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按摩可作為日常調理身體的輔助方式,但需明確的是,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診斷和治療,若存在氣血不足相關癥狀,建議先咨詢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以下是中醫里常用于補氣、補血的經典穴位,供日常了解和適度按摩參考: 一、中醫常用補氣穴位(非“十大”固定說法,以下為核心補氣穴位) -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處。中醫認為其能健脾益胃、補氣養血,是調理脾胃氣血的關鍵穴位。 -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可溫補元氣、調理氣機,適合氣虛引起的乏力、畏寒等情況。 -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能培補元氣、固攝氣血,對氣虛導致的體質虛弱有輔助調理作用。 -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可理氣寬胸、補氣通絡,改善氣虛引起的胸悶、氣短。 - 太淵穴:在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摸手腕處動脈搏動處附近)。為肺經原穴,能補肺氣、通血脈。 二、中醫常用補血穴位(非“十大”固定說法,以下為核心補血穴位) -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四橫指,脛骨內側緣后際。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能健脾養血、調肝補腎,為補血常用穴。 - 血海穴: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屈膝時,膝蓋內側凹陷向上兩橫指處)。可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對血虛或血瘀相關問題有輔助作用。 -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刺激此穴可健脾助運,促進氣血生成。 - 肝俞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肝主藏血,按摩此穴可疏肝養血,輔助調理肝血不足。 - 膈俞穴: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為“血會”穴,能活血補血、調理氣血,對血虛或氣血不暢有益。 重要提醒 1. 穴位按摩需注意力度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避免過度用力損傷皮膚或組織。 2. 孕婦、皮膚破損者、有嚴重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急性期)等人群,按摩前需咨詢醫生,避免盲目操作。 3. “氣血不足”的判斷和調理需結合個人體質,若出現明顯乏力、面色蒼白、頭暈、月經量少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規范調理,不可僅依賴穴位按摩。 如果需要,我可以幫你整理一份更詳細的穴位定位示意圖文字說明,方便你日常查找和參考。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來自: 雅博學苑 > 《穴位集萃,國醫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