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今天聊聊武術圈里那句老話——“龍蹲虎坐,一勢定乾坤”。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玩意兒,是實打實的內家拳根基,尤其在形意拳的三體式和八卦掌的走轉中,這四字真言簡直像金科玉律似的供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近代形意大師薛顛在《象形拳法真詮》里寫得明明白白:“象其形,龍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搖首怒目,胯坐挺膝腰。”別看就這幾句話,里頭藏著的門道深了去了。我練拳十來年,跌跌撞撞踩過不少坑,今天就跟大伙兒嘮嘮這“龍蹲虎坐”到底怎么玩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說“龍蹲”,這玩意兒核心在脊椎。普通人腰椎是自然內凹的,但龍蹲偏要反著來——命門后吸,把腰椎往外微凸,整條脊柱從尾閭到頸椎得像大龍翻身一樣節節拔開。練的時候總覺得頭頂有根線提著,尾骨還得往里卷,活像龍尾巴卷著顆珠子。剛開始那叫一個酸爽,腰背就跟生了銹似的,但熬過半個月,嘿,走路都輕快多了,背筋拉開,督脈通暢,整個人都挺拔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說“虎坐”,關鍵在下盤。你得想象自己像只伺機而動的老虎,看著靜,實則后腿大筋繃得跟滿弓似的。裹胯、沉重心、扣膝合襠,腳后跟還得稍稍外轉,把兩腿的勁道全斂到身體中線上。八卦掌更狠,還得加個“撐裹擰鉆”,讓腿筋擰成麻花勁兒,發力帶螺旋,實戰中一頂一個準。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光會蹲和坐還不夠,得把這倆擰成一股繩。尾骨內收就是橋梁,老師傅常念叨“尾骨卷,海底翻”,這動作一做,身弓腿弓瞬間聯動,丹田氣都扎實了。站樁時要是能做到“龍蹲頂貫神,虎坐氣沉海”,那感覺真如三足鼎立,穩當里頭還透著活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練這玩意兒可不是擺造型,里頭藏著三層進階功夫:筋骨筑基、丹田抱氣、整體發力。筋骨層得把全身大筋撐開,像拉弓弦一樣,背筋腿筋全得伺候到位。我當初練了三個月,上樓膝蓋不軟了,出拳也感覺力從腳底直竄指尖。丹田層得端住氣,尾閭內收、氣沉丹田,讓腹腔變成氣壓艙,呼吸得深長均勻,不能憋也不能散。整體發力才是終極目標——五弓齊發,力從根起,達于梢節。薛顛說“動如飛龍升天,翦似猛虎出林”,說的就是這爆發瞬間的威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當然啦,新手入門少不了踩坑。最常見的就是膝蓋疼,很多人為了蹲低硬壓膝蓋,結果練成“跪膝”,這純屬自虐。正確做法是胯往下坐,膝蓋對著腳尖,感受大腿根筋的拉伸而不是膝蓋擠壓。我當初在膝蓋夾張紙練,紙不皺才算過關。另一個坑是尾骨翹上天,丹田氣全漏光。得想象尾骨墜個秤砣,輕輕縮肛,像坐高凳似的溜臀下去。還有個毛病是上實下虛,聳肩挺胸,腳底飄忽。得記住“肩撐胯墜”,意念里頭頂懸線、腳抓地,站樁前顛顛腳,讓氣沉下去。 最難的其實是松緊把控。要么僵得像木頭,要么軟得像面條。真正高手是“骨緊肉松”,間架繃住,肌肉放松。我師父當年推我手臂,教我別硬抗,只需保持架構微調,力自然就化了,那一刻真叫頓悟。 說到底,龍蹲虎坐沒捷徑,就是天天站、日日磨。李仲軒老爺子說過:“站樁就是不斷在練習當中進步,問題得一步步克服。”每回站樁都是跟自己的身體嘮嗑,筋骨的酸脹是改變的開始,氣息的沉浮是內勁的萌發。從形意到八卦,這四字心法跨流派、通根本,它不單是練拳的法門,更是修心的道途——立天地之正,蓄陰陽之力。愿各位練家子都能在樁功里摸到筋骨之妙,感受到那股子生命深處的渾厚勁兒。 網絡文章雖好,還得結合自身條件辯證著看,可別盲目照搬。祝各位練功得法,武運昌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