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菜,又稱楚菜或者鄂菜,雖然湖北菜沒有在八大菜系的名錄里,但是湖北菜卻依然是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的菜肴。 但是相比川菜、粵菜、湘菜等在全國遍地開花的菜系而言,鄂菜似乎一直“困”在湖北,難以走向全國。 為什么鄂菜走不出湖北?這不禁讓人深思,直到我前不久去武漢吃一趟,品嘗了地道的湖北菜肴,我才終于懂了:鄂菜走不出湖北背后有4個原因太扎心。 1、湖北菜口味獨特 湖北菜以“鮮、香、辣、醇”為特點,講究原汁原味,但它的辣不同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香辣,而是帶有一種獨特的“醬辣”和“酸辣”風格。 比如武漢典型的熱干面,芝麻醬的濃郁讓很多外地人第一口覺得“又干又膩”;而像“沔陽三蒸”則偏重原味,不像川湘菜那樣重油重辣,導致外地食客覺得“不夠刺激”。 此外,湖北菜還喜歡大量使用用魚鮮和湖鮮,比如蓮藕、菱角、武昌魚等,這些食材做出來的“醬辣”和“酸辣”味道,很多外地人不太喜歡吃。 2、湖北菜食材講究,外地難以復制 湖北是“千湖之省”,湖北水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水產食材豐富,許多經典鄂菜都依賴本地特有的食材。 比如武昌魚,不管是紅燒還是清蒸,武昌魚都非常美味,但是正宗的武昌魚必須產自長江武漢段,外地很難找到同樣鮮嫩的替代品。 再比如湖北的蓮藕,這是湖北地區的特產食材,湖北的蓮藕粉糯香甜,外地蓮藕往往口感偏硬,做不出藕湯的醇厚感。 這些食材的地域性限制了鄂菜在外地的推廣,即使廚師手藝再好,沒有原產地食材,味道也會大打折扣。 3、湖北菜缺乏標準化 川菜有火鍋底料、湘菜有剁辣椒、粵菜有燒臘配方,這些菜系都通過標準化走向全國,但湖北菜卻缺乏統一的調味標準,不同餐館、不同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可能天差地別。 就拿湖北最出名的熱干面舉例,有的店放的芝麻醬濃稠,有的偏稀;有的加鹵水,有的只拌醬油,雖然是熱干面,但是每家做法不同,味道相差很大。 這種“千人千味”的特點,讓鄂菜難以形成穩定的品牌效應,外地食客也無法建立固定的味覺記憶,自然難以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那樣遍地開花。 4、湖北廚師不愿意離開家鄉去外地發展 與川廚、粵廚遍布全國不同,湖北廚師更傾向于在本地發展,湖北人更加務實,不喜歡去做風險高的事情。 很多湖北廚師覺得“出了湖北就做不出正宗鄂菜”,更不愿意離開家人去外地發展,不喜歡去外地冒險。 反觀川菜,早在90年代就開始“走出去”,川廚在全國開餐館、培訓學員,甚至把火鍋店開到海外,而鄂菜缺乏這種“走出去”的意識和動力,導致在外地很難找到正宗的湖北菜館。 明明湖北的鄂菜很好吃,但是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鄂菜走不出湖北,主要便是以上4個現實原因,如果湖北菜能夠主動適應市場,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在全國各地吃到地道的湖北味道。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