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閱讀《兒童生活與教育》(侯莉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9)第七章的札記之三。 【摘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兒童的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如果在發展尚未達到適當水平之前提早教他知識,將會對兒童自行探索主動求知的行為反倒產生不利影響。 【啟示】皮亞杰的這一研究結論似乎在確證一種教育理論:自然的、兒童自主建構的教育才是教育該有的“本真”。超前的教育可能并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用。 【摘錄】兒童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這樣的過程反映著以下兩條規律。 第一,學習從屬于兒童的主體發展水平。 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決定著當前學習的效果。 第二,學習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主體之所以獲得知識,是因為主體的認知結構與客體結構同型,主體結構被應用于客體。 【啟示】兒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無法超越其現實的和可能達到的認知水平允許的程度。 就教育而言,滯后意味著教育的浪費,超前同樣是無效的教育--同樣是一種浪費。 但是有一個問題:最初的結構哪里來的?先天的還是習得的?或是二者都有?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 【摘錄】兒童的天性是要按自己的目標去探索和接觸環境,這也是兒童與成人學習的最大差別,因為兒童是按內在的需要去學習和探索的,而成人則是使用符號的和言語的操作組織信息以解決問題。 【啟示】主動探索是兒童建立心智結構的根本。因為只有在主動探索中,兒童與外部世界發生互動,通過操作,體驗事物本身的特征、發展程序、基本結構,進而建立起相匹配的心智結構。 成人可以在符號層面進行心智操作,從而豐富和發展心智結構。這個操作過程是可以脫離客觀事物而在符號層面進行。 所以,自主探索、自己教育自己才是兒童教育的根本形態。 【摘錄】在兒童的早期階段,教育就是為兒童提供實物和環境,讓兒童自己動手操作,幫助兒童提高提問的技能,了解兒童認知發展中存在的困難。 【啟示】兒童教育的根本在“讓兒童自己動手操作”!教師的作用在于營造環境、支持和幫助兒童“自己操作”。引導兒童在操作中建構他們自己的心智結構。 【摘錄】“每次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夠發現的東西,就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東西有真正的理解。”因為單純憑借模仿,兒童難以建構應有的認知結構,從而使以后的學習變得困難。 【啟示】超前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從而使以后的學習變得困難。”因為無法自主地建構相應的心理結構,只能是模仿學習,死記硬背結論,這對正確的心智結構的形成和今后運用產生了負作用。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反對早期教育小學化的原因所在。 【摘錄】兒童的學習,既受到他們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也受到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因此,兒童的學習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同時,學習對兒童來說,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啟示】兒童學習的重要特征是:互動中的雙向建構、連續不斷的過程。這要求兒童早期教育一方面要創造兒童與環境的“主動探索”的互動過程,教育不能是“單向傳授”。另一方面要努力保障教育的連續性,通過持續的、尊重且適合兒童生命本身發展規律的“主動探索活動”展開教育教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