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首發(fā)于少數(shù)派,參與2021年年度征文#效率21賽道,原文鏈接為:https:///post/71754】 我的效率系統(tǒng)主要包括筆記系統(tǒng)和任務管理系統(tǒng)兩個部分。2020 年我在效率方面的探索集中在構(gòu)建筆記系統(tǒng)上,2021 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任務管理系統(tǒng)。兩年間,試了各式軟件,看了許多介紹,也參與了不少討論。目前,自己的效率系統(tǒng)遠談不上稱心順手,但經(jīng)過這些摸索和嘗試,我的筆記體系和任務管理體系均稍顯雛形,可勉強持續(xù)運轉(zhuǎn),也留下了不斷調(diào)整的空間。趁著年度回顧,總結(jié)一下自己構(gòu)建效率系統(tǒng)的原則 —— 一元化收集、項目式管理、多維度鏈接。 筆記系統(tǒng)與任務管理系統(tǒng)其實差不多這篇文章將筆記系統(tǒng)和任務管理系統(tǒng)放在一起討論,統(tǒng)一看作效率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盡管我用了不同的工具構(gòu)建筆記系統(tǒng)和任務管理系統(tǒng),但隨著不斷實踐,我越來越意識到二者間的相似之處。 首先,無論是重要的信息,想法、靈感,還是待辦事項,我們都希望能立刻記錄下來。也就是說,記筆記和收集待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即時記錄。需要即時記錄最直觀的原因是怕忘記。因為即便當時不會立刻處理,信息、想法和靈感在以后的思考和寫作中可能用到,新的任務有待我們安排時間去完成。如果沒有立即記錄,這些東西很可能在忙碌中就遺忘了,因而損失了一個絕妙的想法,或者錯過了關(guān)鍵的事情。即時記錄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清空大腦。未完結(jié)的事情會一直盤踞在我們的腦子里,干擾我們專注于其他的事項。只有當我們把這些想法和待辦記錄下來,我們的大腦才會「放下心來」,知道一切已經(jīng)安排妥當,可以只專心當下了。 其次,既然筆記和任務管理都是系統(tǒng),二者均涉及到多個步驟的工作流。當下比較流行的筆記法和任務管理方法所推薦的工作流實際上也是類似的。比如說,卡片筆記法提倡即時記錄閃念筆記,定時將閃念筆記整理成標準化的永久筆記,且要勤于回顧永久筆記。又如,Get Things Done 系統(tǒng)提倡新進任務及時歸入收集箱,集中整理收集箱中的待辦事項并安排任務清單,且要做周期性回顧。總結(jié)來看,兩個方法提倡的工作流都是「即時收集 - 集中整理 - 定期回顧」。其實家居收納也可以沿用類似的思路,我將它運用到了書房整理中(具體請參見《整理書房,從無序中尋找秩序,抑或是不整理的浪漫》)。簡單地說,就是買回家的新書集中放在單獨的書柜、架子或隔層中,看完一批新書再集中時間整理,收進可以看作是書庫的書柜中。此后,可以定期給書籍重新分類、排列,讓不同的書聯(lián)結(jié)在一起。 用這個工作流構(gòu)建效率系統(tǒng)簡單易行,而且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合理調(diào)整,尋找合適的工具,建立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筆記體系和任務管理體系。考慮筆記系統(tǒng)和任務管理系統(tǒng)在根本目的和工作流程上的一致性,兩個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可以遵循一樣的原則。對應整個工作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總結(jié)了三個基本原則 —— 一元化收集、項目式管理、多維度鏈接。 需要先作說明,三條原則并非一一對應工作流總結(jié)的三個步驟,三者也并非完全并行的關(guān)系。首先,上述所謂「即時收集 - 集中整理 - 定期回顧」本質(zhì)上就是「收集 - 整理」兩步流程(更多請見心安《兩步打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簡單又高效》)。以筆記系統(tǒng)為例,回顧通常不僅僅只是閱讀,也會伴隨著繼續(xù)思考、再次整理。同時,整理既包括對內(nèi)容的整理,也包括對整個筆記庫筆記間關(guān)系的整理,這也就對應著我們從閃念筆記整理成永久筆記,以及為永久筆記建立索引筆記的兩個過程。任務管理系統(tǒng)稍有不同,但也是類似的。