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宗旨是: 挖掘傳統文化 貼近百姓生活 關注民情民意 記住鄉音鄉愁 歡迎投稿,來稿請寄:3525491585@QQ.COM 黃梅戲,曾名采子、采茶、黃梅腔、花鼓戲、三角戲、二高腔、下河調、三角班、黃梅調、黃梅戲等,它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盛行的采茶歌,即茶山上廣泛流行的山歌、畈腔、民歌小調。 黃梅縣位于湖北省東部鄂、贛、皖毗鄰地區,東與安徽省宿松縣為鄰,西同湖北省武穴市接壤,北連蘄春縣,南與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瑞昌縣隔江相對。古代黃梅縣的紫云、垅坪、多云等山區盛產茶葉,名紫云茶,每年春茶采摘季節,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以采茶歌、采茶調相互唱和。“正月里來到采茶,梅花兒開,梅花兒開得錦繡花兒開,望我的郎兒回”(見《皇華紀聞》)。同治版《德化縣志》著錄了清人高植一首《從封郭洲抵小池口》的“七絕”詩,對黃梅縣豐富多彩的民歌作了非常生動的描述:“沿途耕獲愛田家,黃麥青秧勝看花。聽得無腔郊外曲,隔江空自怨琵琶。”多云山曾流傳著一個民間傳說,“樵子放歌,響應山谷,有似屬和之。”原來,破額山上有一個會唱歌的石頭,曰“唱歌石”,“人臥其上便解歌”。除了采茶歌以外,漁歌、樵歌也非常盛行,據《黃梅縣志》記載,太白湖漁歌“漁舟千艇,朝暮歌聲不絕,故有'顛倒太白聽漁歌’”之說。清人徐世芳的《太白漁歌》詩曰:“蘋葉蘆花極望長,歌聲繚繞水中央,夜來漁火還歸棹,驚起沙洲雁幾行。”《黃梅縣志》上刊有清代石朗《多云樵唱》的詩句:“日溪曲磴繞高歌,知是樵人下薜蘿。我亦夕陽歸去晚,一肩擔得白云多.”明代有個叫徐霖的人,對于黃梅采茶歌的盛行曾有過生動的描述,“老稚相與歌于野,商賈相與歌于途”。黃梅因而有了“歌鄉”美稱。 采茶歌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史志的是鄰縣《德化縣志》 ,《德化縣志》中記載,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德化人陳奉滋(乾隆時進士)用“古樂府題,今參用月節歌,以道其風土之概耳”寫了一首《潯陽樂》 ,詩中 ,非常生動地寫出了古城江州和德化縣農村、港口在燈節中“燈火照龍河,魚龍雜綺羅,偏憐女兒港,一路采茶歌”的情景。黃梅縣的分路、新開、小池口及孔垅部分地區,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035年)以前屬德化縣管轄,龍河和女兒港都與黃梅縣的分路、小池隔江相對,舟楫相通,是黃梅縣木船進入九江、湖口、星子等縣的碼頭和港口。陳奉滋詩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指的黃梅縣分路、小池等地區。而明確記載用采茶歌演唱本地民間故事的,則是別林霽,他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編著了一部《問花水榭詩集·黃梅竹枝詞》 :“多云山下稻蓀多,太白湖上魚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詩后作者自注:“邑喜采本縣近事,附會其詞,演唱采茶歌。”這首詩同時反映了從多云山鄉到太白湖區遍地演唱采茶歌酬神的情景。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曾任石埭(今石臺)、東流、繁昌等三縣知縣的江西樂平人何元炳,在他的《焦桐別墅詩稿》中,有一首七絕《下河調(黃梅腔)》,詩中生動地描述了黃梅采茶戲傳到鄱陽湖兩岸的演出盛況:“揀得新茶綺綠窗,下河調子賽無雙,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黃梅縣里腔。”據近代樂平的采茶戲老藝人程其柱證實,“下河調”即是黃梅采茶戲,“黃梅縣里腔”。 黃梅縣的民間說唱文學、歌舞、武術、雜藝、歲時風俗和各種民俗,既豐富,又極具黃梅地方特色。與黃梅采茶戲有歷史淵源的說唱文學有:彈詞、道情、旱龍船、蓮花落、連廂、采蓮船、高蹺、鼓詞、鋤山鼓、三棒鼓、鳳陽花鼓、山歌、采茶歌、門歌、喝儺神、明清俗曲等。