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銅雀臺是東漢末年曹操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修建的一座高臺,以銅雀臺為主要建筑,周圍還修建有金虎、冰井二臺。陸翙《鄴中記》中載:魏武于鄴城西北立三臺, 皆因城為基址。中央名銅雀臺, 南名金獸臺, 北則冰井臺。”[1]曹操還以此三臺為中心,建造了一大片宮苑區,史稱銅雀園。[3] 鄴城遺址鄴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內,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南據安陽市區18公里。[7]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一條貫穿東西的大道將曹魏鄴城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北區為主體,中央為宮殿區,東側是貴族居住的戚里,西側便是銅雀園。南區面積小于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3] ![]() 鄴北城遺址實測圖[7](圖中銅爵臺即為銅雀臺) 名稱由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中介紹銅雀臺時是這樣描述的:“卻說曹操于金光處,掘出一銅雀,問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臺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筑銅雀臺于漳河之上。”[8]但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關于銅雀臺名稱的由來,現主要有兩種說法。 曹丕所作的古詩《歌》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
詩中的“雙員闕”指的是漢武帝時修建的建章宮內的雙圓闕,闕樓的頂上有安裝有一對銅鑄的鳳凰,也就是《歌》中的“銅雀”。曹丕雖也有在詩賦中寫過“登高臺以娉望,好靈雀之麗嫻”[9],但根據當時文人詩賦以及后人記載可推測出曹操修建的銅雀臺上應該并沒有銅雀,不過還是可以將銅雀臺與雙圓闕上的銅雀像聯系起來。“一鳴五谷生。再鳴五谷熟。”傳說銅雀與農業生產有緊密聯系,是代表豐收的吉祥物。銅雀臺建造的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加上連年饑荒農業經濟徹底崩潰。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建臺,取名銅雀以祈求農作物豐收符合情理。但古詩《歌》始終是一條孤證,只能當成傳說來看。[10] 根據原臨漳縣文旅局副局長、鄴城文保所第三任所長王福生的介紹,曹操在建造三臺是是根據五行命名的。金虎臺位于鄴城西邊,西方為金,而左青龍右白虎,故名金虎臺;銅雀臺原名銅爵臺,“爵”源于古代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當時身為宰相的曹操取“爵”字以彰顯自己的身份,銅屬火,故名銅爵臺;冰井臺的“冰”屬水;三臺都是以土夯筑,又是土星狀,屬土;臺與臺之間的連廊是木制的,屬木。而到了后趙時期,皇帝石虎將銅爵臺改為銅雀臺,為了避自己名諱,又將金虎臺改為金鳳臺。現在流行銅雀臺之稱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牧所寫的《赤壁懷古》。[11] 建設歷程曹魏銅雀園中三臺(銅雀、金虎、冰井)以銅雀臺最為著名,修建時間也最早。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經官渡一戰擊敗了當時雄踞北方的袁紹,占領冀州(治所在鄴城,即今臨漳縣鄴鎮、三臺村一帶)。后曹操連續出兵,剿滅了袁氏殘余勢力,并北征烏桓,安定了北方邊境。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地位,曹操大力營建鄴城,銅雀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三國志》中記載,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作銅雀臺”[12],這是剛開始建造的時間;高臺于兩年后建成:“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園,登銅雀臺,命余兄弟并作”[13],當時曹操帶領兒子們和謀士登臺宴集。從建安十五年冬到建安十七年春,銅雀臺的建造時間實為一年多。[14][3][15] 毀壞歷程鄴城在曹操的建設下迎來了第一個全盛時期,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西晉末年戰亂不斷,鄴城三臺逐漸荒廢。335年后趙君主石虎(295-349)遷都于此,重新修建了鄴城和銅雀三臺,《水經注》記載:“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遠望苕亭,巍若仙居。”[16]嗣后,鄴城幾經戰火,毀而復興。357年,鮮卑族燕國君主慕容俊(319-360)建都鄴城,下令重修銅雀臺,但鄴城很快于370年被前秦軍隊攻陷。