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雖然天氣很熱,但減肥的人一直很努力。40歲的張姐來找我復盤:常年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最愛先扒兩口米飯,再夾點菜,最后才想起肉。結果是——餓得快、掉秤慢。 我沒有換她整套菜單,只做一個小調整:把蛋白質放到每餐最前面,再吃蔬菜,最后少量主食。小改變勝過大折騰:順序對了,胃口就穩了。
第一周我們先從早餐動手:先吃完雞蛋+牛奶/無糖豆漿,再吃蔬菜包子或全麥饅頭;午餐先把魚/雞胸/豆腐吃完,再配兩拳頭蔬菜,最后半拳主食;晚餐維持“蛋白+大份蔬菜”,粗糧只點到為止。
她驚訝地說:“竟然不想再添飯了。” 吃飯順序:蛋白→蔬菜→主食;目標飽度:七分飽。
蛋白怎么選更穩? 優先低脂、少加工、看得見原形: 雞蛋水煮/少油煎而不是油汪汪; 肉類買新鮮原切,少選腌制即食; 奶制品看配料表,只有“生牛乳/發酵菌”優先; 豆制品選嫩/老豆腐、豆干,少碰豆泡、裹粉串。 記法:配料表越短越好,聽得懂的才叫食物。
節奏也要調:把吃飯時間拉到15—20分鐘。我讓她每口嚼**≥15下**,餐旁放一杯溫水,間隔小口抿,速度自然慢下來;吃到“還能再來兩口,但不吃也行”的七分飽就停。 偶爾飯后還想吃?設10分鐘緩沖,先喝溫水再判斷,多數“饞”會自己退場。 慢即是快:穩定的節奏,勝過一次性的“狠”。
兩周反饋:張姐上午更有精神,下午不昏沉;夜里不再找零食,體重**-3.6斤**,腰圍小了一圈。她笑稱:“不換食譜,只換順序,就更能堅持。” 我讓她把流程做成壁紙:起餐先蛋白→再蔬菜→最后少量主食;周末也不斷檔,14天基本形成肌肉記憶。 溫馨提醒 孕哺期、腎病、嚴重胃食管反流、對蛋/乳過敏者,請先咨詢醫生;蛋白質并非越多越好,按掌心大小就夠;主食不是敵人,少量留在最后更利于控量與飽腹。 與其少吃,不如先吃對;與其換花樣,不如先理順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