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后現代理論家伊哈布·哈桑,是研究后現代主義的標桿人物,著有《后現代轉向》、《奧爾菲斯的解體》等。1971年他發表《后現代主義:一份超批判書目》一文,從文化視角對后現代主義進行“理論概括”,明確指出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區別和聯系,特意將“后現代主義”術語的“后”和“主義”著重地加以醒目,以示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差異和關聯。 概括后現代主義本質尤其從大量的后現代現象、文化意蘊上進行理論特質的歸納,要冒著被質疑的風險。但哈桑仍然依據自己的研究進行有益嘗試。為了區別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他采用二分法呈現后現代主義特征,并從兩方面概括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質。二分法所對比的領域來自哲學、政治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修辭學、神學,從這些領域能夠透視出后現代傾向。 一方面,哈桑所歸納的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含義,主要指“解體”趨向,出現重重復雜的不確定性:含混、不連續、異端、叛逆、變形、隨意性。他舉出10余種術語表達解體:反創造、分裂、離心、位移、差異、分離、消失、解構、消解、解密、解總體化、解合法化。從不確定性中,我們看到后現代文化中瓦解一切的力量和動力,不確定性的解體,指向西方數千年來形成的那些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現存的倫理規范以及科學理論體系等等。 另一方面,哈桑所歸納的后現代主義的內在性含義,主要指人的智性運用符號和話語改造世界、創造自我的能力。心靈的這種能力在符號中概括它自身,越來越多地干預自然,通過抽象對自身產生作用,因而不斷直接變成自身的環境。內向性的指向,如主體散布、傳播、推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交流等。從后現代主義內在性,我們洞察到了嵌在后現代主義中的那種狂熱解體趨勢的動力。 在哈桑看來,后現代主義處于爭議且復雜的漩渦,與現代主義在含義上存在重疊和交叉,在時間上存在連續和非連續的問題,這或將成為一個爭議焦點。有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思潮從馬歇爾·麥克盧漢、赫伯特·馬爾庫塞、諾曼·布朗等思想家的預見中吸取營養,也從生態主義、女權主義、未來主義、消費主義以及名目繁多的行動者中獲得力量。也有學者提出,后現代主義使得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現割裂,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念危機重重;各種風格流派的調和混雜,滲透全社會的不分良莠、毫無異議的標新傾向,公眾和私人生活與幻想混淆起來,靠享樂主義、狂熱養起來的后現代本身是衰弱的,這一切破壞了西方的秩序。比如,貝爾相信后現代主義的“民主化”危及到社會的根基,左右社會道德、風俗和政治;克萊默則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墮落頹廢,人們只能感覺到后現代主義的悲哀,后現代主義別無好處。 哈桑強調,在一個對話的時代,人們的思想相互影響,實用主義的觀點頗為有效,也是值得推崇的。哈貝馬斯似乎修正了對后現代主義的看法;阿多諾、福柯和德里達之間找到了某種契合,“正是這種思想需求區別了后現代主義的種種觀點和價值,也區別了這些觀念、價值和它們部分地認同的實用主義”。 在筆者看來,哈桑對后現代主義采取的是“實用主義”立場,從積極、進步的方面肯定后現代主義的價值,哈桑認為“采用實用主義的視角也許更有說服力”,面對紛繁復雜的后現代景觀,要采取理智和求實的態度,既要看到后現代主義的破壞、顛覆的一面,給予必要遏制,同時也要重視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理論重建的潛力。 ——原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simple living,noble thinking」 -麗澤 哲學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