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腿經常發涼 老人秋冬腿腳易涼,夏天吹風也涼。中醫 “陽氣不足則怕冷”,腿腳是陽氣末端,反映脾腎功能。偶爾涼多因天氣或久坐;若四季涼、蓋被不暖,可能是腎陽不足(伴腰酸、夜尿多、怕冷)或血脈瘀阻(伴腿麻、刺痛、皮膚紫)。 關聯大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窄致供血不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糖傷神經血管)、腎陽虛相關內分泌失調(加重代謝問題)。 建議:生姜 30 克、艾葉 30 克煮 15 分鐘,溫至 40℃左右泡腳 20 分鐘(腳紅即停),每天 1 次。飯前飯后半小時、腳有傷口不泡。 2、下肢浮腫 中醫分虛證(脾腎弱、水濕代謝差,晨起眼皮腫、傍晚腿腫)和實證(濕熱或血管不通,伴皮膚熱、疼)。腎管水代謝、脾管水運輸,二者弱則水難排。 關聯大病:慢性腎臟病(腎功能差致水潴留)、心力衰竭(泵血弱致下肢淤血)、肝硬化(低蛋白致水腫)、下肢靜脈血栓(血管堵致回流差)。 建議:多走路促水回流,少鹽飲食;伴氣短心慌及時查心臟。脾腎虛型可喝茯苓山藥粥:茯苓 15 克(磨粉)、山藥 20 克、大米 50 克煮粥,每天 1 次(實證不適合)。 3、下肢麻木、刺痛 不少腦梗患者發病前半年至一年,會雙腿麻木、發緊、刺痛,走幾步需歇。中醫 “氣推血行、血養氣”,氣血不足(伴乏力、頭暈)或血管不通(伴固定處疼、皮膚暗),致腿腳失養。 關聯大病:腦梗塞(腦血管窄致下肢神經異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糖傷末梢神經)、腰椎間盤突出癥(壓迫神經根引發放射痛)、腦供血不足(腦部缺氧影響神經傳遞)。 建議:干山楂 10 克、丹參 8 克開水泡 10 分鐘,每天 1-2 次(氣血虛加 3 克黃芪)。適度散步、抬腿,避免久坐;血壓血糖血脂異常者需控好。 4、髖關節或膝蓋酸痛 中醫 “肝養筋、腎養骨”,年紀大肝腎不足,關節易不適。疼伴晨僵、陰天加重,多是關節有寒濕;走路關節發軟,需警惕骨質疏松或股骨頭缺血。 關聯大病:骨關節炎(關節軟骨退變,老年高發)、股骨頭壞死(股骨頭缺血致酸痛)、骨質疏松癥(骨量流失致乏力酸痛)、類風濕關節炎(自身免疫病致關節腫僵)。 建議:晴天曬太陽補鈣,膝蓋怕冷戴護膝。杜仲 10 克(剪碎)、枸杞 12 克煮 20 分鐘代茶飲,每天 1 次。寒濕重可熱敷:艾葉 15 克、生姜 20 克、粗鹽 200 克炒熱裝袋,敷關節 15 分鐘(防燙傷)。 5、下半身出汗異常 非運動、非天熱時,下半身出汗而上半身干,多是陰陽失衡或濕熱下注。濕熱型(下體悶熱、癢、小便黃)、陽虛型(出黏冷汗、乏力怕冷),長期影響泌尿生殖系統。 關聯大病:前列腺炎(男性濕熱致異常出汗)、盆腔炎(女性炎癥致局部濕熱)、甲狀腺功能異常(甲亢 / 甲減影響代謝)、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調節差致出汗)。 建議: 濕熱型:冬瓜 200 克(帶皮切塊)、薏米 15 克、茯苓 10 克煮 20 分鐘,每天 1 次; 陽虛型:生姜 3 片、紅棗 5 顆、桂圓 3 顆煮 15 分鐘,每天 1 次(易上火者少喝)。 6、腿腳經常抽筋 夜里小腿突然抽筋、疼出冷汗,多因氣血不足(筋脈缺養)、寒氣入侵或津液不足。老人氣血生成慢、循環差,缺鈣、貧血、勞累會加重。 關聯大病:低鈣血癥(鈣不足致肌肉興奮異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傷影響肌肉收縮)、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窄致肌肉缺氧)、貧血(血紅蛋白低致肌肉缺氧)。 建議:補氣養血可喝黃芪當歸燉雞湯:黃芪 15 克、當歸 5 克、土雞半只(或瘦肉 100 克,雞肉焯水),煮 1 小時,每周 1-2 次。多吃牛奶、芝麻補鈣鎂;寒氣重可用生姜 20 克、花椒 10 克煮水泡腳 15 分鐘。 若發現上述信號,別不當回事,及時關注身體變化;調理方僅作輔助,持續不適建議就醫檢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