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表是什么?現在大家看到的華表是設在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做裝飾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柱頂蹲著一只神獸望天犼。 ![]() 華表的組成一般是由基座、柱身和柱頭3個部分組成(如上圖所示)。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它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并且在基座外還添加了石欄桿,欄桿四角的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獅,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神獸相同。欄桿既可以對華表起保護作用,還能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條巨龍沿柱身盤旋而上,柱身雕滿祥云,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上面也雕滿祥云。 華表柱頭頂部是一個承露盤,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望天犼。 ![]() 補充一點: 現在大家看到的華表,頂端承露盤上蹲著的是神獸望天犼,但有人考證過,說法是明代之前,華表頂的不是望天犼,而是白鶴。 ![]() “鶴歸華表”這個成語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大致和“滄海桑田”的意思差不多。應該是出自杜甫的詩句“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 這首詩本是一首詠物之詩,大約是在贊美一座新建的竹橋,詩句中的華表指代的是橋柱,并不是我們正在討論的華表。 但是我們能從這里體會到,杜甫所處的那個時代也就是唐代中,華表上頭立著的應該是仙鶴。 這個結論可以從更多人的詩文中印證: 比如,白居易有詩句:“華表雙棲鶴,聯檣幾點烏”; 劉禹錫有詩句“華表千年鶴一歸,凝丹為頂雪為衣”; 至于為什么華表柱頂立的是白鶴,大約是來自更早的、晉代陶潛的《搜神后記》。在這本書的某卷中有記載: 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 華表柱頂立白鶴大約是從這里流傳下來的吧。 華表從何而來。要弄清華表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向前追溯。 說法有很多種,大約有“誹謗木”說;有“道路標識”說;有“計時儀器”說;有“圖騰”說;有“樂器”說。每一種說法多少都能從文獻中找到幾點依據,至于真偽,有興趣的網友們可以自己去考證,我就不費事了。 我這里取“誹謗木”說,來繼續我的講述。 華表最初的形態,是堯帝設立在自己的皇宮(住所)前的一根頂端有橫板的木樁子,這根木柱子的是用來接受人民的意見和建議的“誹謗木”(類似于現在的“意見箱”),人們對皇帝有什么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寫在這塊橫木板上。皇帝會來看這些意見和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來體現皇帝的體察民情和親民。 ![]() 誹謗木 這個做法被后來的歷代皇帝們沿襲了下來,都在皇宮前立上這么一根“誹謗木”。但皇帝嘛,大家都知道的,有幾個能真的做到體察民情、親民呢。 所以,誹謗木也就是做個樣子,慢慢失去了意見箱的功能,漸漸成為了帝王宮殿、陵墓的專屬建筑,演變為一種起到警示作用的裝飾品。 而且,在演化的過程中,誹謗木的名稱也不斷地演化,從桓木——表木——桓表——華表,最后固定下來,直到現在依然被稱為“華表”。 誹謗木當然是木制的,木制品立在露天的環境中,以古代的技術條件,大約也撐不了多長時間。所以,從東漢開始改用石質。 在之后的演變中,越來越復雜,有了須彌座,頂部橫木變成了插入柱身的云板,柱身使用了蟠龍、祥云的浮雕,柱頭上面也有了承露盤,頂上也加上了神獸“望天犼”。 下圖就是歷代以來,華表的不同樣子。 ![]() ![]() 唐朝初年的華表 華表的象征意義自古以來,華表就是中國禮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象征,代表著皇家的威嚴和莊嚴。同時,華表的功能也從“意見箱”演化成了“警示牌”,有著“提醒皇帝時刻注意勤政為民”的警示作用。 