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翟玉忠先生《人類文明的基因:人類二元觀念與世界文化的分野》【圖文版】,該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讀者可以通過當當、京東等網站購買。)(《周子通書》是周敦頤最重要的著作,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出版,內有《太極圖說》。)
在中國文化史上,北宋學者周敦頤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 正是周敦頤,一改漢以來儒家以釋經、傳經為業的傳統,開啟了宋以后心性義理之學的新時代。黃宗羲(1610-1695年)第三子,繼其父未竟事業編纂《宋元學案》的黃百家評價說:“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周敦頤)崛起,二程(程顥、程頤)嗣之,又復橫渠(張載)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故安定(胡瑗)、徂徠(石介)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上》) 這里,黃百家所說的“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的著作,指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通書》。 通觀二書,即知黃百家的評論尚有不全面透徹之處。因為宋明理學家,只有周敦頤抓住了孔門心法的根本——誠! 《通書·誠上第一》云:“誠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通書·誠下第二》又說:“圣,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誠,連通形上與形下、內圣與外王,為孔子一以貫之之道!明代著名思想家,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的薛瑄(1389-1464年)曰:“《通書》一‘誠’字括盡。”(《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上》) 輯完《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一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筆者亦知:“孔學一‘誠’字括盡。” 在此意義上,秦漢以來,周敦頤先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學人留意焉!!! 周敦頤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太極圖說》。史載,漢地此圖傳自五代宋初著名道士陳摶。《宋史·朱震傳》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太極圖說》的核心思想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但這個“靜”字不能單單理解為“不動”,或以“用之體”釋之,否則動靜、體用必被打成兩截,與圣賢之道、不二法門遠矣。 黃宗羲批評朱子體、用之論時說:“朱子以為,陽之動為用之所以行也,陰之靜為體之所以立也。夫太極既為之體,則陰陽皆是其用。如天之春夏,陽也;秋冬,陰也;人之呼,陽也;吸,陰也。寧可以春夏與呼為用,秋冬與吸為體哉!緣朱子以下文主靜立人極,故不得不以體歸之靜。先師云:‘循理為靜,非動靜對待之靜。’一語點破,曠若發蒙(此指啟發蒙昧——筆者注)矣。”(《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下》) 得理義,即得靜,諸君當細參! 黃宗羲(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在《梨洲太極圖講義》中還說:“學者須要識得靜字分曉,不是不動是靜,不妄動方是靜。慨自學者都向二五上立腳,既不知所謂太極,則事功一切俱假。而二氏又以無能生有,于是誤認無極在太極之前,視太極為一物,形上形下,判為兩截。蕺山先師曰:‘千古大道陸沈,總緣誤解太極——道之大原出于天。’此道不清楚,則無有能清楚者矣。”(《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下》) 筆者讀至此,看到明末大儒劉宗周(1578-1645年,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言“千古大道陸沈,總緣誤解太極”,不禁汗顏! 數千年來,學人誤解太極、太極圖——太久!太深! 從外在形式到內在義理都是這樣…… 經文: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地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此圖選自蕭天石所著《道海玄微》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參考譯文: 無極至極就是太極。太極通過內部的自我運動,化生出陽;動到了極限就轉化為靜,靜便產生陰;靜到了極限,又再變成動。動和靜,兩者相互將對方作為自己的根基。太極分成陽和陰后,天與地便出現了。陰陽再變化結合,又產生出了水、火、木、金、土五氣。這五行之氣,順其本性變化,產生了春、夏、秋、冬四時。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太極,太極原本就是指無極。五行的產生,各有各自的屬性。無極的真髓,陰陽五行的精粹,微妙地結合凝聚,促使天的陽氣化生為男人,地的陰氣化生為女人。陰陽二氣交相感應,于是產生出萬物。萬物的生成無窮,變化運動無盡,但只有人獲得了陰陽變化中的靈秀部分,成為萬物中的最有靈之物。形體既已產生,人體中的精神產生了智慧。喜、怒、欲、懼、憂這五性因有感于外物而發動,便產生出善惡區別,各種各樣的事情,便因此而出現。圣人為了區分人類的善惡和處理萬事,提出了中正的原則,仁義的品德,和實踐它們的主靜專一的修養方法,作為做人的終極標準。所以圣人能因應天地的德性,日月的光明,四季的序次,鬼神的吉兇。君子按圣人提出的標準踐行,便會吉祥。小人與此相背離,便會遭受兇災。所以說:“確立了天的法則是陰和陽;確立了地的法則是柔和剛;確立了人的法則是仁和義。”又說:“能知道天地萬物,從始至終,又由終反始的道理,就會了解生成與滅亡的道理。”《周易》一書多偉大啊!它提出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 (作者簡介:翟玉忠,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