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燦銘,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教授,中山市中醫院原副院長,大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從事醫療臨床工作近四十年,致力于中醫內科、心血管內科的臨床研究,擅長治療內科雜癥、心血管類疾病、心臟類疾病、高血壓等疾病。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林某,女,時年80歲,初診:2015年8月13日。 緣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0余年,規律服用纈沙坦膠囊80mgqd降血壓,血壓控制一般。1周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頭暈,呈天旋地轉樣,伴惡心欲嘔,無頭痛,無四肢乏力,胃納一般,睡眠差,二便尚可。舌淡紅苔少,脈弦。 【首診證候】 主訴:頭暈1周。 查體:BP150/80mmHg,面部潮紅。 輔助檢查:血脂四項:總膽固醇6.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9mmol/L。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眩暈(肝腎之陰不足,肝陽偏亢,肝風上擾)。 西醫診斷:高血壓病。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熄風。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g、鉤藤15g、生地15g、牛膝20g、桑椹15g、杜仲15g、玄參15g、益母草20g、石決明25g(先煎)、麥冬15g、牡蠣25g(先煎)、蒺藜15g、甘草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5劑。 【隨診過程】 二診:2015年8月18日 患者訴頭暈減半,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血壓140/80mmHg。考慮患者年老腎氣虧虛,繼續守上方去玄參,加桑寄生,擬方如下:天麻10g、鉤藤15g、生地15g、牛膝20g、桑椹15g、杜仲15g、益母草20g、石決明25g(先煎)、麥冬15g、牡蠣25g(先煎)、蒺藜15g、甘草5g、桑寄生15g,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7劑。 三診:2015年8月26日 患者自訴精神好,無頭暈,但近2日腰痛,大便干結難解,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血壓138/70mmHg。考慮患者為腎氣虧虛,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難解,腎精虧損,無以濡養筋脈,故腰痛,上方去益母草、桑寄生,加續斷15g、狗脊15g、肉蓯蓉15g,擬方如下:天麻10g、鉤藤15g、生地15g、牛膝20g、杜仲15g、桑椹15g、麥冬15g、牡蠣25g(先煎)、蒺藜15g、甘草5g、續斷15g、狗脊15g、肉蓯蓉15g、石決明25g(先煎),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溫服,日一劑,4劑。 四診:2015年9月1日 精神好,臨床癥狀消失,血壓正常136/78mmHg,守上方7劑善后。 【按語】 天麻鉤藤飲出自《雜病證治新義》,本方所治之證乃肝腎之陰不足,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證。結合本病例,患者為老年女性,年達八旬,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化熱上擾清竅,故面色潮紅、頭暈、失眠。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地、玄參清熱滋陰,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陽,桑椹、杜仲補肝益腎,益母草活血利水,合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麥冬滋陰潤燥,蒺藜平肝活血祛風,石決明、牡蠣平肝潛陽,甘草調和諸藥。據藥理研究,天麻鉤藤飲治療內分泌型高血壓大鼠模型,具有降壓作用,并且對血小板聚集功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該方能有效地改善顱內動脈異常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對腦血流量有良好調整作用。所以天麻鉤藤飲用于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有顯著療效。 天麻鉤藤飲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作用,臨床應用若偏于陰虛則重用生地、玄參、麥冬;偏于熱盛者重用黃芩、梔子;偏于陽亢者加用珍珠母、牡蠣;兼大便秘結則可加大黃、肉蓯蓉;兼腰痛則可加桑寄生、狗脊、川斷等。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山市中醫院 ,醫學指導:繆燦銘 主任醫師】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