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人總結個人的發展緣由,得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結論,可惜,往往是人到中年才會心有戚戚,敬畏之心大增。上市公司作為“法人”,其市值是公司價值和未來發展的高度濃縮體現,也往往契合這一斷語。我姑妄言之,讀者姑妄聽之。 一、“命”是商業模式,是公司基本面中的決定性因素 如何最快判斷一個上市公司的市值發展趨勢,首先就是看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公司的“命”就是它的商業模式,即它服務誰,做什么,如何做,怎么賺到錢。 商業模式是企業商業邏輯的抽象,這種抽象以價值創造和實現為核心。商業模式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收入模式,就是一家企業如何通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從口袋里給你掏錢。完整的商業模式,除了包含收入如何實現之外,還包括客戶定位、產品價值分析和主張、銷售渠道、客戶服務模式、關鍵業務構成、核心資源、合作伙伴、成本結構分析等內容,要能清楚準確地描述商業行為是如何實施和實現的。公司的商業模式一旦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公司的業務模式、發展趨勢、成長空間乃至財務指標的合理區間都將相應確定。 就像常說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里的“行”就是“命”。 二、“運”是周期,周期來了,豬也飛上天 “運”指的是周期。產業周期、政策周期、企業生命周期、經濟周期、資本市場周期的波動都會引起上市公司市值的劇烈變化。 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波動周期,企業必須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周期的影響。因為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企業所需的戰略思維、戰略重點、競爭策略、經營要害、戰略管理特點等不盡相同。企業需要認識自己所在的周期,理解和把握企業價值,盡可能平抑周期波動,降低風險,又要學會利用周期波動,抓住機會,在有利周期做大市值,在不利周期穩定市值。 同時,政策周期和資本市場周期都不是企業能掌握的,只能做好準備,預備周期的到來。運氣留給準備好的人,上市公司亦然。只有在高潮期儲備好現金,方能熬過行業的冬天;只有在政策窗口期及時完成資本運作,才能在窗口關閉時有充裕資金收購那些錯過窗口的企業。只要做好準備,運氣總會來,風不會一直往一個方向刮。 三、“風水”是地勢 “風水”可以看作是公司所在的地理區域,和該地理區域聚集的“勢”。A股早些年,炒股有“老少邊窮”之說。強調的是邊疆地區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有朦朧美,有想象空間,同時老少邊窮地區上市公司容易獲得政策扶持,業績彈性大,炒作空間大。 但今天,我們講到上市公司所在的“地理風水”,不僅指地理區域,更強調“地勢”。2025年以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為代表、被合稱為“六小龍”的6家“科技新貴”爆火出圈,使“互聯網之都”杭州成為今年第一個產業“網紅城市”。這就是關于“地勢”最近的一個例子。隨著中國產業集群地理區域的形成和合肥模式的推廣,包括產業供應鏈協同效率、人才密度對研發的助推,上市公司所在區域的“地勢”帶來的“地利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四、“德”,今天也叫ESG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上市公司評估早已不再是唯“財務”是舉,ESG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2024年,全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達41.93%,較2021年的27.48%提升超14個百分點,累計增幅超52%以上,充分反映出ESG理念在A股市場中的不斷深化,以及企業對相關政策要求和利益相關方關注的積極響應。 同時,2024年,證券交易所進一步強化了對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統一標準與監管要求。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步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明確了適用于A股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統一框架,強調“雙重重要性”原則,全面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與規范性。同時,香港聯交所通過修訂《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引入以IFRS S2為基礎的強制性氣候相關披露要求,并將原“指引”上升為“守則”,增強了對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執行要求與監管力度。 ESG的發展,背后是ESG資金的方向和支持。分國家來看,2018—2022 年幾乎所有主要地區的ESG指數相對非ESG指數的超額收益均為正。從中國資本市場的實踐來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2010年以來明晟指數中國ESG領導者10/40指數(MSCI China ESG Leaders 10/40 Index)年化收益率明顯領先于MSCI中國指數,顯示ESG投資策略在中國市場同樣有效。截至2023年5月初,國內ESG相關公募基金產品共368只,整體規模達4 447億元。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存續產品共194只,產品凈值總規模達到人民幣1 503億元,成為ESG資管產品中的重要增量資金渠道。 需要說明的是,上市公司的“德”不僅僅涵蓋時髦的ESG,而是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否有負面輿情和劣跡、口碑、評價以及在資本市場上形象的綜合反映,而且往往深深的打上了實控人等代表性人物的色彩。也可以說,上市公司的“德”是上市公司企業文化及其代表性人物價值觀通過ESG等社會責任行為表現出來的。 五、“讀書”,新時代仍是出路 中國古人極其看重讀書,因為這是在階級社會里少數固定的打破階級的流動模式。我們身處科創大時代,按照某些說法,已經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門檻。同時整個社會處于大階段的轉換時期,百年大變局。上市公司要重視讀書學習,不僅僅是因為科技創新是科創時代上市公司市值增長的關鍵,更因為市值管理是一門專門的學問,需要學習實踐和思考。 不是每家公司都是云南白藥茅臺可口可樂,可以幾百年不更新配方,這個是人家的“命”。(請參見上文第一點)在科創時代,學習科技、學習創新是市值管理的關鍵。上市公司的市值是由現在的收入絕對值和未來的增長率以及投資者對此的預期決定的,資本市場不僅僅關注上市公司的現在,更關注上市公司的未來,包括對一家上市公司現有商業模式成長空間的認可,以及在現階段業績成長可預測之外的市值體現;資本市場對該上市公司現在和未來可預期的成長空間的認可度越高,越愿意給予該上市公司估值溢價,體現在給與公司的超出行業和可比公司的估值倍數上。因此,企業的估值不僅僅與企業創造的價值相關,更是與未來的成長能力和成長水平緊密相連。只有擁有向上的增長曲線及其預期,投資者才會蜂擁而至,企業的市值才會越來越高。企業投資價值的關鍵是成長性,而科學技術創新正是企業成長性的關鍵。科技創新既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企業價值增長的源泉,科創新時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關鍵是科技創新。 同時,“讀書”指的是市值管理的水平,也就是如何去學習和應用市值管理。影響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眾多,因為資本市場給予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邏輯是多方面因素的反映,而上市公司治理層和管理層對于市值管理的認知水平決定了選擇和制定何種市值管理戰略,以及市值管理戰略在公司內部價值創造、價值經營和外部價值實現的落地程度和落地效果,是公司基本面和市值主觀因素的極其重要內容。 六、結語 上市公司市值增長從來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商業模式是“立身之本”,周期機遇是“乘風之翼”,地理勢能是“借勢之基”,ESG 表現是“續航之油”,而主觀上的持續學習則是“攀高之梯”。這五大維度相互交織,“商業模式(命)+周期窗口(運)+產業群和政策高地(地勢)+ESG形象(德)+主觀認知水平(讀書)”的協同效應,各有側重,共同構成市值的動態生態。如同《了凡四訓》的啟示,天意如此,并非完全不可為。上市公司可以持續學習、提升和進化,不斷提升管理和決策動態校準五維權重,即使不能像諾基亞從一個木漿公司發展成科技巨頭,也可以在行業中力爭上游,以可持續發展之德,持續精進創新,才能實現市值從“短期波動”到“長期增值”的跨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