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不僅是一位小說家,他更是荒誕派戲劇的創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他一生共創作30多個舞臺劇本,其中20多個被拍成電視劇或電影,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殘局》(Fin
de partie)和《啊,美好的日子!》。
其中,《殘局》國內通常譯作《劇終》,這一譯法同樣未體會到作者借用國際象棋殘局來隱喻人生的原意。
貝克特再一次把他對國際象棋的熱愛投入到戲劇創作中。孤獨、寂寞就像揮之不去的烏云,籠罩著貝克特的作品。貝克特在《殘局》這部戲劇作品中,深刻地探討人類面對死亡的境遇。
萬物有始有終,進入殘局階段,棋盤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棋子,因此《殘局》的場景是一間空蕩蕩的房間,只在高墻上開了兩個小窗。
這個狹小空間構成殘局的局面:舞臺上只有四個劫后余生的人:哈姆(Hamm)、克洛夫(Clov)、納格(Nagg)和奈兒(Nell)。
![[轉載]名人國象29貝克特和他的戲劇《殘局》 [轉載]名人國象29貝克特和他的戲劇《殘局》](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2414/125420732_2_20180224020759145)
這個殘局,象征著生命的最后階段。
話劇開幕,哈姆相當于國際象棋中的“國王”,盡管正當壯年,卻已雙目失明,癱坐在舞臺中央的輪椅上,克洛夫是哈姆的仆人或者兒子,是四人中唯一具有行動能力的人,他相當于國際象棋上的“象”或者“馬”,納格和奈兒是哈姆的父母,早年騎車出了車禍,摔斷雙腿,已經動彈不得,生命已萎縮在垃圾桶里,隨時可能斷氣,他們曾經是叱咤風云的“車”,但現在,在這個必輸無疑的殘局中,卻是被鎖定的兩個小兵,只能消極等待死神降臨。
劇中人物痛苦地等待著,由于對死神的恐慌而喋喋不休。他們訴說昔日的繁華、榮耀和熱鬧,不斷重復,廢話連篇,實際上是為了掩蓋內心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貝克特讓劇中人物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就像在殘局階段,面對必輸的棋局,人們總是于事無補地來回擺弄,無可奈何地重復走子。
劇中,哈姆自私專橫、貪圖享受,他奴役克洛夫,不允許他坐下來。哈姆的口頭禪是“輪到我下了!”克洛夫已受夠了哈姆發號施令,被人驅使,他一心想要離開這里,但由于外部世界在災難中已經毀滅,他實際上走不開,即使離開,等待他的也是死亡。于是,四個瀕死的人茍延殘喘,為過去的事情爭吵不休,彼此發泄怨恨,心懷恐懼,等待死神的最后一擊。最后,克洛夫下決心離開這個墳墓,他自己穿戴整齊,打開關閉已久的房門,但最后一刻卻又遲遲不動,直到最后帷幕落下。
盡管《殘局》知名度不如貝克特的另一部作品――《等待戈多》,但《殘局》始終是貝克特最喜歡的作品。
《殘局》在中國首次搬上舞臺是2005年,在上海,由上海話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