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向左滑動 掃描“二維碼” 直接購買此書 ——選自《創傷骨科教程》第四篇 骶髂關節脫位的后路復位固定技術 (一)復位技術 1)將Weber 鉗的一端放在骶骨正中棘上,另一端置于髂后柱上,鉗夾復位(圖36-21)。 2)經坐骨大切跡、跨過骶髂關節安放尖端復位鉗,安放復位鉗時必須小心,經坐骨大切跡用手指進行鈍性分離骶孔外側的骶骨前方區(圖36-22)。 3)將Schanz 釘打入髂嵴用以牽拉復位;或在骶骨I區、髂嵴或髂后柱上擰入螺釘,以復位鉗鉗夾復位。 圖36-21 使用復位鉗,鉗尖從S1 棘突跨到髂骨 圖36-22 經大切跡放置鋸齒持骨鉗 A.后方觀;B.前面觀,顯示S1~S2 水平骶孔外側的內側鉗爪;C.也可使用角度復位鉗 (二)固定技術 1)骶髂螺釘固定:S1周圍有很多重要的結構,所以螺釘的位置要求十分準確。打入S1的螺釘的理想位置如圖36-23所示。其入點在自髂嵴至坐骨大切跡連線中點的兩邊,在髂嵴前方約1.5cm處,并與之平行,進釘方向與髂骨表面垂直。隨著微創技術和理念的發展,對于骶髂關節脫位,經皮微創內固定越來越受到骨科醫師的重視,臨床應用逐漸增多(圖36-24~圖36-26)。 圖36-23 骶骨的正中矢狀剖面圖,白色區域為打入螺釘的安全范圍,不可將螺釘打入黑色區域,“×”處為擰入螺釘的理想位置 圖36-24 骶髂關節骨折脫位閉合空心螺釘固定 A.CT平掃示右側骶髂關節骨折;B.術后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螺釘位置良好 圖36-25 骶髂關節脫位閉合空心螺釘固定 A.術前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左側骶髂關節脫位;B.術前骨盆CT平掃示;C.術后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螺釘固定位置良好 圖36-26 骶髂關節脫位閉合空心螺釘固定 A.骨盆CT平掃示骶骨骨折;B.三維CT顯示;C.術后骨盆前后位X線片;D.術后CT平掃 2)經髂骨棒固定:經髂骨棒有時也被稱為“骶骨棒”。骶髂關節復位后,在髂后上棘附近以導針鉆孔,經骶骨背側,打入對側髂后上棘附近,然后在其下方約2~4cm處再鉆一對孔,第一根棒應放置在L5/S1椎間隙水平的S1椎孔的近端,第二根棒則在S1椎孔的遠端,兩根棒至少要相距2cm。若合并骶骨II區骨折時,不要對骶骨過度加壓,以免損傷神經(圖36-27)。 ![]() 圖36-27 經髂骨螺栓和接骨板固定骨盆后環技術 A.術前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OTA/AO C型骨盆骨折,右側骶髂關節骨折脫位并累及髂骨B.術后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接骨板與經髂骨螺栓組合、固定,可見骨盆環外形較術前明顯改善 3)髂骨后方接骨板:在雙側髂骨后方各行一切口,剝離至髂后柱,可使用3.5mm或4.5mm的重建接骨板,將其預彎塑性后,鈍性分離骶骨后方形成筋膜下隧道,將接骨板經隧道穿過,經骶骨后方向下到髂骨翼,兩端以螺釘固定于髂骨翼上,其中一枚螺釘要打入髂骨翼剖面,長度要足夠。可將鎖定接骨板塑性后使用,固定加壓效果更佳(圖36-28)。 ![]() 圖36-28 骶骨后接骨板固定骶骨 A.CT平掃示骶骨骨折、骶髂關節脫位B.CT 三維重建示恥骨聯合分離;C.術中骶骨、骶髂關節復位及接骨板的塑性;D.術后骨盆前后位X線片示骨折復位良好 《創傷骨科教程》 主編 王滿宜 人民衛生出版社 王滿宜主編的《創傷骨科教程》為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創傷工作委員會繼續教育教材。由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創傷工作委員會的中青年委員參加共同編寫而成。 編者們除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外,還積累了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經驗,掌握創傷骨科領域的最新進展。這本書特點是摒棄了以往教科書固定的編寫格式,充分發揮作者的能動性,圍繞各自的專題,在闡述骨折治療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突出重點,用病例和圖解來說明問題。教程面對的主要讀者是從事創傷骨科臨床工作的主治醫師,希望他們在實踐中遇到困難時,能很快從教程里找到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案。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 掃描下方二維碼,參與抽獎活動,每人有一次抽獎機會,您有10%的機會獲贈此書 福利推薦 好消息 成為骨今中外推薦人,買書更加省錢! 推薦人自己下單享受支付返現,分享下單傭金 最高可達10% 想了解更多關于推薦人問題,請掃碼添加下方專屬客服“拆書筆記”咨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