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甘草在方劑中使用廣泛,但由于甘草在方劑中多作為佐使藥使用,對其用量用法未予足夠重視,取舍之間似無圭臬。 今天小師妹分享的是關于甘草在臨床使用中劑量的把握,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在文末留言區(qū)探討,我們一起相互學習! 小劑量使用 小劑量使用時藥量為3g左右,一般不超過4.5g,與處方中主要藥物相比,約為其用量的1/3—1/2。 如用于解表劑、理氣劑、甘寒清熱瀉火劑。 1. 解表劑 絕大多數(shù)解表劑(如辛溫解表的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香蘇散,辛涼解表的銀翹散、桑菊飲、柴葛解肌湯)均配有甘草。 解表劑中使用甘草,以往多解釋為調和諸藥、引經(jīng)報使,似欠允當。 因為解表劑中的藥物性味、歸經(jīng)均較接近或相同,實無調和或引經(jīng)之必要。 那么使用甘草的原由何在呢? 一是解表藥味辛性走散,一散即過藥效難于持久,以甘草之甘緩辛藥之散,可起到延長藥效之作用。 二是甘草生用還有利咽消腫作用,可以改善表證中的咽喉腫痛癥狀。 考慮到上述因素,解表劑(尤其是辛涼解表劑)宜用生甘草。 不過在扶正解表時為取補虛緩和之意,亦可用炙甘草。 2. 理氣劑 對理氣劑中使用甘草頗有爭議。 主張使用的理由是,理氣劑多由辛香藥物組成,其性多偏溫燥,長期或過量服用有耗氣傷津之弊,可出現(xiàn)神疲乏力、口燥咽干之副作用,甚則影響食欲,利用甘草甘緩善補的特點可防止辛香耗氣。 但甘草“甘壅滯氣”,使用不當又可加劇腹脹胸悶,故一部分人不主張使用之。 愚以為對因痰濕、食積引起胸腹脹滿者不宜用甘草,但對單純的氣滯證,特別是肝郁氣滯證最宜使用之,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快氣湯等方劑皆用甘草。 甘草在此類方劑中的作用,一是防止香藥耗氣;二是抑肝扶脾防止木旺克土; 此外尚有一定的調和藥性作用,如柴胡疏肝散理氣藥與活血藥并用,逍遙散疏肝藥與健脾藥并用,甘草在兩方中分別起到了調和氣血、調和肝脾的作用。 理氣劑中宜用炙甘草。 3. 甘寒清熱瀉火劑 甘寒藥物一般有補虛潤養(yǎng)、清熱生津作用,但其中寒性較劇者如石膏、寒水石、桑白皮等易傷脾胃陽氣,有礙飲食消化吸收。 為防止不良反應發(fā)生,以上述藥物為主的方劑(如白虎湯、瀉白散、玉泉散、竹葉石膏湯等)均配有甘草。 甘草在此類方劑中的作用主要是減緩寒性、保護胃氣。 甘寒清熱瀉火劑宜用炙甘草。 中等劑量使用 中等劑量使用時藥量為6g左右,與處方中主要藥物相比,約為其用量的1/2一2/3。 如用于苦寒瀉火解毒劑、兩法并施劑等。 1. 苦寒瀉火解毒劑 苦寒藥物具有瀉火、解毒、燥濕、降逆、通便等作用,但過量使用也會產生納差便溏、體倦神疲等副作用,即所謂苦寒敗胃。 為防止副作用的發(fā)生,可采取控制苦寒藥物用量或在處方中佐以適量甘草的做法。 約有半數(shù)的瀉火解毒劑,特別是清肺熱、瀉小腸火的方劑(如普濟消毒飲、涼隔散、龍膽瀉肝湯等)多配有甘草。 甘草在此類方劑中的作用一是保護胃氣,防止苦寒敗胃;二是可改善咽喉腫痛或小便淋濁澀痛等癥狀,助瀉火解毒; 此外還可起到矯味、調和藥性等作用。 苦寒瀉火劑宜用生甘草。 2. 兩法并施劑 兩法并施劑是指兩種對立治法并用的方劑,如寒熱并用、攻補兼施、表里雙解等之方劑。 性質截然相反的藥物并用顯得很不協(xié)調,甚至影響藥效發(fā)揮,此時需要配以甘草從中斡旋。 如半夏瀉心湯,黃芩、黃連與干姜、半夏并用,甘草起調和寒熱作用; 黃龍湯的大黃、芒硝與人參、當歸攻補兼施,甘草起調和補瀉作用; 防風通圣散中的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與大黃、芒硝、石膏、黃芩并用,甘草起調和表里作用。 兩法并施劑宜用炙甘草。 較大劑量使用 較大劑量使用時藥量在9g左右,一般不超過10g,與處方中主要藥物相比約為其用量的2/3至全量。 如溫里劑、補益劑、酸甘化陰劑。 1. 