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暑假,蟬鳴裹挾著盛夏的熱烈,我于城市的喧囂中尋得一方寧靜角落,緩緩翻開幾本特殊教育領域的書籍。紙張與文字的碰撞,似為我推開了特殊教育世界的一扇扇門,在知識的浸潤里,我對特殊兒童教育的認知與思考,也如藤蔓般悄然生長、愈發深刻。 一、《阿斯伯格綜合征完全指南》:解碼特殊,以理解鋪就成長之路 托尼·阿特伍德所著的《阿斯伯格綜合征完全指南》,宛如一位經驗豐沛的引路人,溫柔且細致地領我走進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的內心宇宙。書中對阿斯伯格綜合征特征的剖析,精準到令人驚嘆——從社交互動里的“獨特邏輯”,到語言表達時的“字面化”傾向,再到對特定事物近乎狂熱的興趣,每一項特征的闡述,都伴隨著鮮活到仿佛能“躍出紙面”的臨床案例。 我仿佛能看到這樣的課堂場景:一個孩子執著地向同桌講述著某列火車的發車時間、途經站點,哪怕同桌的眼神早已飄向窗外,他仍滔滔不絕,絲毫沒有察覺對方的不耐煩;課間自由活動時,他想加入同伴的游戲,卻因不懂“委婉表達”,直接打斷正在交流的孩子,脫口而出“你們這樣玩不對,應該像我這樣……”,最終被同伴誤解為“愛搗亂”。這些案例讓我猛然醒悟: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并非“故意不合群”,而是他們的社交認知體系,與普通孩子存在著本質差異。他們就像手持一本“特殊社交手冊”,卻在常規的社交場景里,始終找不到能與之匹配的“頁碼”。 了解到這些獨特之處后,我對特殊兒童的行為,多了一層“理解之同情”。憶起曾經在教育見習時遇到的一個孩子,他總是反復整理教室的圖書角,哪怕圖書已經被擺放得整整齊齊,他也會花費大量課間時間,將每本書的封面朝向、排列順序重新調整。當時的我,只覺得他“太過較真”,讀完這本書后才恍然:這或許就是他對“秩序”這一特定事物的強烈興趣與執著,是阿斯伯格綜合征特征的一種具象體現。 書中提供的干預措施和實操建議,更讓我深刻意識到:教育的“針對性”,對特殊兒童而言有多么至關重要。比如,針對社交技能的培養,不能采用面向普通兒童的“泛泛而談”,而是要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將抽象的社交規則徹底具象化。教師可以專門設計“如何加入同伴游戲”的場景:先讓孩子觀察同伴的互動模式,再通過教師的示范,教他用“請問,我可以加入你們的游戲嗎?”這樣具體的語言開啟交流;之后,再引導孩子模仿、實踐這一行為。這種具體的、一步一步推進的干預方式,才能真正幫助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掌握社交技能,助力他們更順暢地融入集體生活。 二、《孤獨癥譜系障礙:家長及專業人員》:全程關懷,以合力守護成長軌跡 《孤獨癥譜系障礙:家長及專業人員》被譽為“特殊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讀罷才知,這一贊譽絕非虛言。它從“診斷”到“生命全程干預”的覆蓋范圍,讓我清晰地感受到:特殊教育是一場需要長期堅持的“持久戰”,它需要家庭與學校形成堅固的同盟,為孤獨癥兒童構建起全方位、無死角的支持系統。 在“診斷”章節,書籍詳細介紹了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評估工具與流程。這讓我明白:準確的診斷只是干預的“前提”,絕非“終點”——它是孩子成長干預的“起點”。從兒童時期的康復訓練,到青春期的社會適應培養,再到成年后的生活規劃與職業探索,孤獨癥兒童的成長軌跡里,需要持續的、系統的支持與引導。 我不禁聯想到身邊的真實案例:朋友家的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癥后,家長最初完全陷入了焦慮與迷茫,仿佛前路被濃霧籠罩。但當孩子所在學校的教師,與家長建立起密切且真誠的溝通機制后,變化悄然發生了:教師在學校細致觀察孩子的課堂表現、社交互動,并及時向家長反饋細節;家長則在家庭場景中,努力延續學校的干預方法——比如在晚上的親子時間,帶著孩子重復白天在學校學習的社交游戲。這種“家校同頻”的努力,讓孩子在語言表達的流暢度和情緒控制的穩定性上,都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這正印證了書中的核心觀點:當家庭和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孤獨癥兒童才能在更溫暖、更有效的環境中,穩步發展。 對于教師而言,這本書也教會我“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家長在養育孤獨癥兒童的過程中,往往承受著外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與現實挑戰。因此,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能僅僅停留在“匯報孩子的在校表現”,更要給予家長情感上的支持與方法上的指導。比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工作坊”,邀請專業人士分享干預技巧;也可以建立線上交流群,讓家長們得以互相傾訴、分享經驗,在群體中形成一個溫暖的支持性社群。