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經常聽到有人說“老銀川味道”,那“老銀川味道”到底是啥樣的味道? 有人說,老銀川味道應該是這樣的: “老銀川味道”是黃河水浸潤出的煙火氣,是巷陌深處飄蕩的時光密碼。清晨五點的羊肉街口,鐵鍋里翻滾的羊雜浮著金黃油花,配一個剛出爐的蕎麥面油旋子,滾燙的湯混著面香沖開晨霧;正午的老菜市場里,手藝人用胡麻油熗出辣糊糊的焦香,土豆片在紅湯里咕嘟時,總有三兩學生踮腳張望。 ![]() 這味道藏在斑駁的鋁制飯盒里——機械廠下工的漢子們掀開盒蓋,自家腌的沙蔥韭菜花,混著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的醬色湯汁,在米飯上洇出深淺不一的圓。西塔老太太們做粉湯餃子時,總要多撒一把曬足的寧夏辣椒面,滾油“滋啦”一聲,驚飛了窗臺上偷嘴的麻雀。 最動人的是暮色里的市聲。懷遠夜市炭火上的烤羊蹄滋滋作響,賣甜醅子的老漢敲著銅勺哼花兒,玻璃柜里摞著八寶茶,桂圓與冰糖在蓋碗里漾出琥珀光。某個拐角突然飄來煤爐烤餅的焦香,那是二十年前校門口的味道——穿棉襖的小販跺著腳,把燙手的紅糖鍋盔塞進學生手心。 如今新城區的霓虹燈下,這些味道成了會講故事的老人。它們站在自動咖啡機旁邊,輕輕拽住行人的衣角:“嘗嘗吧,這是賀蘭山風吹過的麥子,是黃河水養大的灘羊,是塞上江南用百年光陰,慢慢煨出來的人間至味。” 也有人說,老銀川的味道,是清晨街頭那一碗熱騰騰的羊雜。滾燙的湯面上浮著金黃的油花,羊肚、羊肝、羊肺在湯中沉浮,撒上一把翠綠的香菜末,再掰幾塊硬面饃泡進去。老食客們總是先啜一口湯,讓那股濃郁的鮮香在舌尖綻放,然后才慢條斯理地享用其他。 這味道藏在南門老巷的烤全羊里。老師傅們沿用著祖傳的秘方,將整只羊架在特制的馕坑中慢烤。羊肉在果木炭火的熏烤下漸漸變得金黃酥脆,油脂滴落在炭火上,發出"滋滋"的聲響,飄散的香氣能勾住半條街的行人。出爐時外焦里嫩,用手輕輕一撕,肉絲便如柳絮般散開。 最地道的要數羊肉泡饃。老銀川人吃泡饃講究"三泡":第一泡讓饃塊吸飽湯汁,第二泡品嘗半軟半硬的獨特口感,第三泡則要等到饃塊完全化在湯里。配上糖蒜和辣醬,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挑逗。 這些老味道里,藏著銀川人豪爽的性情。大塊的羊肉,大碗的濃湯,大把的調料,無不彰顯著西北人粗獷中的細膩。如今雖然新派餐廳林立,但老銀川人最惦念的,還是這些經年不變的老滋味。 或許,這些只是人們想象中的“老銀川味道”! 最近刷到好多小視頻,都在用所謂的“老銀川味道”的情懷來做推廣。一一看完,發現那不過是在消費“老銀川”情懷而已。相信很多人已經不記得過油肉的酸香嫩滑,不記得燎毛肘子的醇厚和肥而不膩了吧?對于同福居、京津春、黃鶴樓、五一餐廳等老牌餐飲店,已經很陌生了吧?記得的,或許也就是手抓羊肉,炒燴肉等有限的幾個菜而已。 有意思的是,銀川入圍十大生態(食材)美食名城,可是擁有那么多的好的烹飪原料,拿得出手,開發出來的響亮的名菜卻基本沒有。 這些老字號餐廳的衰落,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銀川餐飲文化的斷層。那些曾經讓老銀川人津津樂道的烹飪技藝,正在被快節奏的連鎖餐飲和網紅經濟所淹沒。過油肉要選用上好的里脊肉,經過精準的火候掌控,才能達到外酥里嫩的口感;燎毛肘子需要老師傅用松香燎去豬毛,再經過數小時的文火慢燉。這些費時費力的傳統做法,在追求效率的今天顯得格格不入。 更令人唏噓的是,銀川得天獨厚的食材優勢并未轉化為餐飲競爭力。賀蘭山下的灘羊肉質鮮美,黃河鯉魚肥嫩可口,可這些優質食材要么被簡單粗暴地做成手抓羊肉、紅燒大鯉魚,要么就被送往外地,成為其他菜系的原料。銀川餐飲業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要么固守傳統缺乏創新,要么盲目跟風失去特色。 那些打著"老銀川味道"旗號的短視頻,大多只是在販賣廉價的情懷。鏡頭里油光發亮的食物,配上懷舊的濾鏡時尚高檔的裝修和煽情的音樂,卻掩飾不住對傳統的膚淺理解。真正的老銀川味道,應該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賀蘭山下的美味既能留住老食客的味蕾,又能征服新世代的舌尖。 或許,銀川餐飲需要的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一場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美味革新。 餐飲老板逐利,行業廚師缺乏創新又難守舊,哪里還有什么“老銀川味道”! 如今走進銀川街頭,那些掛著"老字號"招牌的店面,往往只剩下一個空殼。許多年輕廚師已經不會用傳統方法處理食材,用噴槍代替松香燎毛,用嫩肉粉代替刀工和火候,用預制菜代替現炒現做。 在這片盛產優質食材的土地上,餐飲業卻陷入了"端著金飯碗要飯"的窘境。賀蘭山下的灘羊被做成千篇一律的手抓肉,黃河鯉魚永遠逃不出紅燒的宿命。 有大師感慨:"現在后廚的年輕人,連'三翻九轉'的爆炒技法都掌握不好,更別說創新了。" 短視頻平臺上那些標榜"老銀川味道"的內容,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鏡頭前油光發亮的食物,往往經過特殊打光和反復擺拍;背景音樂里悠揚的花兒,掩蓋不了廚房里預制菜包拆封的聲響。這哪是傳承,分明是對美食的褻瀆。 真正的"老銀川味道"不該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應該是活色生香的生活滋味。 或許,銀川餐飲的出路在于建立"食材自信"。當不再把灘羊簡單等同于手抓肉,當廚師們重新鉆研那些瀕臨失傳的技法,當食客愿意為真正的好味道買單,"老銀川味道"才能獲得新生。 畢竟,美食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是靠濾鏡和情懷,而是靠實實在在的鍋氣與匠心。 這里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威記聊美食 ,用溫暖的文字,講述美食美味!謝謝閱讀關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