溫里劑 溫里劑中的回陽救逆類方劑(如四逆湯、回陽救急湯)中所用附子、干姜等皆為大辛大熱之品,藥性燥熱,走而不守,且附子又具毒性,藥效既難持久發(fā)揮又易損傷正氣,此時配入甘草即可解決上述問題。 甘草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制干姜、附子之走,使藥效持久; 二是解附子之毒,使其免于傷人。 在溫中散寒類方劑(如附子理中湯、小建中湯、厚樸溫中湯)中甘草除使藥效得以延長外,尚有補脾和中作用。 溫里劑宜用炙甘草。 2. 補益劑 補益劑中的補氣類方劑(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及氣血雙補類方劑(如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十全大補湯)多配有甘草。 甘草主要起補氣健脾作用,在氣血雙補類方劑中兼起調和藥性作用。 在補益劑中,甘草除充當佐使藥外,有時也作為君藥(如甘麥大棗湯)。 補益劑中宜用炙甘草。 3. 酸甘化陰劑 酸甘化陰劑即由酸味藥與甘味藥配伍組成的方劑。 酸味藥烏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等有生津益陰、開胃消食作用,若得甘味相助則酸甘互濟,相得益彰,可用于胃陰虛不思飲食、口干少津、少苔或舌苔剝脫之證。 酸味藥白芍或木瓜與甘草同用還有柔肝止痛、舒筋解攣之效,治脘腹攣痛、筋脈拘急、屈伸不利每獲良效。 甘草所起的作用是助酸藥生津益陰。 酸甘化陰劑宜用炙甘草。 超常劑量使用 超常劑量使用時藥量為10g以上,用量一般居群藥之首,主要用于特定的補益劑、利咽消瘡劑、解毒急救劑。 1. 特定的補益劑 特定的補益劑專指炙甘草湯而言。 方中以炙甘草為君,配以益氣、養(yǎng)陰、補血、溫陽藥物組成,用于治療因氣血陰陽俱虛引起的心動悸、脈結代。 氣血陰陽諸不足當以補中氣為先,甘草甘緩而守,斡旋于氣血陰陽之間,統(tǒng)領諸藥共收益氣、養(yǎng)陰、通陽、復脈之效炙甘草用量一般為12—15g。 2. 利咽消瘡劑 甘草生用性涼,有清熱利咽、解毒消瘡之效,外感風熱或毒火上攻并伴有咽喉腫痛時,伍用甘草(前面已有論述)。 對咽喉腫痛反復發(fā)作,因陰虛內熱者,可配伍養(yǎng)陰利咽的麥冬、桔梗等藥物組方(如桔梗湯、玄麥甘桔湯)有時竟用甘草一味(甘草湯)亦可收功。 治療瘡癰腫痛,可用生甘草與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野菊花等)組方,如甘草銀花湯、甘草菊花湯。 甘草在方中的位置是顯而易見的。 3. 解毒急救劑 解毒急救之方可單用生甘草一味,也常與綠豆伍用(即甘草綠豆湯)。 以甘草為主的解毒劑主要用于烏頭、附子、雪上一枝篙及蒼耳子、巴豆等藥物的中毒,此外對蛇毒、河豚魚毒、砒毒等也有一定解毒作用。 其解毒原理主要是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甘草次酸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及類似葡萄糖醛酸樣的結合解毒作用。 解毒急救時生甘草用量可高達30g以上。 甘草入藥除了生炙區(qū)別外,尚有甘草梢一種。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一般認為其性寒,有瀉火通淋止痛功效,善去莖中痛。下焦?jié)駸嶙C、小便淋濁澀痛者每多用之,如導赤散、八正散、五淋散等方宜用本品。 入藥劑量一般為3—6g,均用生品。 綜上所述, 生甘草在小劑量(3-4.5g)使用時用于解表劑,中等劑量(6g)使用時用于苦寒瀉火解毒劑,超常劑量(>10g)使用時用于利咽消瘡劑、解毒急救劑。 炙甘草在小劑量使用時用于理氣劑、甘寒清熱瀉火劑,中等劑量使用時用于兩法并施劑,較大劑量(9-10g)使用時用于溫里劑、補益劑、酸甘化陰劑,超常劑量使用時用于特定的補益劑。 甘草梢中等劑量使用時用于瀉火通淋劑。 您在臨床使用甘草有什么臨床心得嗎? |
|
來自: 彼案 > 《中藥,藥對3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