GTD 建議固定的時間整理收集箱里的新進待辦,安排到任務清單里;定期回顧不僅回顧任務的完成情況,也需要對未完成的任務重新安排和規(guī)劃。因此,所謂「集中整理」和「定期回顧」的核心都包涵了「整理」。因此,收集時講求「一元化」,整理時可以嘗試「項目式」。 當然,整理時不僅僅有「項目式管理」,我們常用的還有主題式、場景式等等歸類和管理的方式。比如說。主題式整理常常用于建立索引筆記,場景式整理常常用于任務管理。此處我們單獨提及「項目式管理」,主要因為在之前的許多討論中對筆記系統(tǒng)中的「項目筆記」和 GTD 系統(tǒng)中的「項目清單」關(guān)注較少,而我們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項目」在兩個體系中都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多維度鏈接」,可以將它看作貫穿整個系統(tǒng)的核心思想,既應該用在整理中,也同樣可以用于收集過程。所謂「多維度」還指鏈接的類型可以包括文件夾、標簽、(雙向)超鏈接等,以及鏈接的建立可以基于主題相關(guān)、項目相關(guān)、場景相關(guān)等等。 ![]() 我的效率系統(tǒng)三原則一元化收集「一元化」的概念借鑒奧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的「一元化筆記法」。奧野宣之日常所有隨手記的內(nèi)容都放在一個筆記本里,完全按時間序列排列,不為不同的主題分設不同的筆記本,因而稱之為「一元化筆記法」。每天遇到的事情、雜感、想法,收集的票據(jù),乃至想收藏保留的一些包裝紙、宣傳畫等等都會放在一起。GTD 系統(tǒng)里設有一個收集箱,Allen 也是倡議將所有新進的待辦事項全部放進收集箱,之后一并整理。 一元化收集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捷,我們不必去考慮記在哪里、如何分類,記就完事了。心安在《兩步打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簡單又高效》談到一個高效的系統(tǒng)需要有便捷的收集系統(tǒng),減小開始記錄的阻力。從硬件準備上來看,需要可以隨手取用;從體系設計上看,需要做到不分類。試想,如果我們只用一個筆記本來記錄所有的信息、靈感和待辦,并且隨身攜帶,那么它一定是隨手可取的。如果我們按照奧野宣之的方式,打開筆記本就依次往后寫也就不需要去想如何分類。當然,對筆記內(nèi)容分類和整理從整個體系的角度來看一定是有必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每一次記錄時都要考慮分類的問題,下筆前如果總是需要去想一下該分去哪一類,我們的注意力可能很快就被「如何更好分類」干擾。待辦事項的記錄也是類似,先不管新進任務屬于哪個項目、哪個清單,準備安排到什么時候完成,全部先放進收集箱,收集完成之后再做分類、整理和安排。至于怎么分類,留到下一步「整理」再去處理。 隨手可取除了隨身帶一個筆記本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實現(xiàn)方式。目前最常見的一定是在手機上記錄了,如果考慮貫徹「一元化收集」的思想,則涉及到的應用軟件越少越好,而且使用的軟件最好可以打開就能輸入,沒有其余額外操作,不用考慮新文檔收進什么文件夾,也不用考慮用什么字體字號顏色,取什么文檔標題。同時,允許輸入內(nèi)容的類型越豐富越好,包括文字、語音或視頻、圖片,等等。還有一種紙筆方案,可以在家里、辦公室等等不同角落放多準備一些便利貼或者便條,以及一只好寫的筆,這樣也不用在身上一直放著一個硬邦邦的小本子,也可以相對容易地隨手拿到記錄的工具。我更喜歡使用便利貼,因為在記錄完之后,這些便利貼可以匯總貼在一個筆記本里,這樣,筆記仍然是「一元化」的。 關(guān)于「一元化收集」,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強調(diào)一元化收集,其實背后的核心觀念是將收集過程和整理過程區(qū)分開,首先盡可能快速、完備地把要記的東西記下來,等記錄完成之后再去考慮分類等與整理相關(guān)的問題。你完全可以在寫完一條筆記之后停下來,慢慢斟酌用什么標記、怎么做標記。奧野宣之的筆記本做了大量的標記,方便日后翻閱、檢索。 ![]() 我目前的做法也是類似,我現(xiàn)在日常收集通常用 flomo,打開就寫,寫完之后再考慮怎么加個便簽便于之后檢索和整理。 ![]() 第二,我們應當把「一元化」看作一種目標或者理念,而不是嚴格的要求,更不要作為執(zhí)念。奧野宣之把所有東西都記在一個本子上,這自然是一種極致的「一元化」,但是我們或許不必非要追求這種極致,只要心懷一元化的理念,減少使用的應用數(shù)量、統(tǒng)一記錄和標記的方式和格式,精簡和標準化收集過程,適當做出調(diào)整也未嘗不可。 