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_北京不懼過往,不畏將來!12-07 10:12 傳統思維是就事論事,僅關注個別問題,系統思維關注事件之間的關聯,從長遠的角度關注事件背后的結構性問題。提升系統思維的第一要義是關注事件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還要關注事物之間的反饋,即關注多重的關聯和多重的反饋回路。 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拆解問題以及如何拆分世界,拆解的方式顯然會使認識復雜的任務和課題變得更容易。但是,我們卻在無形中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們喪失了對更大整體的內在領悟能力,再也看不清我們采取行動所帶來的各種后果。而當我們試圖“考慮大局”的時候,我們總要在大腦里重新組裝那些拆分出來的部件。然而,這樣做是徒勞無益的,如同用拼起來的碎鏡子來觀察真實的影像。所以,我們便索性完全放棄了對整體的關注。如今,人類面對的大多數問題都與我們在理解和管理世界各類系統方面的能力低下有關,而且這些系統的復雜性仍在不斷的加深。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當今世界的各類問題都日益復雜、相互交織、相互關聯。今天許多嚴峻的公共問題,從城區的衰敗到全球生態危機,大多是由初衷良好且本想解決這些問題的各種政策引起的。我們知道,事物之間是存在關聯的,干擾對系統的影響往往是非線性、反直觀的。從系統的整體觀念來考慮問題,需要我們縱觀全局,掌握重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見樹又見林,找出問題的“杠桿點”,從現象到結構深度思考,了解在復雜現象背后引起變化的系統結構,指出問題的癥結,找出持續有效的對策。因為系統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需要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典型的分析思維是把一個東西細分成A和B,再進行因果推論。若A則B,因是A,果是B。實際上,復雜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復雜關聯和多重反饋回路。 圖1 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今天的問題實際源于昨天的解決方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預期的解決方案經常把問題從系統的一個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轉移問題的結果因為涉及了不同單元和人員,也許不被發現。短期的解決方案會導致長期(有潛在危險)的結果(即轉移負擔)。例如,為了完成當年的銷售任務,給客戶不加甄別地鋪貨或放賬以增加銷售額,完成指標;或者不斷用物質或金錢為獎勵去激勵孩子學習;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底中國政府實施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為抑制房價快速增長,房價高就限購,哪個城市漲的厲害就問責,這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 了解反饋,我們需要認識簡單的因果關聯,養成思考關聯的習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拿水杯接水,完成這一動作,手拿著杯子,眼睛需要看水龍頭,目標是接滿水,眼睛觀察水面和杯口的距離,大腦需要思考關水的時間點,并協調肢體一同完成接水的任務。 圖2 接水的協同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了很多這樣的反饋回路,其中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例如,一件商品質量好,口碑好,賣得就好,是一個正反饋。谷歌的用戶數也是指數增長的,產品使用方便且體驗好,用戶量越大,資源就越多,最后推動產品創新。那么,谷歌的搜索引擎為什么能獲得成功?當我們使用谷歌進行信息檢索時,谷歌會使用算法進行計算,把重要的信息推薦出來。舉一個例子,我們評價在全網絡中一個人是否重要,通常的評價方法是數他的朋友的數量,還要分析朋友是否重要,以及朋友的朋友是否重要。在評價時,我們只使用這個人的個人信息是不夠的,必須有全局和全網絡的視野。評價這個人重要與否,我們要依次分析不同層級的信息,例如在下一級中他的朋友是否重要,以及再下一級中朋友的朋友是否重要,迭代關聯過程通過全網絡影響到全局。 圖3 接水的反饋回路 圖4 銷售的反饋回路 在反饋回路中,事物之間相互的作用不一定都是線性的,有的作用是非線性的,例如壞事發生之前系統的狀態并沒有處于很差的狀態。所以,在分析事件之間的反饋時,我們一定要關注簡單的線性關系以外的非線性關系的推導。例如吃藥的時候,大人吃一個劑量,小孩因為個子小,不能吃大人的劑量,那么按體重折線性的比例,減小劑量,實際上是不行的,因為這不是線性的關系。例如中藥有毒,但是人們發現這些毒性不是線性的,小劑量的中藥對人體免疫有促進作用,只有超出一定劑量才有毒。此外,管理中的時間延遲,如果不考慮時間延遲就會出現新的問題,有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我們的人口政策,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是需要時間的,如今我們放開了“二孩”政策,但是效果沒有我們預期的那樣理想,新生人口增長存在時間延遲。 吳金閃老師做了一個學漢字的研究,要學森林的“森”,就必須先學“木”,它們之間有關聯,是全局的關聯。從全局視角考察,我們會有不同的發現。 