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下班路上聽播客,里面講剛改革開放時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叫“四分錢驚動中南海”。 1979年,蛇口工業區要建一個碼頭,工期緊迫,即便是開著進口的日本挖土機和翻斗車,施工隊每天每輛車只能拉20多車土石。工人們全都在“磨洋工”,上廁所、車拋錨、遲到早退,無論怎么催,都提高不了效率。 眼看著工期趕不上,怎么辦?當年10月,蛇口工業區開出了一劑“猛藥”: 每人每天40車,超出的部分,每多一車,獎勵4分錢,結果工程進度迅速起飛,所有工人,再也不上廁所了,身體也瞬間都好了,最高的記錄是一個人一天拉了130車。 工人們一個月賺的錢比原來平均翻了三倍,工程進度也飛速提高。 原本注定延期的工程,提前一個月竣工,不僅時間提前,算總賬,還為國家節約了130萬的巨資。 隨后,質疑聲四起,“唯金錢論”,“獎金掛帥”,“闖了紅燈”,“資本主義的腐朽制度”,這種政策,受到很大壓力,又停下來了。 隨后,所有的工人,又開始遲到、生病、拉肚子,一切恢復了常態,一天又只能拉20車,多一車,都費勁。 這個故事間接地說明:當時搞改革,或者搞管理,想激發人的活力,就得多想用利益,少想著用恐懼。 尤其是長期的、動態、重復博弈,更需要用利益。 二 最近每天早上起床看張維迎老師的《博弈與社會》,還沒有完全看完,有些也沒完全看懂,不過書中很多觀點,以及介紹的很多實例小故事也和上面的案例類似,很有啟發。 “博弈”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為了謀取利益而競爭,玩心眼,但實際上博弈真正研究的是:人類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討論了社會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協調和合作。
反思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無法協調好一些事情,根本原因是大家沒有一致的預期,你想的是南,他想的是北,不同頻就很難目標一致,協調自然就比較困難。 而想達成高效合作,用作者的話說,我們應該設計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這個激勵包括物質和精神,外部和內部等。 協調和合作之所以難,其實還有隱藏的一些問題。 比如,人天然具有的自私性,在做出決策時,很自然地先想到自己和自己的部門,這本來沒有什么問題,但這個過程缺少集體的理性。 在一個群體中,如果每一個個體都從他自己利益出發,做了一個看起來理性的決定。 這些決定綜合在一起,卻會對集體的每一個人都造成損害,最終導致誰都不能獲利。 對個體來說理性的決定,對于集體來說卻是不理性的。
個人與部門,部門與部門,個人與公司,部門與公司,公司與供應商,公司與客戶…… 三 《博弈與社會》是一本大部頭,一共十幾章。我看了前三章,第一章講協調和合作,第二章講“囚徒困境”和“納什均衡”,第三章講“多重均衡”。 這些內容,其背后是:個體理性如何和集體理性統一,當一個博弈存在多個均衡時,參與人如何協調預期就成為合作的關鍵。 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實體書字號有點小,字間距太近,接下來幾周打算通讀一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