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羹是我細水長流、常年在吃的養生食材的一種。以前只秋冬,現在全年都吃。每天早飯前空腹一小碗兒,大約100毫升。 ![]() 銀耳要熬出稠厚滑嫩的膠,挺費時間的,每次呢又吃不多,所以只能偶爾做一次吃吃,蠻困擾。 后來看到市面上有凍干銀耳羹出售,就想那自己熬的能不能也冷凍保存呢?正好有現成的烘焙用的硅膠冰格,試了一下,冷凍再加熱后的銀耳羹,吃起來和剛熬好的,沒有什么區別。 這就解決大問題了,費事做一次,冷凍,吃十天半月,不要太方便。 原先的兩個冰格,都是特別小的格子。又專門陸續買了三個大的。一盒10格、每小格100毫升左右的兩個。還有一個250毫升一小格,4格。這5個冰格,用了很長時間。 就是脫模費勁兒。制冰好脫模,銀耳羹就差多了。每次凍結實了,取出得放個5~10分鐘,再使勁兒扭著松動。本身銀耳羹膠質很多,放一會兒,表面更是滑溜溜,脫出來有時還捉不住,每次脫模都讓人抓狂。廚房臺面上也一片狼藉。 小格和硅膠的相對好脫,但容量又小的太小、大的太大。250毫升的是長條,加熱時得用大碗裝,要不就會化在碗外面。 再就是,冰格凍過銀耳羹后,清潔麻煩。四個角,還有分隔的那些細小的間隙,往往存了“殘羹”,不容易刷到。 ![]() “三代“容器 一代比一代好用 終于找到合用的了 有次看到好幾年前買的一組塑料小密封盒,200毫升容量,適用-20~140℃。每盒裝一份,方便。 雖然都是食品級,小密封盒和兩個冰格,還是進口的。但我對食物容器比較在意和挑剔,塑料類的盡量能不用就不用。 繼續尋尋覓覓,終于發現有容量正合適、可以冷凍的玻璃分裝盒。由此想起原有的大大小小的樂扣玻璃密封盒。看了下,都是-20~300或400℃。其中小點的兩個,430毫升,也合適用。 大喜過望,馬上先買了4個200毫升的。試用下來,稱心如意。不管是方形還是圓形的,碗口大小、容量、材質,哪哪都可心。然后,補足到12個。這下,再也不用擔心熬出的銀耳羹沒合適的容器儲存了。 輕松地把銀耳羹,干凈利索、一點兒也不會撒到外面去地分舀進這些小容器的過程,以及看著晶瑩的食羹在清沏透明的碗中的那種感覺,也很是享受。原來用冰格的時候,小心著小心著,也難免弄到外面。 每晚睡前從冷凍室拿出,放到冷藏,第二天早飯蒸鍋餾饅頭時,取下盒蓋,直接就一起加熱了,或者用微波爐。同時還能當碗用。 熬銀耳羹,算是很有經驗了。椴木銀耳吃得多一些,小朵,一次三四朵。清洗干凈,冷水泡幾小時,剪刀剪碎。加桂圓、蓮子和百合。冷水下鍋。用的是普通的蘇泊爾高壓鍋,9升,加水2.5升以下。大火,上汽后,及時轉小火,再30-60分鐘。 通常,三四十分鐘足夠。時間再長,有時會撲鍋。眼睜睜看著那么好的膠質,源源不斷涌出,溢滿鍋蓋,又順著滴下去,還沒法即時打開鍋蓋處理,又心疼又煩后面的清理工作。 還得注意加水量,多了,也會溢。當然,水量太少也不行,會粘鍋糊鍋。這個得根據自家鍋具和銀耳,嘗試,找到合適的比例。 做好,分裝,放涼后迅速冷凍。吃前,撒一把枸杞,或者一點桂花。膠質滿滿,非常的順滑好吃。 ![]() 吃慣了自己做的銀耳羹,市售凍干的,就吃不下去了 關于銀耳: 1、《中藥大辭典》: 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功效:滋陰生津,潤肺養胃。 2、清代張仁安《本草詩解藥注》:“此物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參、鹿茸、燕窩所不及?!?/span> 3、“滋養五臟之陰,補而不滯,調理慢性病,好處非常多。不管男女老幼,都可常吃?!薄芭紶柍詭状胃杏X平常,長期堅持服用,補益作用就會很明顯,甚至是神奇。” 4、“調理慢性胃炎、口臭?!?/span> 5、“經期不吃。痰多時不吃?!?/span> |
|
來自: deliahonic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