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的步頻,指的是每分鐘雙腳落地的總次數(shù),它是衡量跑步節(jié)奏的關(guān)鍵指標之一。在跑步領(lǐng)域,180bpm(即每分鐘 180 步)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這一說法的廣泛傳播與奧運會田徑教練Jack Daniels的研究密切相關(guān)(注:部分資料會提到是由運動生理學家蒂姆?諾阿(Timothy David Noakes)觀察到的180步頻)。 Jack Daniels在對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中長跑選手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這些高水平運動員的步頻大多在 180bpm 左右,即使是跑較長距離,步頻也很少低于 170bpm。這一發(fā)現(xiàn)讓 180bpm 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被不少跑者當作目標步頻。越來越多的訓練者發(fā)現(xiàn)這個頻率在提升效率、減少受傷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 ![]() 選擇 180bpm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從減少受傷風險來看,較高的步頻意味著每一步的步幅相對較小。步幅過大會使腳落地時與身體重心的距離變遠,增加腿部所承受的沖擊力,容易導致膝蓋、腳踝等部位受傷。而 180bpm 左右的步頻能讓腳在身體正下方或稍前方落地,從而減少“剎車力”和膝蓋沖擊力,降低地面反作用力對關(guān)節(jié)的沖擊,從而保護關(guān)節(jié)和肌肉。 ![]() 以下幾點細說:
步頻提升通常伴隨著步幅縮短,著地點更靠近身體重心,從而減少“剎車力”和膝蓋沖擊力,對髖膝踝更友好。
![]() 在提升跑步效率方面,合適的步頻能讓跑步動作更連貫、流暢。步頻過低時,身體上下起伏和左右晃動的幅度可能會增大,浪費過多能量;而 180bpm 左右的步頻有助于跑者找到更經(jīng)濟的發(fā)力方式,減少多余動作,使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讓跑起來更輕松持久。
![]() 不過,180bpm 并非適用于所有人的絕對標準,它只是一個參考值。不同的人由于身高、腿長、跑步能力和身體狀況等存在差異,適合的步頻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個子較矮的人可能更容易達到或超過 180bpm,而個子較高的人可能需要適當調(diào)整。跑者應(yīng)根據(jù)自身情況,在 180bpm 的基礎(chǔ)上進行微調(diào),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頻,以達到既高效又安全的跑步效果。 另外,就算是老司機,在做低速恢復跑時(例如6分半甚至更慢的配速),步頻本來也會自然下降。如果刻意強求高步頻,反而不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