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賦者紀東濤醫師 原創 說到中醫理論和實踐,漢代以后的中醫文化,大部分都是糟粕,把中醫復雜了,特別是造紙術以后,不用在竹板上寫字,很多人就張口胡說,導致中醫文化胡亂發展。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把六經辨證更加細化了,特別是對三陰病的五臟疾病,但是對病位的忽視尤為嚴重,導致開方沒了表里半的方向性,也就是我們說的靶向治療。 什么是病位呢?不是我們看到疾病在皮膚,病位就在表,很多牛皮癬患者脈沉細無力,屬于典型的里病及表,必須先治里,不能違反治療虛癥表里先后的順序,有的腰椎病雖然寒冷痛疼難忍,脈卻是輕取無力,中取重按力量都還可以,卻不能用溫里的方子,要溫表才行,姚梅齡老師習慣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我有時還可用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加附子等等,都要看脈的變化。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所以我的病位定義:真正的病位不都是疾病表現出的位置,是正氣虧虛或者邪氣聚集的位置。 我定義了病位,也分類了病位,有了病位的分類,對我們學習中醫有什么好處呢? 病位相同,病性相似我們就可以用一樣的方劑,或者用同類型的方劑,我們需要記憶的中藥方劑就少了很多,不必要記憶上千個中藥方劑,購買中華方劑大全;國醫大師熊繼柏不是要求弟子們要記憶上百個方劑嗎?不必要,,只要需要把六經的典型方劑記住就可以了,一百來味藥,一百來個方劑足夠。 我們今天學習的教材也看不得,看了就不會治病了,我是繞了一大圈,教材認為胃病病位就在胃,牛皮癬病位就在皮膚,腰突病位就在脊柱等等,這么簡單的話,兩千年也沒有出多少大醫,很多主任教授看病也就那個樣子了。 表病可能是里病導致的,里病也可能是表病導致的,沒那么簡單,但是也沒那么復雜。通過脈象仔細分析,就會找到疾病真正疾病位置, 所以,不能見了痤瘡就用金銀花,見到便秘就用大黃,見到早謝就用山萸肉,見到腰痛就用牛膝,教材的那一套東西學不得。 當然,說到病位呢,胡希恕老先生,鮑艷舉老師的病位理論稍顯的簡單;劉渡舟老先生,郝萬山老師,陳明老師的病位呢又顯得機械,陽明屬于胃經胃系,太陰屬于脾經脾系。脾胃病就是楊明太陰;那腎虛導致的消化不良怎么分么?膀胱癌只能是太陽病?我見過腫瘤晚期基本都是厥陰病。 節選自《紀東濤中醫病位學說》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