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讀者朋友提意見,認為我的文章寫作順序并不按太平天國時間線,看得有點亂。 主要原因是我寫作全憑一時之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這樣閱讀效果確實不好。 我決定一定程度上接受這個意見,寫完雨花臺與進北攻南后,接下來就是蘇州保衛戰。蘇州保衛戰分兩期,第一期是蘇州外圍爭奪戰,第二期是蘇州殺降。 蘇州是太平天國后期僅次于天京的重要城市,作為李秀成分地核心,蘇州城防堅固,駐軍眾多,與鄰近的城市共同構成堅固的防御體系。江蘇巡撫李鴻章為奪取蘇州,也與他的恩師曾國藩攻取天京一樣,定下“先剪枝葉,后除根本”的策略,先將重心放在蘇州外圍城市,連場大戰在蘇南地區打響。 蘇州戰役的開端——昆山爭奪戰 1863年5月2日,淮軍將領程學啟與李鶴章在常勝軍戈登協助下攻占太倉,守城的太平天國會王蔡元隆率3000多人突圍,為報之前詐降之仇,淮軍屠殺了城內來不及撤退的一萬多太平軍將士。 (關于蔡元隆詐降以及淮軍攻破太倉,可參看往期文章:《會王蔡元隆,李鴻章對他咬牙切齒,他卻找對靠山富貴善終》) 太倉一失,淮軍將兵鋒指向蘇州東部重要門戶昆山,程學啟與戈登也不稍作休息,第二天馬上率軍撲向昆山。 當時忠王李秀成正率軍進行“進北攻南”,蘇南防務由慕王譚紹光負責,譚紹光深知昆山對于蘇州的重要戰略價值,決心全力增援。 譚紹光與來王陸順德率軍多次進援,在城外與淮軍大戰,雙方相持差不多一個月。 李鴻章命令盡快攻占昆山,戈登不同意強攻,因為昆山東門城頭有一門十八磅重炮,并由一個歐洲人操縱,如果強攻,勢必損失慘重,只能另外想辦法。 程學啟提出昆山三面環水,只有城西正儀鎮有一條陸路可通到蘇州,可以在此地突破攻昆山西門。 這條陸路也是援軍重要駐扎地,密布營壘,要攻破絕非易事。 5月30日,程學啟與戈登率軍從水路猛撲太平軍陣地,常勝軍派出旗艦“海生(Hyson)”號與十余艘炮艇。 太平軍依河岸抵抗,無奈對手火力強大,“海生”號裝備三十二磅重炮,運載常勝軍的炮艇也有九磅或者十二磅炮,在艦炮不斷轟擊下,太平軍撤退,淮軍乘勝登陸。 昆山城中的譚紹光率軍反擊,被淮軍水陸擊破退回城中,昆山被淮軍合圍。 第二天,淮軍常勝軍東西合攻昆山,6月1日昆山失守,譚紹光以及昆山守將凜王劉肇均從城中突圍而出,由陽澄湖水路撤到蘇州。 昆山城內當時有太平軍槍彈制造廠,也被淮軍奪取。 攻下昆山,是程學啟與戈登間矛盾爆發的起點,英國人艾倫《戈登在中國》一書中提到,攻正儀鎮從城西破昆山的策略,是戈登提出,與程學啟無關,程并未參與行動,李鴻章卻在奏章中稱全是程的功勞。可能為了安撫戈登,李鴻章同意常勝軍駐扎昆山,惹來程學啟不滿,他早把昆山視為囊中物,現在卻要交出來。程學啟甚至提出,如果不能節制常勝軍,就解甲歸田。 在李鴻章舊友、常勝軍將領英國人馬格里調停下,兩人間矛盾算是在表面上勉強化解,淮軍與常勝軍繼續作戰。 ![]() 戈登在昆山訓練常勝軍——《倫敦新聞畫報》繪圖 李鴻章的進兵與李秀成的反攻 6月3、4日,淮軍再攻占蘇州城東唯亭、界浦、甪直三鎮,距蘇州城東北婁門三四十里。淮軍節節勝利,士氣高漲,李鴻章決心奪取蘇州,消滅蘇南太平軍。 蘇州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省會,同時是重要財稅來源地與天京重要屏障,其價值不言而喻。太平天國占領蘇州后,在原本就堅固的城垣上再加修加建,城外密布營壘數十座,防守十分嚴密,守軍更多達5萬之眾,約三分一是精銳。 淮軍總兵力也達4萬,又有常勝軍助戰,破此堅城也絕非易事,李鴻章采取“先剪枝葉,后除根本”的作戰方針,分三路進兵。 第一路程學啟率軍從昆山進兵蘇州,這一路是主攻,人數也最多,達12000。 第二路李鶴章、劉銘傳率軍從常熟方向進攻江陰、無錫,斷蘇州太平軍后路。 第三路李朝斌統領水師從太湖方向攻吳江、平望。 戈登常勝軍駐昆山,以備援應各路,同時再安排部分部隊防守浙江方向的太平軍援軍。 人數上太平軍略為占優,而在火力質素上卻差距甚大。 淮軍從建軍開始就注重西洋槍炮,常勝軍裝備更好,陸師裝備恩菲爾德來福槍,炮隊擁有50多門大炮,多數是英國駐軍司令柏郎借出,包括4門32磅攻城加農炮與3門24磅榴彈炮。 在訓練上,淮軍與常勝軍均由外國教官教練近代步兵陣法戰術,作戰時更有章法。太平軍雖然有投奔的洋兄弟操縱火炮及提供訓練,難成體系。 6月28日,從“進北攻南”戰場回歸的李秀成急急布置蘇州防務,調集當時蘇南地區尚能調動的侍王李世賢、章王林紹璋、護王陳坤書、潮王黃子隆、輔王楊輔清等,約數萬水陸大軍,目標是保住江陰、無錫,確保蘇州后路。 在大戰來臨之前,為方便作戰,蘇州城中的老弱婦孺都被轉移到天京,只是天京情況也極不樂觀,這批人最后下場堪憂。 一開戰,雙方的火力素質差距立刻顯現,在李鶴章、劉銘傳、郭松林等以及水路黃翼升的指揮下,短短約十天時間,淮軍接連擊敗來援太平軍,援軍一退再退。 7月7日,危急關頭,李秀成進入蘇州城,與譚紹光等將領商議作戰計劃。 消極的防守并無價值,李秀成決心發動一次攻勢,從防御轉為進攻,進攻目標是昆山、常熟,伺機再攻上海。同時確保蘇州后路到無錫的水路安全,保證與天京的交通。李秀成軍隊進攻時,李世賢、林紹璋、陳坤書等負責肅清蘇州外圍,趕走淮軍。 這個計劃如果能夠順利實施,攻上海這種長遠目標先不論,攻昆山、常熟,將淮軍逐走,暫時減輕及至解除蘇州的威脅,也并非不可行。可是李秀成最大對手,并非在敵人方面。 李鴻章偵知李秀成進入蘇州,雖然尚不知道有何布置,卻深深忌憚這位曾經在上海將自己打得抬不起頭的太平軍統帥,他想出一個辦法,急信正在天京圍城的曾國荃,請求發動一次攻勢。 完全沒有方寸的洪秀全面對湘軍強攻,果然急急召回李秀成,李秀成無奈之下,被迫返回天京,并且帶走部分部隊。這樣一來,不單參與進攻的兵力減少,沒有統帥的臨陣調度,進攻的執行也是大打折扣。 7月12日,太平軍按照原計劃發動進攻,各將領間卻是意見不一,不能互相配合,貽誤戰機。