它們有的為黃梅采茶戲提供了不少戲曲腳本,有的還被融進了黃梅采茶戲的聲腔和表演形式中了。獨具黃梅地方特色的優美、抒情、比興的采茶歌、山歌、樵歌、漁歌、畈腔與民間說唱文學和民間舞蹈的長期結合中,在湖北清戲、漢劇、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劇種的影響下,逐步形成黃梅戲這一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 黃梅戲形成的年代,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到元末明初,民間戲曲的雛形已經形成。據波陽縣文化館趙南元整理的《鄱陽漁鼓座談紀要》中證實:“波陽漁鼓,據老藝人代代相傳,從明代中葉以后,從湖北(指黃梅縣)流入波陽。”他還在一次談話中提到,“由湖口入波后,形成了兩個支派:一是流行于波陽山區、都昌、景德鎮一帶的'黃梅腔’。”(《黃梅戲藝術》第三期》。《景德鎮采茶戲簡介》(徐荷生整理)中也記載,明代萬歷中期開始,黃梅調即以道情的形式傳到江西省鄱陽湖周圍各縣。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版的《宿松縣志》記載:“十月立冬后……農功寢息,報賽漸興,歙豳擊鼓,近或雜以新聲,溺情惑志,號曰采茶。”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版的《黃州府志》中,也曾記載明代崇禎年間進士、黃梅縣知縣江西樂安人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一書中有“十月為社戲”的記述。順治十一年版的《黃梅縣志》載:“八月扮香戲,祀福神于村坂,竟成惡俗,祈禳必共建醮會,又不時扮戲,俗云戲愿。” 明代崇禎年間是黃梅戲兩小(小生、小旦)戲、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的形成時期,這一階段“獨角戲”、“兩小戲”、“三小戲”的劇目成批產生,如《夫妻觀燈》、《趙五娘自嘆》、《祝英臺自嘆》、《秋麥》、《郭華賣胭脂》、《吳三寶游春》等。到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以兩小、三小為主的黃梅采茶戲在鄂、皖、贛地區廣為盛行。這個時期的班社,沒有固定的班址,沒有固定的人員,是松散型的季節性的業余班社,人員也不多,七八個人即可,所謂“七忙八不忙”,這是當時戲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語,就是說,這個班子七個人,就忙些,有八個人就不忙了。到嘉慶年間,由“三小戲”發展到“三打七唱”,“三打”:即三個人操六件打擊樂器;“七唱”:即七個人唱戲,這七個人是指老生、老旦、正生、正旦、小生、小旦、撈雜(小丑)等七個行當的演員。一個采茶戲班子,只要有這七個演員,就可以演一臺大戲。傳統劇目、唱腔、舞臺表演形式的原始積累已基本形成。那時候,班社林立,名優輩出,其代表人物就是邢繡娘。 【黃梅縣人邢秀娘是黃梅戲的代表人物,亁隆皇帝封她為“采茶名伶”】 邢繡娘(公元1793年——1858年),乾隆五十八年出生在黃梅縣孔垅鎮邢家大墩,幼年隨兄、嫂學唱采茶戲、道情和打蓮廂,工小旦,以扮演《蔡鳴鳳辭店》中的賣飯女,《上天臺》中的祝英臺,《白扇記》中的胡金蓮等小旦而聞名,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三句話:一句是,“不是錢,不要家,要聽繡娘唱采茶”!二句是,“不接京城大戲王,愿請黃梅邢繡娘”!三句是,“北方梆子有二,黃梅調子無雙”! 另據民間傳說,乾隆皇帝曾于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九年三次調邢繡娘進揚州演出,其演出受到乾隆的高度贊譽,“空谷回音,隔林鳥語。不知其所來,也不知其所往”,不是“隔水問樵夫”的人籟,而是“疏雨滴梧桐”的天籟。乾隆皇帝御封她為“采茶名伶”而曉譽一時。道光初年,孔垅地區發大水,村莊、田園被毀,加之兄長病故,邢繡娘只得同嫂嫂帶著老母和三歲多的侄兒,逃荒流浪到了江西都昌、波陽、浮梁及景德鎮等地,以唱黃梅采茶、道情為生,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和贊揚。 繼邢繡娘之后,盛名于世的有嘉慶、道光年間的龔三齊。 