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材料一:近日,廣電總局發文:杜絕抗戰“神劇”。避免出現“奇功”“神技”,摒棄“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幼稚化劇情,摒棄將家國敘事矮化為個人復仇的偽主題創作,杜絕缺乏歷史邏輯的弘揚民族大義主題的創作模式。 材料二:暑假期間,《南京照相館》熱映,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它的成功證明,優秀的主旋律作品可兼具歷史嚴謹性、藝術感染力與全齡普適性。對孩童,它在作為認識善與謊言的啟蒙課的同時,也沒有令家長擔心“少兒不宜”的鏡頭;對青年,它是理解個體力量的成長寓言,讓我們看到“普通人也能成為英雄”;對長者,它是民族苦難記憶的影像紀念碑,更體現出當下歷史記憶守護的現實意義。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 削麗藻,存炯戒 白居易曾提出“尚質抑淫,著誠去偽”的文學主張,意即強調文學需拒絕泛娛樂化的創作,需要警惕缺乏歷史邏輯的糖衣炮彈。面對“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劇情、“抗日神劇在短劇中借殼重生”的創作亂象、歷史虛無主義的沉渣泛起,我們亟須將“刪淫辭,削麗藻,存炯戒,通諷喻”的理念刻入文藝敘事的肌理中,不廢江河萬古流,筆下情深不自持! 袁可嘉曾喟嘆:“讓我沉默于時空,如古寺銹綠的洪鐘,負馱三千載沉重,聽窗外風雨匆匆。”如實直書的歷史是過去的舊事亦是現實的倒影,是最好的教科書,亦是最有效果的清醒劑,理應保持其嚴謹性。然而,當抗日神劇的爽感邏輯凌駕于真實歷史之上,當“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的苦難被人為美化,當“千萬青年永不磨滅的熱情、永不放棄的希望和令人驚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被娛樂化解構,這何嘗不會在潛移默化中稀釋民族深厚的情感記憶、扭曲正確的價值取向、瓦解集體認同?歷史的泛娛樂化又何嘗不是“伊克西翁之輪”的又一次上演?如錢穆般“始終保持對歷史的溫情與敬畏”,我們才能一邊踉蹌前行一邊重整旗鼓! 真正優秀的文藝創作應該在歷史真實與藝術感染的平衡中為我們建立精神坐標、凝聚民族共識、照亮前行道路。歷史如小小的鉆石是多么罕見難得,而一經藝術的開采琢磨,便能經久、堅硬而晶亮:《南京照相館》以藝術話語重組歷史碎片,改編真實歷史以七個老百姓在照相館的故事通過藝術性的鏡頭語言揭開那段沉重往事,相機成為詩的殘骸,成為凝視歷史的眼睛。事實上,在文藝作品的創作中,如果一味追求歷史真實,那么便容易陷入照搬照抄機械敘述的窠臼中;如果一味追求藝術感染力,那么便容易喪失作品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以人性的厚度承載歷史的重量,文藝作品的最終指向是情感共鳴與教化意義?!耙粫r的喧鬧什么也不能夠代表,悠遠動聽的是曠野中的一支竹簫?!薄赌暇┱障囵^》于孩童,是認識善與謊言的啟蒙課;于青年,是理解個體力量的成長寓言;于長者,是民族苦難記憶的影像紀念碑。文藝工作者不能為了謀求流量與看點沉迷于表面的狂歡,陷入“娛樂至死”的窠臼。像珂勒惠以刀以筆關懷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一樣,文藝作品應該“讓我們擁有會流淚的眼睛,讓心靈的燈盞永不熄滅,讓靈魂的源泉清澈涌流”。 “疏離意義者,必被意義無情地梳理。嘲諷崇高者,敢情是匹夫之勇再加猥瑣之心?!蔽鹱寠蕵烦捎迾?,不要讓輕佻的文化環境養成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文藝作品始終應在歷史真實與藝術感染的平衡中追求“一個靈魂推動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