六世紀中葉,鄴城先后成為東魏(534-550)和北齊(550-577)的都城。《北齊書》記載,有三十萬人參與了銅雀三臺的營修,工程于558年完成,“銅雀”改名“金鳳”,“金虎”改名“圣應”,“冰井”改名“崇光”。[15][17][18] 北齊是以鄴城為都的最后一個王朝,577年,北周(557-581)滅北齊,周武帝(560-578在位)下令將銅雀三臺與齊國宮苑全部摧毀。580年,北周權相楊堅(541-604)的軍隊鎮壓北周將領反叛后下令將鄴城燒毀,銅雀三臺也就此損毀。[17][19] 建筑信息歷史背景臺式建筑師中國最古老的建筑樣式,大量針對高臺建筑的描繪集中在春秋戰國至秦漢魏晉,上古神話中也有一些對高臺建筑的記述。上古時期的高臺建筑規模較小,現在也多無實物可考。從夏到春秋、戰國時代,經、史、子、集中有大量描繪高臺建筑的文字。這時高臺的數量多,遺跡殘留也較多。如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叢臺“連聚非一”等。到了秦漢,國家一統,經濟得到發展,高臺建筑技術得到進步,如秦始皇的阿房宮、漢武帝神明臺等。到了魏晉時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高臺建筑已不如前朝興盛,但局部也有輝煌時刻。銅雀臺可以說是高臺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銅雀三臺“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已從單一的臺發展到組合型的高臺建筑,而且木構建筑也從早期的榭變成了臺上筑樓。[20] 臺體規模
銅雀臺居于銅雀三臺中央,三國時期一尺約為24.14cm,銅雀臺“高十丈”約合24m,有八、九層樓高。銅雀三臺一字排開,冰井臺、金虎臺分別在銅雀臺的南、北面,均“高八丈”,折合約19m。三臺并列聳峙,皆用磚鋪面,臺上建有房屋上百間,三臺之間距離約87m,[21]之間用類似于浮橋的閣道連接。[3] 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銅雀臺和金虎臺在地面上的遺跡,銅雀臺夯土基址只留下了東南部分,現存南北50m,東西43m、高4-6m;金虎臺夯土基址保存較為完好,現存南北120m,東西71m,高12m。以金虎臺基址進行計算,遺存的面積達8500㎡,作為主臺的銅雀臺體量肯定還要大。在千年前的魏晉南北朝,建筑普遍相對低矮,銅雀三臺的規模定頗引人注目。[3] 園林景致以銅雀三臺為核心的銅雀園充分利用河渠、綠樹、高臺等景觀形成高低錯落、曲池婉轉的景色。銅雀三臺中,冰井臺中的“冰室”比較特殊,每間冰室中有幾口深井,每口深15丈(折合約36米),里面貯藏有冰和石墨(煤);此外還有鹽窖和粟窖貯藏鹽和粟,以備不時之需。[3] 遺址布局銅雀三臺遺址公園內現有金鳳臺遺址、銅雀臺遺址、曹操塑像、文昌閣、曹操轉軍洞、碑廊、建安七子館、鄴城遺址及三臺模型展示、文物成列館等景點。由于千百年來頻繁征戰和漳河泛濫,三臺中的金鳳臺地表上現存臺高12米,南本長122米;銅雀臺僅存地表高度約5米的東南角部分;冰井臺已被漳河全部沖毀。 ![]() 銅雀三臺遺址公園 保護與開發發現和發掘鄴城在中國都城史上有重要地位,先后有六個北方政權在此建都,長達三百七十余年。隨著近代田野調查的開展,學界開始關注鄴城遺址。民國時期金石學家顧燮光對鄴城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著有《河朔訪古隨筆》。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在河北做過實地調查,1957年中國考古學家俞偉超等人對鄴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并繪制《鄴城附近遺址及北城垣復原圖》。[23][1] ![]() 俞偉超 《鄴城附近遺址及北城垣復原圖》[23] 鄴城的考古工作始于1976年,1976年8月至1977年12月,臨漳縣文化館在當地文化部門指導下對古鄴城進行調查和鉆探。1979年新成立的文物保管所繼續這項工作。1986年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組成的鄴城考古工作隊,開始對鄴城遺址進行全面勘探發掘工作。銅雀臺和金虎臺是僅存于地面上的遺跡,其中銅雀臺遺址南北50米,東西43米,高4-6米。[24][1] 保護與重建1988年國務院公布鄴城遺址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鄴城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又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遺址公園內有金鳳臺遺址、銅雀臺遺址、曹操塑像、文昌閣、曹操轉軍洞、碑廊、建安七子館、鄴城遺址及三臺模型展示、文物成列館等景點。[4][2] ![]() 銅雀三臺遺址公園 其中銅雀三臺遺址公園依托鄴城遺址而建,位于遺址西北部,占地230畝,2011年榮膺國家AAA級景區,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最具創意旅游目的地”、亞洲金旅獎“最具文化特色風景名勝區”和“最具投資價值旅游景區”“河北省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等榮譽稱號,是人們了解曹魏歷史的代表性場所。 [4] 功能與內涵政治喻示臺,在中國上古時期有著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功能。夏啟和周文王造臺都預示著新王朝的來臨,春秋戰國之后,臺的政治功能逐漸被娛樂功能取代,演化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東漢末年曹操建造銅雀三臺除了貯存戰略物資和舉行娛樂活動外,同樣是一種政治表達,是在在儒家學說的依據下,對最高權位的覬覦。[3] 《漢官解詁》中記載道:“諸王受封,皆受茅土,歸立社稷。本朝為宮室,自有制度。至于列侯歸國者,不受茅土,不立宮室。”[25]在漢代只有王爵才能在封國內立社祭祖、建造宮殿(包括臺之類的建筑),侯爵沒有這樣的政治特權。東漢許慎有言:“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靈臺;但有時臺、囿臺也。”[26]意思是建造三臺是天子的特權,諸侯只可以建造二臺。在曹操建銅雀臺兩年前的建安十三年(208),被他操控的東漢朝廷廢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改設丞相,并“任命”曹操為丞相。曹操雖為丞相,但爵位僅為“武平縣侯”,[12]根本沒有修建“三臺”的權力,銅雀三臺的修建表現了曹操的政治野心。[3]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修建銅雀臺對外宣稱是為了宴飲游樂和貯存物資,先修一座臺是為了政治試探。到了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已經從武平縣侯提升為魏公,并將擴大后的魏郡提升為封國,并開始修建金虎、冰井二臺與銅雀臺組成三臺,進一步顯示其政治野心,曹操修建銅雀三臺正是其篡漢過程的重要一環[3] 建安宴集銅雀臺之出名全在于與建安文學的關系,銅雀臺可以看做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建安文學是后人對東漢建安年間產生的充溢著悲涼慷慨情緒及建功立業愿望的現實主義、進取精神的文學潮流總稱。建安文學的主體便是居于銅雀臺上下的“鄴下文人集團”,即當時居住在鄴城、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一批文人群體,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文人集團。[11] 建安十七年(212)春,銅雀臺落成后曹操便帶諸子登臺宴集,命曹丕、曹植二人分別賦詩,此二人的賦詩拉開了建安諸子在銅雀園宴集的序幕。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被封為魏公后,鄴城作為其國都,成為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的活動中心。他們的詩歌多有對“西園”(以銅雀臺為主要建筑的銅雀園)的優美景致和歡快宴會以及文人間情感的描述。曹魏鄴城的西園(銅雀園)雅集可謂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早的文人園林雅集,“西園”見證了建安文學的盛況,“西園雅集”也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畫家不斷題詠描繪的題材。如東晉顧愷之《清夜游西園圖》及北宋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等。[3] ![]() 北宋李公麟《西園雅集圖》 文學意象銅雀臺也是曹操親自創作樂府詩歌,并被歌伎演奏出來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前留下遺言:“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28]希望在他死后能將侍妾和歌伎安置在銅雀臺,并定期歌舞奏樂。[3] 在曹魏時期,銅雀臺在詩人筆下一般是“高以軒”[13]的高臺形象,到了南朝時期,開始向“銅雀歌伎”的形象轉換,謝朓《銅雀妓》中“穗帷”“西陵”“玉座”等意象[29],基本奠定了以“銅雀歌伎”為主角的銅雀臺的悲情格調。唐代銅雀臺的意象延續了南朝時期的悲情色彩,繼續關注銅雀歌伎及她們內心的情感,并將其置于更宏闊的歷史背景中,借以詠史懷古、借古諷今。其中杜牧的《赤壁》中有“銅雀春深鎖二喬”[30]之句,影響頗深,加上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的進一步虛構和《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深鎖二喬”的意象深入人心。[3] 相關作品登臺詩賦曹丕的詩同樣僅留存片段:
銅雀歌伎
當代文藝![]() 電影《銅雀臺》 漢唐古典舞創始人孫穎編排了大型中國古典舞劇《銅雀伎》。以建安年間一對舞人幼年“嬉戲習藝”為起點,以時代背景下二人的人生悲劇“鼓舞分離”為終點。該舞劇1985年首演,于2009年、2016年又分別復排。[36] 景區信息最佳游覽時間:全年皆宜 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推薦游覽時長:1-2小時 門票價格:40元(門票價格僅供參考,如有變動以景區實際票價為準)[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