我自己目前的收集途徑就不止一種。比如說,我習慣用手機記錄,我將想法的收集和待辦的收集分在了兩個軟件中,想法的收集放在 flomo 中,待辦的收集直接放進了我的日用任務管理軟件 Things 3 的收集箱里。雖然這么操作本質(zhì)上算是首先對不同的筆記類型做了分類,一類是靈感、思考、信息等,一類是待辦,但是我對這兩大類記錄我不會再在記錄的時候再做細分。我在實踐中仍然將兩類不同的記事內(nèi)容相應地放進兩個不同的軟件里,主要考慮有二。一是,要收集的信息和要記錄的待辦從內(nèi)容的角度上看,對我來說是有明確分野的,所以我在做軟件區(qū)分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以下意識地打開相應的軟件。在手機操作中,我的這兩個軟件是并列放置的,打開任何一個都是一樣的步驟,并不會存在使用一個統(tǒng)一的軟件就會比使用兩個分立的軟件更便捷的情況。另一點在于,我平時整理待辦事項和整理筆記一定是區(qū)分開來的,如果我的待辦已經(jīng)集中在任務管理軟件的收集箱里,而不必再從各類筆記中挑選出來,對我來說是減少了工作量的。當然,如果我在記錄自己思考的時候產(chǎn)生了新的待辦,比如說要去讀什么材料、問什么人之類的,我不會再從 flomo 跳轉(zhuǎn)到 Things 里,而直接在相應的筆記下記錄這些待辦了,做好標記,之后再統(tǒng)一整理,匯總到任務管理軟件里去。 ![]() 簡單來說,我們提倡「一元化收集」是提倡在建立效率系統(tǒng)時注意將「收集」和「整理」兩個步驟分開。「收集」系統(tǒng)追求簡單、摩擦力小,以求更快更完整地即時記錄。對筆記內(nèi)容再加工、再分類等等過程留給后續(xù)「整理」中在做。實踐中,重要的是保證收集工具數(shù)量精簡、方便易操作。我們在收集過程中不做復雜的整理。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實際需求和習慣做出調(diào)整,不必嚴格追求極致的「一元化」。比如說,我們可以在記完主體內(nèi)容之后做一下標記,方便日后整理和檢索;也可以在分類明確的情況下提前分大類,減少整理的工作量。 項目式管理在 GTD 系統(tǒng)中,包含不止一個「下一步行動」的任務就會被看作一個「項目」(project),而且 Allen 的清單并非任務清單,而是項目清單。推廣到筆記體系中,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匯總超過一條筆記內(nèi)容的筆記看作一個「項目」。實踐中,在任務管理時,我已經(jīng)習慣當某個任務多出一個「下一步行動」時將其直接轉(zhuǎn)換為項目。比如說,我在回家路上經(jīng)過了一個疫苗接種點,意識到自己到了接種加強針的時間,于是隨手打開 Things 3 在收集箱里記下一條「打疫苗」。當晚整理收集箱的時候發(fā)現(xiàn)打疫苗并不是簡單地去打就行了,我還需要準備好接種信息、需要預約時間,同時還可以計劃一下去或者回來的路上可以順便做什么。于是,就將其轉(zhuǎn)換成了一個「項目」,包含四條「下一步行動」。 但是在筆記管理中,我不會將每一個匯總超過兩條筆記的筆記條目看作「項目」,而通常以某個明確的研究問題,或要寫的具體某篇小文章看作一個項目,以此為標題新建頁面,匯總與之相關(guān)的各類筆記。比如說,我想寫一篇文章討論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那么我就會建立一個新頁面,以此來匯總項目管理、閱讀文獻、討論思考的相關(guān)筆記條目。這些內(nèi)容準備充分之后,再做進一步整理、串聯(lián),就可以有一篇文章的底稿了。 ![]() 我們?yōu)槭裁闯h通過項目來管理筆記和待辦呢? Allen 引用了阿爾文·托夫勒的話「當你著手處理平凡瑣事的時候,必須著眼于大局,這樣一來,所有的繁瑣小事才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來強調(diào)「強化縱向工作」的重要性。他建議我們在面對任何一項任務時,都采取五步走策略:定義目標和原則、展望結(jié)果、頭腦風暴、組織整理、明確下一步行動方案。以「計劃出去吃飯」為例,我們可能想當然認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行動,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復雜的「項目」,我們需要明確自己合適的時間、想去的地點,確定飯友的時間和意愿,再去訂餐、通知飯友時間地點,可能還要記得準備給朋友的禮物等等。這樣我們其實才能對我們的日程安排有清晰的全局把握。 