龔三齊(1805年——1880年),黃梅縣濯港鎮人,先學小旦,后改學丑行,主攻茶衣丑,演得最為出色的有《毛子才》串戲中的毛子才,《楊駝子討親》中的楊駝子,《菜刀記》中的魏大蒜;除茶衣丑外,他還演褶子丑,拿手戲有《討學錢》中的張先生,《瞧相》中的曹大相,后人稱他是丑行的祖師爺。 龔三齊除塑造了眾多觀眾喜愛的丑角形象外,他還創造性地吸收了高臺大戲的經驗,改革、豐富、完善本劇種的表演藝術和班社的管理制度。在表演程式上,他大膽地吸收了漢劇的“趟馬”、“走邊”、“起霸”、“亮相”等表演程式,這樣一來,就極大地豐富了黃梅采茶戲的表演藝術和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段;在服飾上,他也借鑒一些大劇種的經驗,用褶子、帔、官衣、蟒、茶衣、箭衣等,替代了菩薩袍、道士衣,逐步完成了由草臺班社向成堂班社的轉變歷程。 羅運保(1825年—1911年),黃梅縣小池鎮萬家村人,少年時期斷斷續續地讀過十余年私熟,邊讀書邊學唱戲,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鋪堂拜師。他扮相英俊,嗓音寬厚宏亮,唱腔圓潤,表演老誠持重,年輕時唱小生,中年時唱正生、老生,他所塑造的董永(《董永賣身》)、梁山伯(《山伯訪友》)、方卿(《珍珠塔》)、林忠德(《血掌記》)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燴炙人口的唱腔,曾曉譽鄂、皖、贛一帶的廣濟、蘄春、宿松、瑞昌、九江、波陽、景德鎮等十數個縣。 因為他讀了十多年的私熟,在戲班子里,算是個“文化人”,因而,在他從藝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劇本的文學性.凡屬他演過的角色,對劇本中的“水詞”和文理不通、詞不達意的唱詞、念白都作了修改和補正。同治初年,他還與廣濟縣鄭公塔的一位教書先生,根據民間傳唱的歌本《七鄉員》,改編出上、中、下三本《張朝宗告經承》的連臺本戲,該劇上演后,就久演不衰,成為鄂、皖、贛地區多少代藝人爭相傳演的保留劇目。 同治光緒年間的帥師信(1858---1909年),黃梅縣新開鎮鄒家村人,藝名“賽德化”,以演小花旦著稱,是當時德化縣(轄現在的九江及黃梅縣的分路、新開、小池等部分地區)旦行中的頭牌演員,人稱“賽德化”,諢名“賽不論”!因為,他是一個“滿臺摸”的演員。什么戲都會唱,什么角色都能演。 有一次,波陽縣一個村組場學戲,請他去教戲,開始,當地群眾只知道他是名旦,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別的什么行當,有什么戲最拿手?當地請主問他:“師傅,你除了小花旦外還會什么行當?” “一末帶十雜,什么行當都會。”帥師信說。 “那你還會唱什么戲?”請主又問。 “不論什么戲我都會唱!” 請主為了考他,先讓他演《雞血記》中的娃娃旦,又演《董永賣身》中七仙女,這是他的拿手戲,之后,請他唱《告經承》第二本中的《游四門》,這是一出考老生是否唱念俱佳的戲,一個小折子戲,有132句唱詞,最長的兩段,一段38句,一段44句,他都唱得聲情并茂,字正腔圓,一招一式,絲絲入扣!接著,請主再要他演小生戲《郭華賣胭脂》,丑角戲《毛子才》。請主見他什么行當的戲都會演,什么角色的戲都會唱,他的精彩表演,贏得了同行們的陣陣喝彩,請主崇拜得五體投地,當即燃香辦酒,拜他為師,請主激動地說:“師傅確實是什么戲都會演,都會唱,我看,我們就叫你'不論’師傅吧!” “賽不論”的諢名由此而來! “賽不論”的名字廣為傳揚之后,慕名而來學藝的人絡繹不絕,他所教授的門徒數以千計。從光緒后期到民國初年,飲譽鄂、贛、皖邊三十余縣的名旦帥登明(1878—1946),就是他的高徒之一。帥師信一生所從事的舞臺實踐,對采茶戲中的“上四角”(老生、老旦、正生、花臉)、“下四角”(正旦、小生、小旦、小丑)等行當的表演程式和舞臺規范,都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黃梅戲傳統劇目的積累非常豐富,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之說。安徽省著名老藝人丁永泉先生說,黃梅戲傳統劇目中的“大部分劇目,包括一些常演劇目,如《天仙配》、《白扇記》、《告經承》 、《於老四》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是在黃梅縣形成的,不然的話,怎么叫'黃梅戲’呢?