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每日電訊8月30日訊:加納貨幣塞地近期遭遇新一輪拋售潮,在短短三天內從1美元兌10.97塞地暴跌至11.75塞地,引發市場對經濟基本面的深度憂慮。這場匯率異動恰逢該國通過可可委員會(COCOBOD)新融資模式即將獲得40億美元外匯收入的關鍵窗口期,使得"市場自然調節"與"策略性貶值"的爭論甚囂塵上。 塞地對美元、英鎊、歐元等主要貨幣呈現普跌態勢,依賴進口的民生商品價格應聲上漲。 阿克拉某超市經理科菲向記者抱怨:"供應商已發出漲價通知,面粉、食用油等基礎物資成本預計增加15%-20%。" 盡管加納央行外匯儲備仍維持在110億美元以上,但此次匯率急跌正值國際市場對新興經濟體風險偏好下降的敏感期,央行市場調控能力再受質疑。 耐人尋味的是,此次貶值與COCOBOD融資時間表高度重合。根據新機制,國際可可買家需預付至少60%合同款項(約24億美元),這本應是穩定匯率的"定海神針"。 然而,在貸款即將落地的當下,塞地卻反向走弱——若按此前10.55的匯率計算,40億美元可兌換420億塞地;而以當前11.75匯率計,同等金額將換得470億塞地,為政府創造額外50億塞地的操作空間。 "這讓人不得不聯想到2024年初的'數字游戲’。"經濟分析師夸梅·安薩指出,當時政府將可可農場收購價從每噸3100美元提至5040美元,看似大幅上漲,但折算成塞地后每袋僅增收128塞地(約合10美元),暴露出匯率波動對實際收益的吞噬效應。如今歷史似乎正在重演。 經濟學家們分歧明顯:支持方認為適度貶值可通過增加本幣收入緩解財政壓力,且40億美元到賬后將快速平衡外匯市場;警惕派警告人為壓低匯率可能引發惡性循環——不僅會加劇輸入型通脹(當前通脹率已達28.5%),更會動搖投資者對塞地穩定性的信心。 "允許貨幣貶值如同服用止痛藥,短期緩解癥狀卻可能加重病情。"加納大學經濟系教授埃比尼澤·阿杰曼指出,該國60%的食品依賴進口,塞地每貶值1%就意味著通脹壓力增加0.3-0.5個百分點。更嚴峻的是,這種"戰術性貶值"可能損害加納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長遠信譽。 問題的核心在于加納經濟對美元流動性的深度依賴。除可可產業外,該國每年還需通過歐元債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渠道籌集數百億美元填補貿易赤字。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加納出口商品中可可占比超30%,但深加工率不足15%,這種單一經濟結構放大了匯率波動風險。 "只要進口依賴度居高不下、出口多元化未見突破,塞地就會始終處于'時間與預期’的綁架之中。"安薩強調,"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看到的是市場真實反應,還是為迎接美元到賬而設計的匯率走廊?"(完) 請您關注加納每日電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