除了一個涉及「下一步行動」的清單以外,Allen 提倡建立一個「項目清單」。這個清單不包含任何執(zhí)行項目的具體細節(jié)或方案,只是一個包含了所有未完成任務的目錄。通過「項目清單」來宏觀控制各個項目的進度,并確保各個項目都出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下一步行動」清單和「項目清單」相互補充,一個聚焦于微觀行動,指導我們完成具體任務,一個關(guān)注宏觀進程,幫助我們合理安排每日日程。 ![]() 通過項目來管理筆記的考慮也是類似的。第一,如果我們把寫作看作記筆記的最終目的,把記筆記看作寫作的前期準備,那么這種明確的結(jié)果導向的組織方式可以更好地為我們的寫作服務,讓我們對閱讀、思考、寫作有一個宏觀的方向性引導。我們一定有體會,帶著研究問題去讀論文、想問題通常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容易產(chǎn)生新的想法。因此,我們?nèi)绻辛艘粋€明確的研究問題,完全可以先列出一些要點,比如說需要讀的論文的方向、可能需要討論的幾個問題,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去自己筆記庫里檢索,是否已有相關(guān)的筆記可以使用,明確自己還需要補充閱讀哪些材料、討論哪些問題。通常來說,一個有一定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不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憑空想出一個研究課題,如果我們堅持記筆記,并有一個長期維護的筆記系統(tǒng),那么一定可以在自己的筆記庫里找到部分相關(guān)內(nèi)容。但是,我們的筆記庫一定是一個復雜的知識網(wǎng),而一篇文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需要精心選取呈現(xiàn)的內(nèi)心、設計論述結(jié)構(gòu)。因此,組織「項目筆記」的過程就是我們從筆記庫中摘取特定的閱讀筆記和自己的分析討論的過程。 ![]() 我們也可以有一個類似于自己的項目筆記清單的筆記頁面,供自己回顧每個項目的進展情況。 ![]() 第二,部分實驗性學科涉及到繁復的項目管理任務。可能研究過程中每一個待辦事項的設計都需要有查閱較多資料,寫下心得和總結(jié)。同時,很多細節(jié)是需要保留供以后參考、匯報、分享,乃至在論文發(fā)表時公開,因此是需要保留下來的。此外,在這個階段通常任務管理和筆記記錄相互交叉,很難分開。 ![]() 總結(jié)說來,效率系統(tǒng)中應用「項目式管理」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從宏觀的角度把握項目進展,與具體的「下一步行動」或筆記庫中的相關(guān)筆記互動,保證宏觀和微觀可掌控。這里所謂「項目式管理」在任務管理和筆記管理中的應用在工作流上稍有差異。任務管理系統(tǒng)中可以通常整理收集箱中的待辦事項,生成一些項目,再匯總出項目清單。筆記管理中,我們通常有一個主題式、具有層級結(jié)構(gòu)的知識庫,每個項目從寫作的角度選取、串聯(lián)知識庫中某些筆記條目。同時,項目筆記指導產(chǎn)生的筆記條目后續(xù)也需要收進知識庫中。關(guān)于「項目」在兩個系統(tǒng)中的應用,以及「項目筆記」和筆記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模式的關(guān)聯(lián)等涉及的問題較多,我們將另文討論。 多維度鏈接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我們對「鏈接」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在心安歸納的基礎上(見《兩步打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tǒng),簡單又高效》),我們將鏈接分為兩類:共現(xiàn)式鏈接,導向式鏈接。其中文件夾和標簽屬于共現(xiàn)式鏈接,即當文件或筆記條目出現(xiàn)在一起,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之間有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隱形的線將它們牽連在一起。而超鏈接則是一種導向式鏈接,即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它們不必被共同歸并在哪里,只要點通 A 到 B 的鏈接,就可以從 A 走向 B。 