我所知從光緒到民國初年的黃梅、安徽、江西三省的藝人都能同臺唱戲。”(1960年9月17日談話記錄) 黃梅縣黃梅戲研究史家桂遇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足跡踏遍了鄂、皖、贛、浙、閩、湘、豫七省五十六個縣,走訪了二十八個劇種、四百八十多位名老藝人,查閱了各種通志、府志、縣志、文獻資料、宋元以來的稗史野志、文人筆記、詩詞歌賦四千五百多冊,搜集了黃梅戲大小劇本三百零五本,并將其中的大小劇本二百三十六本整理出版了《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十五冊,計四百八十多萬字。這些劇本中,經常上演的大本戲就有五十一出,小戲、折子戲一百一十九個。最具代表性、最富有地方劇種特色的劇目,是以黃梅、廣濟的張朝宗、瞿學富、李益、於老四、張德和、李廣大、毛子才、宋關佑等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出來的劇目,如《告經承》、《告霸費》、《私情記》、《大辭店》、《毛子才》、《逃水荒》、《鬧公堂》、《宋關佑打糧房》等串戲、本戲,其中,《逃水荒》更是風行一時。這些劇目分別傳播到鄂皖湘贛閩浙豫陜等省二十九個花鼓戲和采茶戲中,有的成了他們的保留劇目。所以,湖北有戲諺:“花鼓戲開了鑼,不是於老四,就是張德和”。 黃梅戲音樂是由唱腔和音樂兩部分組成。唱腔分為兩類:演正本戲的唱腔稱主調,屬板式變化體音樂;用于表現生活小戲(或正本戲中用的插曲)的曲調稱小調,為一戲一曲或數曲。其戲曲音樂的素材極其豐富多彩,特別是主調[平詞],曲調圓潤動聽,優美樸實,節奏輕快明朗,地方特色鮮明。 主調中的唱詞和音樂,都是黃梅縣及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語言,加上它是由山歌畈腔衍變兩來的,因而,地方色彩相當濃郁、厚重,每支曲牌,每段樂句,都體現了黃梅縣的泥土芳香。黃梅縣的民歌小調,鄉音俚語,在主調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主調中有平詞、二行、火攻、七板、高腔、還魂腔、花腔,最常用的是平詞、二行、火攻三種。主調中最能代表劇種特色的又是平詞。[平詞]的節奏變化多樣,板式比較完整,既能抒情,又能敍事,善于表現官宦黎庶、善惡忠奸等各類人物復雜多變的內在情感;[二行]用于回憶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和述說奇巧曲折的故事,演員唱起來聲情并茂,觀眾看起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火攻]長于表現急躁、氣憤、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高腔]表現各類人物歡快、喜悅、幽默風趣的情感;[還魂腔]則表現的是卑微人物的憂傷、哀怨、低迴沉婉的內在情感,多見于鬼魂的唱段。 小調名目繁多,以劇目命名,一戲一調,如《打豬草》就叫打豬草調,《討學錢》就叫討學錢調。曲調簡潔規正,節奏活躍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清代末年,黃梅縣黃梅戲班社林立,名優輩出。】 黃梅戲最初形成的時期,多為流浪災民臨時性的搭班演出,或三人一班,或五人一伙,手持云板、漁鼓、鑼鼓、連廂等,串街走巷,沿門賣唱,沒有固定的班社和固定的演出人員,多為季節性和半職業的。時間久了,就有人以“鋪堂”拜了師的藝人為骨干,組成十幾二十人左右的草臺班子,有簡單的行頭,能唱小出戲和正本戲。到了晚清和民國初年,隨著成堂班子的建立、完善,黃梅采茶戲的藝術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民國初年,有三個著名的成堂班子: 陳記和(1890年—1930年)班子、梁松貴(1879年—1946年)班子、鄧花子(1888年—1948年)班子。這三個著名班子的主要演出區域有所劃分:陳記和在黃梅的上半個縣,包括宿松一帶;梁松貴、鄧花子在黃梅的下半個縣,有時三個班子也互換演出地點。 民國十五年至民國三十七年,梅少堂、董焱得、翟丙林、樂籬兒幾個班子在黃梅全縣的演出活動十分活躍,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熊利華、余海先、項雅頌、樂柯記、胡丙榮、王藝修等。