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錄片《風味人間》里知道了蘇州有“不時不食”的飲食文化,——不是應季的食材就不吃。這樣地挑剔,這樣地精細,可能是魚米之鄉自古富足的表現吧。 在蘇州的5天4晚,四處覓食,可惜照片卻沒怎么拍,就點到為止地說些感受吧。 雋秀的蘇式面 蘇州站地下1樓的朱鴻興面館、西園寺、北塔寺附近的朱新年點心店,還有我們居住的如家酒店餐廳,我們感受了多種蘇式面。 或是清湯,或是紅湯(加醬油的),細細的面條特意留著如針尖般粗細的硬心兒(為了清爽的口感,過熟就會面坨、不清爽),點綴著香蔥蔥花,各式各樣的澆頭(北方叫做鹵子、臊子等等),——這是傳說中的蘇式面,也確實是我們感受到的蘇式面。面條都呈現出蘇州的雋秀之氣,和炸醬面、打鹵面絕不相同。 第一次知道蘇式面,就是在美食紀錄片中。蘇式三蝦面,蝦仁蝦腦蝦子,且只在河蝦上市的季節才有,令我十分神往。 可惜,朱鴻興面館的手剝蝦仁面味道不過爾爾。蝦仁到底是手剝還是預制,難以辨識。 另外,據說,蘇式面中的澆頭肉,也十分講究。一塊五花肉,四季就得有四季的吃法。春天醬汁肉、夏天粉蒸肉、秋天扣肉、冬天醬方。只不過,蘇州為了迎接八方來客,有了些妥協,我們在時,算是夏末,可是面館里提供的卻是燜肉面。 西園寺的素面,前面我們簡單說起過,略咸。想來,應是用重滋味中和香菇竹筍面筋的不同味道,因為素面里是沒有蔥花的。李敖大師說,佛教里,魚和肉算作腥,蔥姜蒜算作葷。 蘇式面,我愿意打個高分。 ![]() 吳儂軟語一般的本幫菜 實際上我們也只吃了兩家店。一家是山塘街上,名叫山塘悅·江南雅宴。一家是平江路上,名叫魚食飯稻·蘇浙土菜17年老館子。大眾點評app上就是這個名字,弄得好像“詞牌名+題目”似的。這兩家店都是孩子隨機選擇,并非是我們慕名前往。 清淡發甜的口味,對于早已經被東北菜改造了腸胃的岳父來說,起初并不適應。好在,中午這家魚食飯稻,松鼠鱸魚的魚肉很嫩,腌篤鮮也很鮮,138元一盤的蟹黃拌面,也很新鮮,仔細辨識,不會是預制菜。一家人吃得都很滿意。 ![]() ![]() 所以孩子晚上還想吃松鼠桂魚,可惜山塘街這家店的魚肉并不新鮮。銀魚莼菜羹里的莼菜也少得可憐。如果西晉文學家張翰吃的是這種莼菜羹,只怕就不會有莼鱸之思這個成語了。 是點心亦是主食的蘇氏生煎 我想,自古便是魚米之鄉的蘇州,才會有這樣的小份菜、小份點心,不會像缺少糧食的地區,一頓便要吃個十二分飽。 繁花中心地下1樓的鑫震源·蘇式大蝦生煎,我們點了鮮肉生煎、蝦仁生煎,對餡料一向挑剔的兒子,吃得大快朵頤。招牌上寫著食材不過夜,確實肉眼可見的新鮮。只是,吃這個要小心燙,最好是戳破包子皮,把湯汁倒在小碟里。
對比之下,朱新年點心店的生煎就只能打個7分了,肉看上去沒有鑫震源的新鮮,湯汁也不夠飽滿。 鑫震源里的桂花豆沙小圓子、兩家店里的黑芝麻湯團,軟糯香甜,都值得嘗試。 蘇州的最后一晚,感覺已經吃不出什么新鮮感,在蘇州中心廣場,我發現有一家點都德,這是廣式茶點的知名連鎖品牌,上一次還是2017年在深圳吃到,似乎長江以北就沒有這個牌子,于是我們在這里給蘇州的美食之旅畫了句號。 匆匆行程,對蘇州的不時不食并沒有那樣濃烈的感知,或許,這是蘇州本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吧。(未完待續,下一篇寫蘇州評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