共現(xiàn)式鏈接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批量處理文件或信息。以文件夾為例,文件夾下含子文件夾,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文件夾的時候就只能看到一個文件夾里的文件,看不到其他文件夾里的文件。這樣的優(yōu)點是排除了其他文件的干擾,我們可以輕松地專注于當下的這些文件,也可以方便地批量處理。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也是它的局限,因為某個文件一旦歸入某個文件夾,就無法再歸入另一個文件夾,失去了與其他文件建立多重鏈接的可能。同時,由于我們看不到其他文件,我們也很難主動想到這些文件間的關(guān)聯(lián)。此外,我們雖然知道某個文件夾里的文件可能都與某個特性相關(guān),但是我們很難直觀地呈現(xiàn)文件與文件關(guān)系緊密程度間的差異。(更多討論請見《貼標簽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嗎?》) ![]() 這種情況下,導向式鏈接就可以讓我們看到兩個文件間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甚至,由于通常這里超鏈接可以出現(xiàn)在文本中,我們可以直接寫明二者間的關(guān)系,方便我們查閱。但是,導向式鏈接的問題在于,我們看到 A 通向 B 的超鏈接的時候,只能看到 A 和 B 的關(guān)系,而不能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到 A 或 B 和其他文件間的關(guān)聯(lián)。 ![]() 考慮到兩類鏈接各有優(yōu)勢,也各有欠缺之處,我們在構(gòu)建效率系統(tǒng)的時候需要充分利用兩類鏈接。比如說,任務管理過程中可能共現(xiàn)式鏈接應用更多,我們常見的是一個項目和相關(guān)任務、子任務間的上下級關(guān)系;以及通過歸并清單、加標簽等方式按優(yōu)先級、場景、時長等特性對不同任務進行分類等。通過這類共現(xiàn)式鏈接,幫助我們更好的集中處理同類任務,或者進行任務切換。任務管理中也常常會用到導向式鏈接,比如說我們某期播客和視頻主題相關(guān),那么它們之間某些任務可能會重合,這時重合的任務如果相互綁定、直接關(guān)聯(lián)可以大大提高我們?nèi)蝿涨袚Q的效率。 筆記系統(tǒng)同樣需要兩類鏈接。這兩年來談到建立筆記間的鏈接、構(gòu)建知識網(wǎng)絡更多提及的是導向式鏈接,即如上圖所示的,建立從 A 到 B 的超鏈接。以 Roam Research 為代表的新興筆記軟件更進一步,集中展示了反向鏈接的匯總結(jié)果,即我們不僅能在頁面看到 A 到 B、A 到 C 等等的鏈接,也可以看到哪些頁面提及了 A。這大大提高了導向式鏈接的使用效率,讓我們對導向式鏈接也有了宏觀觀測的可能。筆記系統(tǒng)中的共現(xiàn)式鏈接也必不可少,通常對應著我們的索引筆記、目錄、面板等,通常還包含層級式結(jié)構(gòu),讓我們清楚看到筆記間的層級關(guān)系。 ![]() 除了鏈接類型不同外,共現(xiàn)式的多維度體現(xiàn)在你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方式匯集,比如說上面提到的,通過一個項目來串聯(lián),也可以通過某個具體的主題來串聯(lián),做成自己的知識庫。也可以有場景式匯集,這其實是任務管理中經(jīng)常用的,比如說場景、人員、時長、優(yōu)先級標簽等等。導向式鏈接的多維度體現(xiàn)在充分利用單向和雙向鏈接,把自己的筆記串聯(lián)起來。 最后想說明一點,其實我們在寫任何筆記的過程中都存在聯(lián)想,只要想到了別的筆記內(nèi)容,就可以或者說就需要建立關(guān)聯(lián)。同時,整理的過程中也一定會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關(guān)聯(lián),這時可以往已有筆記上再增加鏈接。不要局限住自己,認為只有卡片盒子里的永久筆記才需要建立鏈接。標記鏈接是一個提醒自己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只是在增加鏈接的時候,盡可能地記錄一些鏈接的語境,即我為什么要建這個鏈接,兩個問題間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等等,更好地提示自己。 我的系統(tǒng)我的效率系統(tǒng)基于上述三個原則構(gòu)建,其實已經(jīng)非常簡單,在很多地方也多次提及,本文不再贅述,只作簡要說明。首先,一元化收集。