1949年10月,在項雅頌、樂柯記的倡導下,在黃梅縣城關喻家祠堂開辦了藝人訓練班,并從訓練班中遴選了一批精英,創辦了民營性質的人民劇團,1951年秋更名為大眾采茶劇團,1953年秋再更名為新生采茶劇團,1955年秋,在新生采茶劇團的基礎上,成立了專業黃梅縣黃梅戲劇團。 1956年11月,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整理改編的黃梅采茶戲《過界嶺》,參加了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過界嶺》獲劇本挖掘獎,扮演於老四的王藝修和扮演張二女的龔利華荻表演三等獎。1958年4月5日晚,《過界嶺》奉調到武昌洪山禮堂演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湖北省英山縣、蘄春縣、羅田縣、龍感湖農場、武穴市和枝江縣相繼成立了專業黃梅戲劇團。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經省委、省政府批準,還成立了兩個省級黃梅戲劇院、團,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和湖北省地方戲藝術劇院黃梅戲劇團。 黃梅戲發源于湖北省黃梅縣,這是不爭的事實。1920年出版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說:“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安徽省著名黃梅戲音樂家王兆乾在1957年出版的《黃梅戲音樂》一書中說:“湖北的黃梅縣鬧水災,難民扶老攜幼,流離失所,部分災民乃用云板、小鑼和漁鼓、簡板為節拍,沿家賣唱換些谷物,這種曲調逐漸形成戲曲,在安慶生根得到發展。因為來自黃梅,故稱為黃梅調。”就連全國最著名的戲曲史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一書中也認為,“黃、孝花鼓……但其最早根源卻是黃梅采茶戲。”又說,“黃梅戲,源于湖北黃梅縣的采茶戲。”楊鐸在《漢劇史考》一書中也認為“黃梅戲,產生于湖北黃梅縣,盛行于安徽、江西。” 1958年1月安徽省編印的《安徽省傳統劇目標匯編·黃梅戲》(第一集)《黃梅戲簡介》中論述說:“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但它是以安徽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逐漸豐富起來的。” 那么,黃梅戲又是怎么從黃梅跑到安徽去了呢? 由于黃梅縣背山面湖,北面上鄉是山區,南部下鄉是平原,長江一決口,大半個黃梅縣就成了“江行屋上,民泊水中”的“水鄉澤國”!當地流傳一句諺語:“家住白湖洲,十年九不收。”據《黃梅縣志》記載,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黃梅縣就發生特大自然災害一百零三次,其中,大水災就達六十五次。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毀滅性的水災,就達十二次。據《黃州府志》記載,乾隆一朝,朝廷就為黃梅水災發了十次《圣諭》,“因江水沖溢,民田廬舍,無不漫浸”。“黃梅等縣,據荊楚下游,內湖外江易致淹沒”。道光時期特大水災就有八次,“死葬江魚腹,生無插足地”。 由于連年水災,田園、房屋被毀,災民們只得攜兒帶女,邀伙搭班,以唱黃梅戲糊口謀生。隨著災民流浪的足跡,這些流浪的藝人,一支自九江流浪到皖西南,贛東北、鄂東南都昌、波陽、浮梁、景德鎮等五十余縣。 原景德鎮采茶劇團副團長劉堯生說:“我是都昌人,我縣及波陽、浮梁、樂平等地的三角班,是唱湖北黃梅縣流傳過來的采茶戲。聽我師傅邱丙生說,這個采茶戲是從明代中葉流到鄱陽湖兩岸的。我的師祖帥家毛(即帥登明1878---1946,諢名帥毛叢)是黃梅人,黃梅縣的曹灼廷又是我的徒弟,我們兩省的藝人經常同臺演出。” 另據波陽縣激揚橋唱波陽漁鼓的盲藝人周牛子也證實,波陽漁鼓中的“三下響”的[慢板]、[平板]、[快板],即是黃梅采茶戲的[七板]、[二行]、[火攻]等。波陽縣文化館趙南元說,黃梅戲“由湖口入鄱陽后,形成了兩個支派:一是流行于波陽北部山區、都昌、景德鎮一帶的'黃梅腔’;一是流行于波陽南部平原及樂平、萬年、余江,直到貴溪、上饒一帶的'湖廣調’。”