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評書影史,有你更精彩 ![]()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 01 《早春野望》 王勃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鄉愁,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難以避免的一種情感!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為了生活四處奔波,或者求學,或者工作,或者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離鄉背井,遠離故土,于是鄉愁便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感。 因為它總會如同春風吹過大地,如同秋雨打落葉,在不經意間涌上心頭,讓人惆悵,甚至痛苦。 故鄉,是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載著這個人有關成長點滴的回憶。當遠離故鄉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熟悉的景物和親切的面孔便成為心中一個個深深的烙印,成為永恒的思念。 鄉愁,可以是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可以是一種對親人和朋友的牽掛,更可以是一種對故鄉的無盡眷戀。 現代生活中,人們與故鄉的距離越來越遠,已經成為了常態,雖然說交通已經便利很多,可是也阻擋不住鄉愁的油然而生。哪怕是只是從鄉村搬遷到縣城或者城市里,也不可能可以時常回去。因為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充滿無奈。 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鄉村地區面臨著衰敗和消失的困境。一旦故鄉的“形”沒有了,使得人們對故鄉的思念愈發強烈,所以鄉愁成為內心一種難以避免的情感。 唐朝詩人王勃,也因為思鄉心切,用一首《早春野望》表達了自己的鄉愁。只是那種悲痛都融入到詩里,成為了一幅幅“畫”。 ![]() 02 王勃挺郁悶的,因為他的人生本來非常之順。 他可謂神童,年少成名,并且早早就進入仕途。 可是也就是因為太順了,以至于他有些自負,沒有經歷過的坎坷沒有缺席,終究到來! 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因為戲作《檄英王雞文》,十九歲的王勃被唐高宗罷黜并逐出沛王府,第二年他告別離開長安,遠入川蜀,借蜀地盛景排遣心中煩憂。 入蜀地后,蜀地秀美的自然風光令其目不暇接,與發小薛華再度相逢,為孔廟撰寫碑文,和益州都督府群官交游,重陽節和盧照鄰同登玄武山等等,日子過得著實充實盈滿。 簡單來說,漫游賞景探友,終于使得他心情好了起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游山玩水固然雅興十足,詩作不斷,可是,一種叫思鄉的情緒也在醞釀,日益豐厚。 又一年(咸亨元年【670年】)后的初春,王勃客居成都,郊外踏青,面對錦官城蓬勃的春色,愈發思念遠方的家鄉,于是《早春野望》有感而作。 ![]() 03
在這首《早春野望》里,人們多數讀到的是他欣賞美景的抒懷,其實,他是把深深的思念鄉愁都融入到了美景中。 在詩中,他沒有直接寫思愁,而是著力于風景的描寫。可是在他詩中,那清幽空寂無邊的春色里,卻分明氤氳著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 王勃的詩有一種曠闊高遠大氣蓬勃的意境,哪怕是描寫靜態的風景,卻依舊讓人能感受到那種廣闊的氣象。 全詩在于一個“望”字。 “江曠春潮白”,首句望近水,看到的是冰雪消融,江水初漲,春潮涌動,水條件一色,看著江面似乎變得非常寬闊顯得十分空曠。 “山長曉岫青”,第二句望遠山,連綿的山在東風送暖之下,草木抽枝發芽吐蕊返青,清晨的陽光下,綿延的群山一片青翠。 “他鄉臨睨極”,第三句“望”人,登高望遠,想看到的是故鄉,想象著遠山極目處也是被這蓬勃的春光覆蓋了吧,故鄉也應該是春色明媚吧? “花柳映邊亭”,第四句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猛然一收,山重水復,不見遠方的家鄉,唯有掩映在紅花綠柳中的驛亭,當下才是現實! 一望再望三望,多少鄉愁都在這廣闊山水風景凝望中凝固。 ![]() 04 現代人哪有這樣的心境? 鄉愁?現代科技的發展,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途徑去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或者一個物替足矣。 這樣說也不是意味著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那份思鄉的心境。 必須承認,科技的發展確實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一個電話,一個視頻,或者一個物替,讓人隨時隨地都能夠感受到家鄉的氣息。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現代人已經失去了思鄉的心境。相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科技手段,才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份遙遠的鄉愁。 在過去,人們只能通過書信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這種思念往往更加深沉和內斂。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這種思念更加直接和外放。這并不代表現代人已經失去了思鄉的心境,只是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很多人不得不將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無暇顧及那份遙遠的鄉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現代人已經失去了思鄉的心境。相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壓力,才更加需要那份來自家鄉的溫暖和關愛。 讓它成為人們前行的動力和支撐。無論身處何方,那份來自家鄉的溫暖和關愛永遠是人內心最寶貴的財富。 ![]() 05 王勃這首《早春野望》望鄉詩,道盡思鄉情濃,人生當還是要扔掉包袱活得輕松些為好。 然而,人生終究難逃羈絆。王勃筆下"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的明快,終究掩不住"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的悵惘。這恰似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總在逃離與回歸間反復搖擺,像候鳥般在故鄉與他鄉的天空劃出矛盾的軌跡。 那些被稱作"包袱”的東西,往往是生命最珍貴的印記。老屋門楣上的桃符,巷口槐樹的年輪,母親腌制的雪里蕻壇子,這些具象的鄉愁如同隱形的絲線。唐代詩人懂得用疏朗的筆觸化解濃愁,"野望"的視角本身就暗含超脫——登高望遠時,萬千愁緒便化作山水畫卷里的淡墨一筆。 當代人的困境在于,既失去了古人的山水慰藉,又無法真正割舍情感負累。智能手機里存著老家四季的云圖,視頻通話能看見母親眼角的皺紋,這種觸手可及的鄉愁反而成了更甜蜜的負擔。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扔掉包袱,而是像整理行囊般將鄉愁妥帖安放——讓回憶成為前行的壓艙石,而非絆腳的鎖鏈。 看那早春的旅人,包袱里裝著舊年釀的梅子酒,走累了便坐在山石上小酌。這樣的羈絆,何嘗不是另一種輕盈? ![]() 06 人生如風景,王勃離開長安后,就一直在人生的風景前行,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到人生的百味。同時也歷練了自己的心境。 從他短短的人生里,看起來是不幸的。 可是在這不幸里,雖然坎坷顛沛,可是也磨煉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