這種“共情式”的家校合作,才能讓“合力”真正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三、《地板時光——如何幫助孤獨癥及相關障礙兒童溝通與思考》:以愛為舟,于互動中點亮成長之光 斯坦利·格林斯潘的《地板時光——如何幫助孤獨癥及相關障礙兒童溝通與思考》,核心圍繞DIR/Floortime模型展開。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于始終強調“關注兒童的情緒和興趣”,主張將教育干預,融入到充滿愛與互動的日常場景中。 DIR/Floortime模型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從“情緒”和“興趣”這兩個核心支點出發的。與特殊兒童交流,絕不能是教師或家長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而應是“跟隨孩子的引領”,主動走進他們的世界。比如,孩子對積木特別感興趣,總是不停地堆疊、推倒,教師或家長不應覺得這是“無意義的重復”,反而可以主動加入其中,用積木搭建出孩子感興趣的場景(如火車軌道、城堡、小花園等),然后通過語言互動(“看,這列火車要開過來了,你想讓它停在哪里呀?”)、眼神交流、肢體互動等方式,逐步激發孩子的溝通欲望。 我曾在特教機構的觀察學習中,看到過這樣的實踐:一個孤獨癥孩子對彩色的羽毛異常著迷,總是把羽毛放在手心里反復摩挲,一坐就是很久。老師沒有阻止他,反而找來更多不同顏色、形狀的羽毛,和孩子一起“玩羽毛”。老師會拿著羽毛輕輕晃動,說:“這根羽毛像小船,飄啊飄,飄到小河里啦。”然后引導孩子模仿“飄”的動作,再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羽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最初的沉默不語,到后來能發出“飄”的單音,再到可以簡單說出“羽毛飄”這樣的短句,溝通與思考能力,就在充滿興趣的互動中,悄然得到了提升。這正是DIR/Floortime模型的魅力——以孩子的興趣為支點,巧妙撬動他們溝通與思考的能力發展。 這本書也讓我深刻反思傳統教育中的“指令式”互動模式。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對孩子說“你要這樣做”“你應該那樣說”,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體驗與內在動機。而“地板時光”的理念提醒我們:教育應是一場“雙向奔赴”的互動,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感受到互動過程中的快樂與安全感,他們才會真正主動地去溝通、去思考。 四、書香致遠,展望特教之路的成長與擔當 2025年的暑假,這三本特殊教育書籍,如同三顆飽滿的種子,在我心中種下了對特教事業更深厚的熱愛,也讓我對“如何做好特殊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阿斯伯格綜合征完全指南》讓我學會了“解碼”特殊兒童的行為,懂得了要以“理解”為基石,開展更具溫度的教育;《孤獨癥譜系障礙:家長及專業人員》讓我明白“家校合力”的重要性,清楚了家庭與學校的協同,才能為孩子撐起更廣闊的成長天空;《地板時光》則讓我懂得“互動藝術”的精髓,知曉要以孩子的興趣與情緒為紐帶,才能真正點亮他們溝通與思考的光芒。 這些收獲,不僅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儲備,更讓我對未來的特教實踐,充滿了期待與憧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期待著將書中的理念與方法,逐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課堂上,為特殊兒童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活動,讓知識傳遞更契合他們的認知節奏;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建立更緊密、更真誠的合作關系,讓家庭與學校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在與特殊兒童的日常互動中,更敏銳地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創造出充滿愛與支持的交流場景。 特殊教育,本就是一條需要耐心、愛心與專業知識共同鋪就的道路。這個暑假的讀書時光,讓我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上“深耕”的決心。我愿以書籍為舟,以持續學習為帆,在特殊教育的海洋中不斷探索、前行,努力為特殊兒童的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著能見證每一個特殊的生命,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光彩。 教師:陳偉英 工作單位:濮陽縣特殊教育學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