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東四北大街的廣義修筆行已是北京僅剩的一家專營修鋼筆的地方
“修鋼筆”這個詞是在小時候聽到過的。 廣義修筆店的發展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02號小店一百年前就在這里了,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 17歲那年,張廣義跟父親一起開始在這里修鋼筆,現在每天下午3點到5點,老人都會出現在小店里,等著顧客們帶著破損的鋼筆走進小店。從外觀上看,廣義修筆店金字黑底的牌匾已經被鄰店花哨個性的店面搶了風頭,但這絲毫不影響那些千里迢迢慕名而來找老爺子修筆的人們。
張廣義,為了謀生和父親一起賣鋼筆,當顧客的鋼筆有小毛病時,就順手幫人修修,漸漸對修筆產生了興趣。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他練就了一手“點尖兒”的絕活。1962年,張廣義師傅因為身體的原因,離開了東安市場,在“大興公寓”租了店鋪,45年來,“廣義修筆店”聚集了好幾代人的鋼筆情結。
很多人對張師傅的手藝早有耳聞,筆請他磨一磨都會更好用。張師傅的左右手,大拇指不是一般粗,這手藝的功夫大多都是出自手上,右手的大拇指記載了六十年來修筆的日子。現在,張廣義師傅沒有徒弟傳承手藝,他的修筆“絕活”已經面臨失傳。
一百年沒變樣,廣義修筆店夾在一家服裝店和一家化妝品店中間,每天從這里路過的人絡繹不絕。盡管現在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生意也相對淡了許多,但張師傅仍然放不下父輩留下的手藝。生意清淡時,張師傅就一個人坐在修筆的專座上,看看報,摸摸筆,偶爾瞅瞅門外的路人。街上商家甩賣降價的促銷聲、情侶們的說笑聲、汽車的喇叭聲,那一刻在冷清的小店聽得格外清楚。
在這么繁華的地段,一間室內裝潢如此樸素,甚至可以說簡陋的小屋,涌上一股滄桑的感覺,這間小店也見證了這條大街的變遷吶。 1.張老很慈祥也很健談
![]() 2.正在認真修鋼筆的張師傅
![]() 3.每天都會有人打電話咨詢他鋼筆的事情
![]() 4.張老很認真的介紹他收藏和售賣的老鋼筆
![]() 5.修筆行里到處貼滿了張老的獎狀和照片
![]()
現在,生意清淡,每天下午3點到5點,老人才會開門營業。
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墻上鋪滿各個年代張師傅獲得的獎狀。
張師傅的拿手戲是“點筆尖”,“點筆尖”就是把比小米粒還小的白金和銥金合成的小圓球,用氬弧焊焊在筆尖上,再一破兩半。這門手藝,瀕臨失傳。
張師傅修鋼筆的名氣已漂洋過海,不少來自國外的感謝信,老人都一一收藏著。對于老人來說,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修理用的配件無從去找,許多生產廠家都已不存在了,這讓老人很頭疼。
為了守住從父親手中傳下的修筆手藝,張師傅也有過徒弟,但由于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修筆業不景氣,徒弟們也相繼離開了。現在相對清閑很多,張師傅時常與速寫老北京的畫家切磋起鋼筆畫。 在北京銀街這條熙來攘往的商業街上,廣義修筆店就像是一個另類,獨處一隅,與周圍的繁華格格不入,與周圍的浮躁大相徑庭。殊不知,這間小小的門臉,才是這條著名商業街上的元老。 小店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一個老式玻璃柜臺擺在小店的正中央,里面擺放著各式鋼筆。柜臺往里放著張師傅的“辦公桌”,上面堆著各種鋼筆修理工具,小小的桌面顯得有些凌亂。在他的修筆生涯中,張廣義老人靠著自己的一雙手為50多萬名顧客修好了鋼筆,被稱為京城“修鋼筆最后一位老人”。
鋼筆曾經是何等的榮耀。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它曾排在百姓“幸福生活四大件”之首,“四大件”指鋼筆、皮鞋、暖水瓶和痰盂。這些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文明和富足。到現在,鋼筆的歷史才僅僅200年,但修鋼筆這種職業卻如曇花一現般在歷史長河中走向消失,使人真真切切地萌生出滄海桑田之感。七十年代身上衣兜里有沒有鋼筆,說明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甚至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標志。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插一支鋼筆的是中學生,插兩支的是大學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鋼筆的師傅。 修鋼筆 - 即將消失的老行當 現在,簽字筆盛行,一次性使用成為普遍現象,用了扔,扔了買。加上人們對電腦的依賴,一支鋼筆已經很少會在一個人的手里用上幾年或者幾十年了。所以,修理鋼筆的行當日漸衰落、消失。它只供人們懷舊,懷念一段往日溫情…… 能把一件事做一輩子不容易,能把一件簡單的事做一輩子更不容易。
這位老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好好學習、思索和敬佩!
同意的就轉載吧,也表達一下你的敬意。 敬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