圖5 對漢字的拆解和漢字的聯系網絡 在營銷的時候,各個部門互相指責是對方部門的問題導致產品賣不出去,責任被推脫以致最后不知道是誰的問題,我們要從全局的角度看問題,一個問題往往不是單個業務部門能夠解決的,可能要整個公司才能解決,因為問題背后的原因是相互關聯的。 例如,卡斯特,一個典型的有系統思考問題能力的人,對事件的預測與常人不同。在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大家對未來社會發展有一個預期,預測說以后人們將過田園式的生活,因為互聯網將大家聯系在一起,人們在家就能辦公,那么城市會消失,大家都去享受田園時光了,而且在機器的幫助下人們的工作會越來越少。另一個預測是pdf出現后,人們預測說以后紙的消耗會大幅度減少,因為大家都看電子書了。真實的結果不像人們預測的那樣簡單,人們聚集在城市的趨勢不減反增,紙的消耗反而因為pdf出現增大了好幾倍。所以,很多事情的關聯都不是線性的。卡斯特說,城市不會消失,而且我們未來的社會技術發展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而且會有大城市群的出現。我們現在來看,卡斯特的這些思考完全超越了當時的限制。除此之外,他的另一個思考也與信息技術有關。因為信息技術加強了人們的互聯互通,人們預測說民主的時代即將到來,因為每一個人的關聯都加強了,人們能很簡單地把自己的觀點發送給別人,也能很容易看見別人的觀點和思想,人們相互理解,世界就大同了。卡斯特卻反駁了這一觀點。如果我們單從人和人的關聯得到加強這一角度思考,那事實確實如此;但是我們從全球的眼光看問題,就會發現人和人之間形成了一個個社群,社群內部聯系確實加強了,但是社群之間的聯系卻減弱了。我們發現社群內部是意見相似的一群人,他們的聯系會越來越緊密,但是社群卻極化了,因為社群之間相互割裂,反而更容易產生沖突。如果站到全局思考問題,我們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 上世紀90年代的東歐劇變,福山認為這是民主的勝利。明茲伯格評論說這歸結于民主的勝利是不對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實際上涉及到國家中的方方面面,至少涉及到社會、政府、市場三方面的因素。蘇聯失敗的原因是政府太強,導致社會和市場沒有了發展空間,國家整體系統失衡了。美國的民主社會同樣有問題,美國的市場勢力太強了,仍然會出現問題,這一切和民主無關。所以我們思考過去40年我國所做的努力正是尋找平衡社會、市場、政府三方的方法。顯然,如果沒有系統的思維,我們會有很多偏激的意見。明茨伯格的復雜性思維認為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盡管資本主義模式是美國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美國成立至今,幾乎每50年會有一次重大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但每一次都能有效地平衡。 還有一個例子是關于城市增長的。當管理一座城市時,我們關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氣,有人氣,城市才會增長。當我們從全局上思考時,找到特別小的杠桿點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故事講的是英國在過去想發展港口城市,采取的政策是出臺鼓勵生育的稅收政策。每一家多生了孩子,就給予補貼,有了人口就有了生產力。結果,這個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雖然出生率升高,但是死亡率也上升了。但英國的一個海岸城市卻欣欣向榮地發展,研究結果發現那座城市的居民愛喝下午茶,茶中含有單寧酸,恰好抑制大英帝國那個時候流行的病菌。喝茶的習慣是一件小事,但使城市最終興盛。如果沒有系統思維,沒有發現小的杠桿點,那么我們永遠都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在現實中,與之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拆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使問題發生轉移從而引發更多的問題。有時,量變的積累最終會引發質變,但在質變之前,我們用線性的觀點很難發現質變的前奏。例如上漲的物價,一開始物價很穩定,突然出現了“蒜你狠”、“姜你軍”、“糖高宗”,這些事件必然不是不可預見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長期的積累問題的過程。 圖6 繁榮和蕭條的臨界點 圖6,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個動力系統的勢曲線,我們一直處于繁榮的狀態,逐漸往下掉,但是大家都不引以為戒,當掉下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到達了蕭條的狀態,再想返回繁榮的社會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和努力。系統科學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是路徑依賴的。還有很多“溫水煮青蛙”的例子,交通是突然變堵的嗎?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嗎?所以,一個政策在短期內有效,但就長期而言,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后遺癥,使問題更加惡化,難以自拔。系統科學的解決方針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根本解。但如果問題急迫,由于根本解的效果受時間滯延影響,在進行根本解的過程中,可暫時使用癥狀解來換取時間成本。 ※ ※ ※ 創新體系工程基礎理論和方法 推動系統工程理論再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