流傳甚廣的傳統黃梅戲《李益賣女》、《逃水荒》、《官棚打賭》等劇目,就是表現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黃梅百姓災后的慘狀和同貪官污吏作斗爭的情景。 另一支從宿松和華陽河流向安徽的太湖、懷寧、望江、桐城,也就是現在的安慶一帶。據安徽省黃梅戲老藝人丁永泉介紹說:“從一開始,黃梅戲在安慶府六縣一帶演出的時候。就叫黃梅調,因為起源于湖北黃梅縣。那個時候,湖北和安徽的一些藝人唱黃梅戲,其唱腔、道白,都是用黃梅的原腔、原調,方言土語,有的地方,因為是黃梅的方言,土語,觀眾大多聽不懂……大約到了光緒年間,可能還要早些,黃梅戲傳到石牌以后,懷寧、望江、桐城唱黃梅戲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統一改用懷寧話。因此,在安慶(安慶舊稱懷寧)地區,黃梅戲又叫'懷腔’。” 同時,在丁永泉和徽劇藝人汪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在音樂上,采取了管弦伴奏;在表演上借鑒了徽劇藝術的表演程式,這對黃梅戲的塑身定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請回娘家三部曲:請回娘家、打向全國、走向世界!】 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形成、發展于安徽。而黃梅戲形成、發展的重要推手,就是桂林棲同志。 桂林棲,湖北省黃梅縣杉木橋桂畈村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8年曾先后擔任過黃梅縣縣委書記、鄂皖地委副書記、皖西工委書記等職,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析后,任安慶首任地委書記。自丁永泉把黃梅戲唱進安慶城以后,安慶就成了演黃梅戲、看黃梅戲的中心區域。1946年,年僅16歲的嚴鳳英在勝利劇場演出《小辭店》、《游春》,轟動安慶!到了解放初期,嚴鳳英成了安慶一帶婦孺皆知的名角,與她齊名的另外一個名角就是王少舫!由于桂林棲同志出生于黃梅戲之鄉,對黃梅戲有很深的感情,就在安慶解放的第二天,他就把流散在各地的黃梅戲藝人陸陸續續地請到安慶來。不久,他又親自主持成立了安慶市戲劇協會。 1950年4 月,全國戲曲工作會議召開以后,桂書記還積極推行了“改人、改戲、改制”的方針,把安慶周邊地區的黃梅戲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兩個民營性質的黃梅采茶戲劇團,一個是以嚴鳳英為首的勝利采茶戲劇團,一個是以丁永泉和他的兒子丁紫臣、女兒丁彩霞,潘澤海和他的女兒潘璟琍以及王少舫兄妹組成的民眾采茶戲劇團。這兩個劇團的挑梁人物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后來都成為黃梅戲超群絕代的代表人物! 1952年,上海要舉行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已調任安徽省省委宣傳部部長的桂林棲,親自把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組織起來,成立演出團,赴上海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王少舫演出的《路遇》,轟動上海!梅蘭芳、夏衍、周信芳、蓋叫天等戲曲名家,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曾撰文說:“黃梅戲來自大自然,音樂、舞蹈,健康、淳樸、優美,富于泥土氣息。” 1953年4月,在桂林棲的倡導和力主下,將安慶的黃梅戲引進了合肥,成立了高規格的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同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時白林、陸洪非、王冠亞等名家也相繼調入省團。嚴鳳英是第一個被點名調到省團的,當時安慶不愿意放,省委書記曾希圣要桂林棲去做工作。桂林棲對安慶市委書記說:“嚴鳳英是安慶的,但嚴鳳英到了合肥,她就是全國人民的,全國人民都會喜歡嚴鳳英的!