六百多年前,朱棣在修建天安門(那時好像是叫承天門)時,在前后各立了兩根漢白玉華表柱(也叫望柱),柱頭上蹲著一只叫做“犼”的瑞獸,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安門廣場上的華表。 “犼”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種祥瑞神獸,生性好望,喜歡蹲在柱子上望著天空發呆,又被叫做“望天犼”。 據說“犼”喜歡吃龍腦,“一犼可斗三龍二蛟”。華表之上的“犼”負責監督“人間之龍”——皇帝。 門前的兩座華表上的“犼”,獸頭向著宮外,叫做“望君歸”,意為希望君王不要沉溺于山水風流而不理朝政,催請皇帝回宮料理國事。 門后的兩座華表上的“犼”,獸頭向著宮外,叫做“望君出”,意為勸誡君王不要沉溺于后宮,監督皇帝出宮體察民情。 這時候的華表是一種象征性存在,象征著神獸對至高無上的皇權進行監督和制約。 ![]() 當然了,這是在封建帝制時代的說法。 在歷經幾千年的演變后,華表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烙進了中國傳統。華表是國家政治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代表著中華民族。 比如,每當國家有什么重大事件時,我們在各種媒介的宣傳畫面上,或者是電視直播片頭中,經常能看到華表的形象。 ![]() ![]() ![]() 大家需要注意,華表和國旗、國徽、天安門、人民大會堂等形象一樣,代表著國家政治,是不可以隨意使用的,尤其是不能用作商業用途。 天安門廣場的華表。天安門廣場一共有兩對華表。“門外華表柱二,金水橋環之,門內亦華表柱二”。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面矗立著一對漢白玉華表(下圖中綠圈所示處)。 ![]() 天安門后、端門前也有一對華表(下圖中綠圈所示處)。 ![]() 前面已經交待過了,天安門前后的這兩對華表,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這兩對華表的重量都達到了20噸,每根柱子的高度是十米,直徑是0.98米,材質是漢白玉。 最初修建時華表所處的位置,還不是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要比現在位置更靠前一些。 細心的同學大概會發現,國徽上的天安門華表位于左右第一、第二兩個券門之間;而廣場上的華表卻遠在左右第一個券門之外。 為什么呢? ![]() 下圖是建國前華表的位置圖,華表位置確實在第一、第二兩座金水橋之間,離橋頭還有大約幾米的距離,國徽沒有畫錯。 ![]() 1950年,長安街拓寬,將天安門前的這一對華表分別向東、向西移動到金水橋之外,且向北移動6米,同時,華表附近的一對石獅也做相應地移動(如下圖所示)。 ![]() 想要把20來噸重的華表無損移位,在1950年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傳,移動這兩座華表的執行負責人,是原清宮內務府營造司的搭材匠徐榮。他祖上五代都是干這個的,專門從事搭架子登高起重。 而1950年時的徐榮已經64歲了,但是他老當益壯,非常自豪能為移動華表這事出力。 在他的指導下,采用老北京棚匠用的杉篙麻繩和簡單的吊鏈,巧妙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兩座華表和四座石獅,順利搬運到新位置,原樣不變,毫發未損。 下面兩圖就是現在天安門前左右兩側的華表。 ![]() ![]() 最后,來欣賞全國各地的華表除了天安門廣場,還有很多地方都建有華表,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北京圖書館華表 ![]() 北京大學校園里華表 ![]() 明十三陵華表 ![]() 清東陵孝陵華表 ![]() 清東陵華表 ![]() 清東陵華表 ![]() 清東陵裕陵華表 ![]() 臨汾中國第一華表 ![]() 中國第一華表位于臨汾堯廟景區廣場。這座中國第一華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高度為21米,象征二十一世紀;華表底座為中國立體地形圖,華表矗立在中國立體地形圖上,氣勢磅礴,中國立體地形圖占地九千六百平方米,象征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版圖。 大連星海華表 ![]() 大連的華表(據說現在已被拆除),位于亞洲最大的廣場星海廣場,是為紀念香港回歸而建。曾經是全國最大的漢白玉華表,高19.97米,直徑1.997米。華表底座附有八條龍,柱身雕有一條龍,九條龍寓意中國九州。華表頂端坐著金光閃閃的望天吼,高2.3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