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國發〔2025〕11號)重磅發布,將人工智能定位為驅動一場深刻社會范式革命的關鍵引擎。它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應用或產業升級(“+”),旨在構建一個全新的、以智能為底座的社會運行邏輯和人類發展模式(“智能社會新形態”)。這比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連接革命更為根本,因為它觸及了決策、創造、協作、價值分配、社會關系、甚至人類認知的底層邏輯。 ![]() 不止于“+”,更是“新世界”的序章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這份文件以宏大敘事重新定義了人工智能。我們是否還應僅將其視作又一個“風口”或“工具”? 《意見》實質上是一份面向未來的“智能社會”建設宣言。它標志著一場從“工具革命”邁向“社會革命”的深刻轉型,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歷史性轉折點上。 ![]() 深度解析:社會范式革命的四大支柱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01 生產方式的革命 AI+ “人機協同”成為新常態,重塑工作價值與組織形態 ![]() 文件指出: “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探索人機協同的新型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培育發展智能代理等創新型工作形態”、“在勞動力緊缺、環境高危等崗位應用”、“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全員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 解讀: 工作不再是簡單的“人替代機器”或“機器替代人”,而是人與AI深度協作、優勢互補。人類的價值從重復性勞動轉向創造性、戰略性、情感性、倫理性的工作。組織架構將更靈活、更網絡化、更依賴智能決策支持。這要求全社會重新定義“工作”、“技能”和“職業發展路徑”。 思考: 當AI能處理大部分流程化工作,人類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教育體系如何為“人機協同”時代培養人才?如何應對就業結構的劇烈調整? ![]() 02 生活方式的革命 AI+ “智能普惠”與“情感滿足”并重,重塑消費與生活體驗 ![]() 文件提出: “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打造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精神慰藉陪伴”、“養老托育助殘”、“拓展人工智能在'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應用”、“積極構建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 解讀: AI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如智能家電、無人服務),更是生活品質的躍升和情感需求的滿足。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個性化、體驗感、情感連接”。AI助手成為生活伴侶,健康管理、文化娛樂、養老托育等民生領域因AI而更普惠、更精準、更有溫度。消費從物質占有轉向體驗與價值認同。 思考: 當AI能提供高度個性化的陪伴和服務,人類社會的情感連接模式會改變嗎?如何確保“智能普惠”不變成新的數字鴻溝?“有溫度的智能社會”如何避免技術冷漠? ![]() 03 治理方式的革命 AI+ “多元共治”與“智能決策”融合,重塑社會運行規則 ![]() 文件強調: “開創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打造精準識別需求、主動規劃服務、全程智能辦理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動構建面向自然人、數字人、智能機器人等多元一體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共繪美麗中國生態治理新畫卷”、“構建動態敏捷、多元協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解讀: 治理不再是政府的單向管理,而是政府、市場、社會、技術(AI)等多方力量協同共治。AI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強大工具(精準服務、風險預警、資源優化),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治理主體(數字人、智能體)和治理挑戰(算法公平、數據安全、責任界定)。治理規則需要動態適應技術發展,強調“包容審慎、分類分級”。 思考: 當AI參與甚至主導部分決策(如資源分配、風險評估),如何確保公平、透明和可問責?“多元共治”中,人類如何保持最終控制權和價值判斷?如何構建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法律倫理框架? ![]() 04 價值觀念的革命 AI+ “共創分享”與“智能向善”引領,重塑社會發展目標 ![]() 文件明確: “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使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論體系,促進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把人工智能作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彌合全球智能鴻溝”。 解讀: 新形態的核心價值是“共創分享”——技術紅利由全社會共享,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智能向善”是發展的倫理基石,要求AI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福祉,避免加劇不平等或帶來倫理風險。這標志著發展目標從單純追求效率或增長,轉向更加注重公平、包容、可持續和人類整體福祉。 思考: 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確保“共創分享”不淪為口號?“智能向善”如何從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標準和監管規則?全球合作中,如何真正實現“普惠共享”而非技術霸權? ![]() 挑戰與機遇:站在范式革命的門檻上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挑戰 ![]()
![]() 機遇 ![]()
![]() 智能時代,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國務院的“人工智能+”行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激動人心的未來圖景,但通往“智能社會新形態”的道路并非坦途。這場社會范式革命,最終考驗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我們人類的選擇。
結語 當AI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我們最需要回答的或許是:在機器日益強大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定義“人”的獨特價值?如何構建一個既智能高效,又充滿人文關懷、公平正義的未來?國務院的這份文件,為我們提供了行動的指南,而答案,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的實踐中共同書寫。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508/content_7037861.htm ![]() Al思享家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