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肝寒證用方【代表方】吳茱萸湯(茱萸湯)【組成】吳茱萸洗,一升(24g)、人參三兩(9g)、生姜切六兩(18g) 、大棗擘,十二枚 【方歌】吳茱萸湯人參棗,生姜五兩溫里好,陽明寒嘔厥陰逆,溫肝暖胃止下利。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治法】溫肝暖胃,散寒降逆。 【適應(yīng)證】肝寒氣逆證:頭痛,干嘔,或嘔吐清稀涎沫,下利,手足厥逆,胸滿,煩躁;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原文應(yīng)用導(dǎo)航】1、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2、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3、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配伍原則與方法】肝寒氣逆證的基本病理病證是寒氣襲肝而濁氣上逆;肝氣虛弱。所以,治療肝寒氣逆證,其用方配伍原則與方法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證機選用溫肝散寒藥 寒邪侵襲于肝,肝氣為寒氣內(nèi)擾而逆亂于上,則證見肝氣上逆之頭痛,干嘔,吐涎沫,其治當(dāng)溫肝散寒,在選用溫肝散寒藥時,還要考慮最好選用具有降逆作用,從而達(dá)到既降逆又散寒。如方中吳茱萸、生姜。 2、合理配伍補氣藥 寒氣之所以侵襲于肝,是因為肝氣夙有不足。因此,在選用溫肝散寒藥時,必須配伍補益肝氣藥,以使肝氣能夠積力抗邪于外,寒氣不得內(nèi)留而消散。如方中人參、大棗。 3、妥善配伍補血藥 肝有寒,其治當(dāng)溫陽散寒。又因肝主藏血,若用溫陽藥稍有不當(dāng),則易傷肝血,故其治最好配伍補肝血藥,在選用補血藥時,最好具有溫肝疏肝作用,以冀取得最佳療效。如在方中可加當(dāng)歸。 4、隨證加減用藥 若嘔吐明顯者,加半夏、陳皮,以理氣化濕散寒止逆;若頭痛明顯者,加蔓荊子、白芷,以散寒通經(jīng)止痛;若泄瀉明顯者,加山藥、茯苓,以健脾滲利止瀉等。 【臨床應(yīng)用指導(dǎo)】1、藥用個性(1)吳茱萸溫肝散寒降逆,暖胃通陽止嘔。 2、藥用共性吳茱萸湯不僅可主治肝寒氣逆證,還可主治陽明胃虛寒證,并對下列所舉病種而具有吳茱萸湯主治病理特點者,以法用之,則可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陽明胃虛寒證:食谷欲嘔,胃脘冷痛或脹滿,嘔吐清水,或胃脘嘈雜吞酸,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本方可以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之胃、十二指腸潰瘍或合并幽門梗阻,神經(jīng)性嘔吐,賁門痙攣,潰瘍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之神經(jīng)性頭痛,腸胃神經(jīng)官能癥,癲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冠心病,高血壓等;婦科之痛經(jīng),帶下等;以及肌肉痙攣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方用藥理研究】1、方藥整體功效(1)保護(hù)胃黏膜及抑酸作用:能顯著減少家鴿嘔吐頻率,能顯著減輕大鼠應(yīng)激性胃潰瘍形成;對大鼠幽門結(jié)扎性胃潰瘍能明顯減少大鼠潰瘍指數(shù),對胃液分泌量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有提高胃液pH 值;能非常明顯地提高胃殘留率,對離體胃的自發(fā)性活動和痙攣性收縮有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既與阻斷M受體有關(guān),又對胃平滑肌有直接抑制等作用(中藥藥理與臨床,1988,(3):9)。 (2)對抗小腸功能亢進(jìn):對離體家兔十二指腸自發(fā)性活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能與阻斷M受體有關(guān),對新斯的明引起的小腸推進(jìn)功能亢進(jìn)有對抗作用,能促進(jìn)腸道對水分和氯離子的吸收[中藥藥理與臨床,1990,(1):6]。 (3)增強心肌力及對血管的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輸出量顯著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強;顯著增強在體兔心肌收縮力;升高血壓作用與腎上腺素相類似;對微動脈有明顯擴(kuò)張作用,顯著增加毛細(xì)血管數(shù),迅速增快微血流速度,改善部分微血流狀態(tài)即粒流變成線粒流,線粒流變成線流;迅速而顯著升高休克兔血壓,并延緩后期血壓的下降,對心律影響不明顯,顯著增加尿量[中藥藥理與臨床,1991;(2):1];能明顯抑制腦內(nèi)組胺的升高從而減輕疼痛,擴(kuò)張血管而降低組胺的堆積等作用。 另外還具有能增加免疫器官胸腺重量,促進(jìn)脾虛小鼠單核巨噬細(xì)胞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fù),增強機體的體力。 2、單味藥理作用(1)吳茱萸:具有抗?jié)?抑制潰瘍形成,減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解除胃痙攣;止嘔;止瀉(抑制腸胃蠕動);強心(增強心收縮力);升壓;改善微循環(huán);抗休克;抗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保肝;抗低氧;鎮(zhèn)痛等作用。 【類方】蜘蛛散【組成】蜘蛛熬焦十四枚,桂枝半兩(1.5g) 【用法】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治法】溫肝散寒,通達(dá)陽氣。 【適應(yīng)證】肝寒狐疝(小腸疝氣)證:陰囊時大時小(小即正常),常因勞累、咳嗽、哭、笑而誘發(fā),少腹時有冷痛,或牽引胸脅,舌淡,苔白,脈緊。 【原文應(yīng)用導(dǎo)航】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第十九4) 【醫(yī)案助讀】慢性胃炎胡某,女,30 歲。自訴: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胃炎”3年余,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治療效果不佳。 刻診:胃脘疼痛,喜溫怕冷,食熱則欲嘔,不欲食涼,偶有頭痛,情緒易于波動,急躁易怒,嘔吐涎沫,口淡無味,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診為肝寒氣逆證,其治溫陽散寒,以吳茱萸湯加味: 吳茱萸10g、紅參9g、生姜18g、大棗12枚、白術(shù) 12g、陳皮18g、柴胡18g、清半夏12g。 6劑,每日1劑,水煮2次分2服。 二診:胃痛明顯好轉(zhuǎn),又以前方6劑。之后,復(fù)以前方累計服用20 余劑,以資鞏固療效。隨訪1年無復(fù)發(fā)。 【按】審慢性胃炎,其喜溫怕冷,知其證機是寒,寒證有肝寒與脾胃寒之分,細(xì)審病人情緒易于波動,急躁易怒,知其證機與肝有關(guān),以此而診為厥陰肝寒氣逆證,以吳茱萸湯溫肝散寒,加白術(shù),陳皮以健脾益氣,和胃理氣,柴胡以疏達(dá)肝氣,半夏以散寒降逆。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