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水餃皇后”臧健和離世,終年73歲。 你也許沒聽過她的名字,但一定吃過她的灣仔碼頭水餃,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吃了還想吃。或許,你也想知道那一只只美味餃子的后面,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位的“臧姑娘”的人生也是傳奇,靠著一輛木頭車小攤在灣仔碼頭賣水餃賣到了全球,她白手興家的傳奇故事,1995年被無線改編成電視劇《水餃皇后》。 她1945年出生在山東日照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5歲下田撿土豆,7歲在家剝玉米,很會做飯,10歲時就榮升為家里的主廚,比母親做的還好吃。小小的她根本沒想到,這一手好廚藝不但拯救了她,還成為了她輝煌的事業。 14歲時,一場自然災害讓家里斷了生路,父親去了臺灣音訊杳無,母親帶著她和妹妹輾轉到了青島,靠縫褲腳賺點微薄收入。看著母親沒日沒夜地干活,她毅然輟學到縣醫院當護工補貼家用。 在醫院,她結識了一名醫生、后來的丈夫一一一位泰國華僑,一位富二代,兩人在1968年舉行了婚禮,很快有了兩個女兒,成了幸福的四口之家。 婚后6年,丈夫突然提出回國,承諾安頓好后立馬來接她和女兒。不曾想,這一等,就是三年。 1977年,她帶著女兒開心地到泰國與丈夫團聚時,才發現重男輕女的他早已另娶妻生子了,她要么離開,要么與他人分享丈夫。面對這種屈辱,她憤然離去,32歲的她,帶著懵懂的女兒,被迫留在香港。 那是她人生的最低點,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要獨自養活兩個女兒,不懂粵語的她只能做那些又臟又累的粗活,早上給病人打針、之后去酒店打雜,晚上11點后去洗車,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非常辛苦。 第二年在酒樓打工時,她不幸被撞倒跌傷腰骨,丟了飯碗,又查出患上糖尿病。困境中的她,拒絕了香港社會福利署的救援金,“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吃救濟會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桿。” 一位好友去探望她,她做的餃子,一下子讓朋友贊不絕口:“你做的餃子這么好吃,去外面賣一定賺錢。” 無心之言,激起了她心中的波瀾,糖尿病不能過勞,看著兩個女兒,她別無選擇。于是,她推著木頭車,帶著兩個女兒,和“四成肥肉、六成瘦肉”的白菜水餃,在灣仔碼頭開始了她的小販生涯。 那時還沒地鐵,灣仔碼頭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人流不斷,各種小攤販應運而生。她人好,碼頭水手和司機來吃餃子她從不收錢,因此大家都幫她,一看到有警察來,就沖過來提醒她。 一開始她就抱著這樣一個想法:“我是為了女兒出來謀生計的。客人來買我的餃子,支持我,他們就是我的朋友。我要感謝他們,就包餃子給他們吃。” 因此,她定了三個原則:高品質,講衛生,聽意見。用最新鮮的餡料,以醫院衛生的標準,多觀察顧客的舉動和意見,及時改進。她發現,不少客人只吃餡,把皮留在碗里,有顧客告訴她:“皮太厚,像棉被。”為了讓餃子皮又薄又筋道,她連續數夜起床試驗。她相信,包餃子,不是高科技,只要功夫到了,抓住更多人的胃不是難事。 寒來暑往,她的餃子越來越受歡迎,回頭客絡繹不絕,有一名《文匯報》的專欄記者,把她的故事發表在報上,“街頭水餃皇后”的大名就此傳遍香港的大街小巷。有人專程從澳門趕來,只為能吃上“水餃皇后”做的水餃。 有人提醒她給水餃取個名字,她想,是這個碼頭讓她走出絕境,就在“北京水餃”的上加上“灣仔碼頭”,這才有了這個品牌。不時還推出新口味,深受歡迎,曾創下了灣仔碼頭攤販中6小時賣1000份的最高紀錄。 1982年,她表姐把餃子帶到派對,一個非常挑食的小女孩一下子吃了二十多個,引起她父親的注意,而他正是日本最大零售集團大丸百貨的老板。 他找到她,想參觀她的工廠談合作,聽說她只有一個小攤位后,失望離去,但幾天后又找上門,她則堅持要保留灣仔碼頭的品牌、堅持自己的出價,經多次談判,最后簽了合約,就這樣,她有了自己的品牌及工廠。 自此,她的灣仔碼頭水餃子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大型賣場紛紛找上門,迅速占領了香港大部分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的冷凍餃子市場。 生意越做越大,她的“有品質,講衛生,聽意見”三原則卻絲毫不松懈。 有一次,一個廚師發現面粉不夠,便直接摻水,被發現后還說:“憑老板的名氣,做成什么味道都能賣出去,隨便做做就行了。”為此,她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全廠人都聽到她的聲音:“顧客永遠都不能得罪,你是我灣仔碼頭第一個講隨便做的人,也是最后一個講隨便做的人!”此后,凡質量出現問題,人員一律處罰,餃子全部毀掉。 灣仔碼頭的第二次飛躍在1997年,與美國大型食品公司Pillsbury合資,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建立現代化生產基地,提升銷量,大幅滲入香港及內陸市場。到1999年,銷售額達5億元,幾乎是華東市場速凍食品銷售額的一半。 2001年,又迎來了第三次飛躍,全球第六大食品企業——美國通用磨坊收購了Pillsbury。憑通用磨坊雄厚的資金和冷鏈優勢,灣仔碼頭得以向全國各地全面鋪開。 如今,灣仔碼頭全球共擁有15座現代化生產基地,產品出口東南亞、歐洲、美洲的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60億人民幣。除了速凍水餃,還有煎餃、云吞及湯圓等食品,躍升為全球品牌,這位臧姑娘成了當之無愧的“水餃皇后”。 從1977年到現在,40年如一日,她一直用心鉆研如何做出最好吃的水餃。也許有人會驚奇,一個帶著兩個女兒的母親,竟能做出這樣一番事業,是不是運氣太好了,老有人投資她。對此她一笑置之,只說兩句話:“一個女人,在困難中的態度和意志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作為母親,千萬要有一點精神”,“做事業就像爬山,一個企業家永遠不可以封頂。” 她用女性特有的勤奮與強大,為了孩子和尊嚴,無論多么辛苦難熬,也不低頭,靠著自己的雙手找到出路,成就了一個肩負社會責任的大企業。 如今斯人已逝,但她的灣仔碼頭水餃,依然會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一吃到它,就會想到這位堅毅的女子,和她令人佩服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