝部彎曲一致。 A4段 即胼周段:位于胼胝體溝內,也叫胼周動脈,分布于額葉。 A5段 即終段,為楔前動脈,分布于頂葉。 大腦前動脈的主要分支 1. 回返動脈 又稱Heubner動脈,80%起自ACA的A1段,平前交通動脈處或在其前方外緣發出,主要供應尾狀核頭、殼核及內囊前支等。 2. 眶額動脈 自ACA主干、前交通動脈前方發出,供應直回和眶內側部。與大腦中動脈的眶額支在眶回外側部形成吻合支。 3. 額極動脈 多數在胼胝體膝部以下與ACA主干成銳角發出,供應額極前、內和外側面。 4. 額前內側動脈 一般在胼胝體膝部附近與ACA成直角或銳角發出,供應額中回上部或上緣的前部。 5. 額中間內側動脈 通常在胼胝體膝部上方與ACA主干成直角發出,供應扣帶回、額上回內、外側及額中回上緣。 6. 額后內側動脈 從胼胝體中部ACA主干發出,供應扣帶回、額上回、額中回上緣及中央前回上1/4。 7. 胼周動脈 位于胼胝體溝內,供應胼胝體和半球內側面。 8. 胼緣動脈 自胼周動脈發出,供應扣帶回、旁中央小葉及額上回。 9. 中央旁動脈 由ACA主干發出,供應扣帶回、旁中央小葉及中央前、后回上1/4。 10. 楔前動脈 也稱頂內側支。供應扣帶回后部、楔前葉2/3、頂小葉及頂下小葉上緣。 11. 前交通動脈 連接兩側ACA的動脈,變異較大,甚至缺如。 大腦中動脈解剖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恒定的概念和信息,也有很多變異,找準合適方式,依下面幾個關鍵詞為主線,可以達到全面掌握MCA解剖的目的: 關鍵點:①分段中的幾個關鍵點及各段的起止點;②側裂的解剖分部以及它與MCA各段的關系。理解早期分支概念之前需要知道M1其實分分叉前和分叉后兩部分。早期分支起點越靠近ICA分叉者,直徑越粗、越易發出皮質支和豆紋動脈。下面將由近及遠來復習MCA各段及起止點相關解剖:1、起點: (1)ICA的終末分叉=頸內動脈的分叉。 (2)Location: 視交叉的外側 側裂干的內端 前穿質的下方 嗅束分為內、外側嗅紋處的后方 (1)起止點:ICA終末分叉→平行走在側裂蝶部內→MCA膝部。(2)Course:在側裂蝶部內,由內而外橫向走行。(4)大約90%半球的MCA分叉發生在MCA膝部的近端,所以M1分兩部分:- 分叉后M1段:MCA分叉→MCA膝部。為多個幾乎互相平行的血管干。
(5)早期分支: - 早期分支分型及其特點:越靠近ICA分叉的早期分支直徑越粗;越容易發出皮質支和豆紋動脈。
- 豆紋動脈:在MCA行經前穿質下方時發出的一系列穿支進入前穿質,這些穿支為豆紋動脈。豆紋動脈即可發自早期分支也可發自MCA分叉前主干,還可發自M1分叉后部。
大腦中動脈M1段(水平段)水平向外走行,到達島閾水平時大腦中動脈呈90°彎曲轉向后上方,延續為M2段(島段),MCA這一90°彎曲部分被稱為MCA膝部。MCA膝部是M1段和M2段的分界。4、M2 段 / 島段 (1)起止點:大腦中動脈膝部→島環溝。 (2)Course:走行在島葉表面,并發出部分分支供應腦島。 (3)組成:M2由上干和下干組成,上干和下干大小不一。 (4)分支: - 到達后部皮層供血的血管分支相互平行且輕微分開跨過島葉全程。
5、島環溝: 島葉被一個稱為島環溝或島界溝或島周溝的深溝包圍并與島蓋分開,該溝分為上、前和下三部分。 M2和M3段MCA以島環溝為界。 6、M3段 / 蓋段 (1)起止點:起自島環溝→止于側裂表面。 (2)Course:構成M3段的分支緊貼額、頂蓋和顳蓋的側裂面走行。 - 供應側裂上方皮質的分支要經過兩個180°轉彎,第一處在島環溝;第二處在側裂外表面。
7、M4 段 / 皮質支 (1)起點:起自側裂表面。 (2)Course:行于大腦半球的皮質表面。 二、分支
1、MCA分叉的類型:
3、MCA分叉及分支類型:
大腦后動脈(PCA) 是椎-基底動脈的終末支之一,于腦橋上緣層面發出,于動眼神經的上方,繞大腦腳向后行。大腦后動脈可以分為4段:P1交通前段、P2環池段、P3四疊體段、P4距裂段。 交通前段:起源于基底動脈的末端,位于腳間池內,水平向外側走行,終止于后交通動脈處。 環池段:由水平段轉折向后上方走行,止于四疊體池。這一部分又可分兩個亞段。 四疊體段:走行于四疊體池的后內側,終止于進入枕葉溝處。 距裂段:為大腦后動脈進入距狀溝后的部分,分為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