是藏著只讓自己喜歡,還是讓全國人民都喜歡呢?!” 省黃梅戲劇團成立以后,桂林棲做了兩件令世人矚目的大事:一是為劇種定名。省團成立以后,關于劇種的名稱有多種說法,有叫“懷寧戲”的,有叫“懷腔”的,有叫“采茶戲”的,也有叫“黃梅調”的。桂林棲力排眾議,一錘定音!他說:“去掉'黃梅調’的'調’字,去掉'采茶戲’的'采茶’二字,兩名合為一名,就叫'黃梅戲’!”劇團也就順理成章地叫作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了;二是組織陸洪非、時白林、喬志良等一批名家為嚴鳳英、王少舫整理改編《天仙配》。就是這出《天仙配》,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獲劇本、導演、音樂、演出四項大獎,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獲個人表演一等獎。1955年《天仙配》拍成黃梅戲電影在全國播放,一時間,黃梅戲那優美的旋律、膾炙人口的唱段,風摩全國,蜚聲海內外!一個極不起眼的地方小劇種,一躍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全國大劇種! 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形成、發展于安徽,這是戲曲史家們的共同認知。 黃梅是黃梅戲的娘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湖北是黃梅戲的故鄉,要采取得力措施,把黃梅戲請回來!”,成立了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和湖北省地方戲藝術劇院黃梅戲劇團;興辦了黃岡市藝術學校,培養黃梅戲藝術人才;拍攝了三部黃梅戲電影,《血淚恩仇錄》、《妹娃要過河》、《傳燈》,拍攝了多部集黃梅戲電視連續劇,其中,《貂蟬》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填補了我省黃梅戲藝術的空白;舉辦了八屆湖北省黃梅戲藝術節,涌現了一大批精品劇目,《未了情》、《妹娃要過河》獲文華新劇目獎;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黃梅戲藝術人才!楊俊、張輝獲全國“戲劇梅花獎”,楊俊兩度獲全國“文華表演獎”;湖北黃梅戲不僅走向了全國,還走出了國門,參加了國際藝術節,被視為“鄉村歌劇”,“東方的神奇藝術”!黃岡市委、市政府投資近三億元,興建了黃梅戲大戲院。真正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請回娘家,打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宏偉目標! 【作者簡歷】 章華榮,男,漢族,1942年11月出生,湖北黃梅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演出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 1968年12月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1970年5月自武漢軍區軍墾農場分配到黃岡師范學校任教,同年12月調黃岡地區戲劇工作室主任,中共黃岡地委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黃岡地區文化局副局長,1989年9月任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黨委書記。2001年12月任黃岡市文化局調研員,2002年12月退休。 1972年開始從事專業戲劇創作,先后創作上演了大型黃梅戲、京劇、楚劇、歌劇、話劇19部,有多部作品獲得省、部級獎勵。 1995年10月,《未了情》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黃梅戲藝術節,榮獲一等獎。 往 期 推 薦 投稿須知 《黃梅鄉音鄉愁》面向全社會常年征集散文、詩歌、小說、攝影、美術等各類原創作品。文責自負,切忌一稿多投。 |
|
來自: 昵稱4596857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