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腫瘤學研究多聚焦腫瘤組織,通常將癌旁組織作為對照,卻較少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基因測序和轉錄組分析表明,癌旁組織存在一定的基因突變和染色質拷貝數變異,且與正常組織明顯不同,被認為是一種介于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的中間態。原發性肝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早期研究通過轉錄組測序,在肝細胞癌癌旁組織FFPE樣本中報道了預后相關的基因表達特征,揭示了癌旁組織的分子異質性。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是95%以上藥物的作用靶點,而目前尚缺乏從蛋白質組層面對肝細胞癌癌旁組織的系統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虎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樊嘉與教授高強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了題為Proteomics of adjacent-to-tumor samples uncovers clinically relevant biological event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采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肝細胞癌癌旁組織臨床特征相關的分子特征,并探討了肝癌癌旁組織與正常肝組織的蛋白質組學差異。 研究人員前期根據蛋白質組特征將肝細胞癌分成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和增殖驅動型三個亞型。研究對三個亞型的配對癌旁組織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發現了其具備對應癌組織的分子分型特征,這提示癌旁組織蛋白質組具有分子異質性(圖a)。基于此,科研人員采用非監督聚類方法,根據蛋白質組數據將癌旁組織分為S1型和S2型兩個亞型。其中,S2型病人約占病人總數的15%,病人年齡偏大,ALT和γ-GT含量較高,預后較差且有較高的復發風險;S2型癌旁組織高表達的蛋白顯著富集到ECM-受體相互作用通路、抗原處理和呈遞、細胞粘附、PI3K-Akt信號通路等,而低表達的蛋白顯著富集到各種代謝相關通路。上述癌旁組織分型標準在前期賀福初院士團隊與樊嘉團隊合作發表的高質量肝癌癌旁蛋白質組數據集中得到了驗證(圖b)。利用解卷積算法,該團隊在癌旁組織中預測了組織浸潤免疫細胞組成,發現了S2型癌旁組織中樹突狀細胞、CD8+T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含量較高,并采用多重熒光免疫組化在癌旁組織芯片中進行了驗證(圖c)。進一步,該團隊采用DIA-MS技術,對正常肝組織、兩個亞型的癌旁組織及其配對癌組織進行了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同時,聚類分析發現S1型癌旁與正常肝組織類似,而S2型癌旁與癌組織更為接近。相比于正常組織,在S1型癌旁組織中有112個上調蛋白和71個下調蛋白;其中13個上調蛋白為分泌蛋白,可作為潛在血液生物標志物用于肝癌的早期診斷;另一些差異蛋白,可能參與腫瘤的免疫微環境重塑或促進腫瘤復發(圖d)。 近年來,周虎團隊通過合作,采用以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多組學技術,在肝癌腫瘤蛋白基因組研究、肝癌發生發展相關重要蛋白的發現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些成果為肝癌的發生發展機制和潛在精準化靶向治療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研究產出的高質量大數據集將為肝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科研人員參與研究。該研究依托于上海藥物所公共技術中心的重大科研產出。
![]() 肝細胞癌癌旁組織蛋白質組異質性的系統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