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藥的應用(《中國中醫急癥》2009年7期) 金棟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 腦出血急性期應用活血化瘀藥,目前在醫學刊物上報道較多,大多數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學者比較認同此觀點。這是因為活血化瘀中藥及其制劑(丹參、川芎嗪、毛冬青、當歸注射液、水蛭口服液等)有利于迅速止血,對減少顱內血腫形成,加速血腫吸收,改善腦血液循環,防止腦疝形成有一定作用……離經之血即為瘀,瘀之不去,脈絡不通,一可加重腦組織損傷,二可造成血脈為瘀所滯,脈絡不寧易出血,故活血化瘀藥亦為急性出血性中風的寧血之法[1]。 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也表明,活血化瘀中藥具有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促進顱內血腫吸收及消除,改善病灶周圍微循環;對抗腦水腫變性壞死,防止運用脫水劑而致的高粘滯綜合癥;對纖維蛋白及血小板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改善血小板質量,加速血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血漿滲出;增強毛細血管張力,減少血管壁脆性,促進側枝循環建立,提高神經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緩解腦組織缺血缺氧、乳酸堆積和自由基反應;具有保護腦細胞,延長和保護病灶周圍神經元細胞的功能,繼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使腦出血患者較早的恢復意識,降低病死率、致殘率 [2]。有的學者認為:用的越早,效果越好。如常氏認為,腦出血后立即形成血腫,CT顯示發病2~3h血腫已形成,一般不再擴大,6~7h僅為單純性血腫,所以腦出血使用活血化瘀藥治療是必要的,而且時間很重要,在腦出血開始48h較為理想[3]。對此筆者不敢茍同,茲不揣淺陋,陳述管見。 腦出血是腦內血管破裂,血溢腦絡之外的急性腦血管病變,又名腦卒中,中醫稱中風病。腦內絡破血溢,形成顱內血腫,“離經之血即為瘀血”“瘀血阻絡可致出血”,故腦出血屬于中醫血證---瘀血范圍。有瘀血就必須使用活血化瘀藥,腦出血亦不例外,此系出血性中風使用活血化瘀藥的理論基礎。但是由于腦出血的時期、時間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臨床上中風病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有無神識昏蒙而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類。由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不同,急性期的具體時間不同。若出血量少,無神識昏蒙(無意識障礙)者,中醫稱中經絡,急性期時間大約在1~2周以內。若出血量多,有神識昏蒙(意識障礙)者,中醫稱中臟腑,急性期時間大約在2~4周以內。急性期為發病>2周以內,中臟腑可至1個月[4]。 腦出血急性期病情最不穩定,特別是在24~48h以內,最易發生再出血。一般情況下一次性出血通常在30min內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導致死亡。近年來利用頭顱CT對腦出血進行動態觀察,發現20%~40%患者在24h內血腫繼續擴大,為活動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5]。傳統的觀點認為腦內出血在起病內數分鐘完成,神經功能的惡化歸因于腦水腫和出血周圍的占位效應;近期觀點認為早期血腫持續擴大,繼發多灶性出血,損傷組織的再出血表明早期出血是持續性的,有38%的患者其血腫體積增加高達33%以上。孫氏等認為,繼續出血是指一次性出血不斷發展直至停止的過程。CT應用以前,人們普遍認為腦動脈破裂后出血僅是一個短暫的活動性出血,一般為20~30min,入院后癥狀加重是由于腦水腫、腦積水或全身因素所致。隨著CT的廣泛應用,人們發現腦出血后存在血腫繼續擴大的情況。繼續出血的發生率為20~75%[6,7]。由于早起持續性出血量和體積的不同,有的病情患者無明顯變化,有的則成加重趨勢甚至危及生命。 對于中風病的治療,中醫歷代醫家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大部分已被時代所淘汰。因為在醫學發展過程中,中醫治病已失去過去的優勢主導地位,實踐證明,對于危急重癥的搶救,西醫療效是優于中醫的,但中醫治療仍有優勢。中風病急性期的治療是綜合治療,西醫的基本治療原則:脫水降顱壓,減輕腦水腫;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減輕血腫造成的繼發性損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防止并發癥。給藥途徑一般采取口服和靜脈用藥,但對有神志昏蒙、意識障礙的中臟腑之證,必須是靜脈給藥。雖活血化瘀的中藥目前亦有注射劑,如川芎嗪、血塞通、疏血通、銀杏葉、紅花、燈盞花素、復方丹參注射液等,可靜脈用藥,但此類藥物非西醫《防治指南》之藥品。若此時用之,恰巧碰上病情變化,血腫繼續擴大或活動性出血,病情呈加重趨勢甚至死亡,是藥物所致還是病情的正常發展變化所致,很難明確區分,此時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導致醫患矛盾,增加不必要的負擔[8]。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腦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藥的應用,必須根據患者病情,若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即可使用。中經絡者宜在發病后1周使用;中臟腑者可在發病后2周使用為宜[8]。 參考文獻 見評論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