我的日常信息和想法的收集工具是 flomo,待辦的收集工具是 Things 3。在家或辦公室可能會用到紙筆,收集信息或記錄想法時產(chǎn)生的待辦會集中記錄在 flomo 里。在記錄這些即時信息的時候我都是打開軟件就寫,不會考慮分類問題,一切以盡可能多而完整的記錄為宗旨。其次,項目式管理。我的任務管理軟件選擇了 Things 3,主要就是因為它是目前我們了解到的最典型的以項目組織待辦的軟件,也正是在試用 Things 3 的過程中,我們更好地理解了「項目」在任務管理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并將項目式管理延伸到了筆記系統(tǒng)中,通過「項目筆記」組織部分筆記卡片,為寫作服務。最后,多維度鏈接,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建立鏈接,讓自己的效率系統(tǒng)真正成為一個系統(tǒng),打通不同條目間的壁壘。 結(jié)語效率生活,我們?yōu)槭裁磮?zhí)著于「建立效率系統(tǒng)」,堅持嘗試工具、探討理論? 分享我們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兩年多,其實我和心安的探索起步得更早,我們常常在午飯后,困意繾綣中,在系里 common room 泡一杯茶,倒一點奶,歪在沙發(fā)上,昏昏沉沉開始討論這些問題,就這么過了許多年。回頭看看,加起來也有上千個小時了,我們也常常質(zhì)疑自己,值得嗎?這一切推動我們的研究,改變我們的生活了嗎?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追求所謂的效率生活?最讓我陷入自我懷疑的是我整理外公筆記本的時候,他大概從沒考慮過這些,也不追求工具也不談什么方法,就在不斷實踐中摸索、調(diào)整,最終攢下了那么多東西(如有興趣,可參見《翻閱外公的活頁筆記本,我對雙向鏈接與盧曼筆記法感觸更深了》)。是不是寫就完事了,寫夠了系統(tǒng)就有了,問題也就解決了呢? 我想,還是不是這樣的。首先,我們早年遇到的問題都是真實的,可以被解決、也應該被解決的。比如說,我們很早就期待我在看論文 A 的時候聯(lián)想到了 B,以后看讀 B 的時候能有什么辦法提示自己當初看 A 的時候是怎么理解B的,我用了各種曲線救國的方法,能勉強實現(xiàn),但操作繁瑣、效果一般、難以堅持。直到 Roam Research 及一眾雙鏈軟件的出現(xiàn),基本解決了我們當年的困擾,讓我們的研究過程更舒心了。 其實,我們不必追求極致的效率,但是也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重復和糾纏中,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和更好的工具可以幫到我們,那剩下來的時間用來休息,用來好好的生活不是更好嗎。我們這里所謂的「效率」不是單純地指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的多少,我們認為也需要考慮到我們完成同樣工作量時心情的愉悅程度,如果可以用到更順手的工具,如果可以阻力更少、心情更好,也依然是值得的。 最后,每種工具和方法都不是萬能的,總有優(yōu)點和缺點,其實我們可能都沒法直接套用別人的系統(tǒng),總要自己做出調(diào)整,而如何調(diào)整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知,對工具、對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很多問題只有在嘗試中才能理解,在討論中才能辨明。心安今天幫我改稿子的時候還在感慨,沒有想到我們已經(jīng)花了那么多時間,回頭想想推進最大的時候就是我們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重點不在于我們用還是不用,試還是不試,在于怎么試,在于怎么看待這個過程。體會和理解工具的過程,也是調(diào)整我們對自己認知的過程,我們常常在一款工具用得不順手的時候更真切得體會到自己的發(fā)力習慣,然后決定去改變自己還是更換工具。 追求更高的效率,或者不追求;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或者不追求,都不是撿起工具或放下工具這一個行為就可以改變的,這依然是一整個系統(tǒng)。近期,我們的體驗就是,去認識自己,去了解世界,找到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把系統(tǒng)做簡單,多思考、多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