7月18日,陳坤書與江陰縣守將廣王陳愷順等約定攻打江陰、常熟之間的重鎮楊厙(今名楊舍),守衛此地的劉銘傳堅守不出。7月23日,太平軍從西、南、北三門圍攻楊厙,李鶴章不得不率軍從常熟前來支援。 就在緊要關頭,陳愷順因與陳坤書不和,據說是不滿其個性殘暴,居然自動撤軍,只剩下陳坤書一軍在楊厙城下。淮軍趁機發動夜襲,黃翼升亦從水路進攻,陳坤書只得撤軍,占領楊厙計劃落空。 ![]() 蘇福省保衛戰地圖——郭毅生主編《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 掐蘇州南路——淮軍攻占吳江 太平軍的攻勢沒有進展,李鴻章把目標放在蘇州南部太湖邊的吳江縣之上,這里是蘇州連通浙江湖州、嘉興的重要交通要道,李秀成安排自己弟弟揚王李明成防守,守軍布置在花涇港、同里鎮等處,互為犄角。 7月26日,李鴻章派遣程學啟與戈登常勝軍進攻吳江,程學啟從陸路,戈登則從水路,火輪船“飛而復來(Firefly)”與“蟋蟀(Cricket)”號一起行動。 吳江太平軍在花涇港夾浦口筑有石壘駐有重兵,此處是從太湖沿水路進入蘇州的關鍵,成為淮軍進攻重點。 面對敵人兇猛火力,太平軍拼力還擊。淮軍利用兵力與火力上的優勢,尤其火輪船上的艦炮,太平軍對此毫無辦法。從吳江沖出的援軍,亦遭炮火阻隔。激戰3個小時,石壘被炮火轟倒,程學啟率軍沖入,花涇港失守。 花涇港失守后,吳江形勢危急,譚紹光親自從蘇州率領2萬人前來救援。當時程學啟率大部分兵力進攻同里鎮,花涇港的防守空虛,如果譚紹光速戰速決,很大機會重奪花涇港。 然而譚紹光卻率部筑壘,打算圍而不攻。程學啟率軍返回后,與守軍水陸兩路內外夾攻擊敗譚紹光。 花涇港、同里均失,吳江外援斷絕,守軍日益孤立。 7月29日,程學啟會同戈登包圍吳江,將大炮列于城根。守將李明成開南門逃走,守軍士氣衰竭,遂開城投降。 吳江失守,蘇州與浙江方向的交通斷絕,淮軍水師更可以從花涇港深入蘇州城邊。 李明成開城逃跑,看上去罪無可恕。實際上他到任才3天時間,對吳江情況根本不了解,淮軍已經兵臨城下,也唯有逃跑一條路可以選擇。 吳江城中,戈登與程學啟的矛盾又一次爆發!程學啟將投降太平軍3000人全部殺害,這些人中有部分是向常勝軍投降,戈登保證其生命安全,程學啟這樣做無疑是有意損戈登的顏面,再加上常勝軍一直欠餉,戈登憤怒之下,以辭職相威脅,要求李鴻章懲治程學啟,自己返回上海。 再說太平軍方面,為重奪吳江,太平軍出動多路人馬,譚紹光從蘇州出發,榮王廖發壽從浙江嘉興出發,湖州亦有派兵。多路大軍三面包圍花涇港,同時一軍猛撲已經被淮軍攻占的同里鎮,再有一軍撲向吳江東邊淮軍軍營。 這次反擊譚紹光戰術機動靈活,比較主動,曾經一度收復同里。 李鴻章上奏時也稱戈登“往來督戰”“間無閑暇”。可證常勝軍在各個戰場上充當救火隊員,不斷折騰。 戈登不是已經撂擔子回上海,怎么又出現在前線? 8月2日,原來的常勝軍統領美國人白齊文因為不滿職務被剝奪,帶領幾十個人搶了“高橋(Kajaw)”號火輪船前往蘇州投奔太平天國。戈登得到消息后大驚,他恐怕常勝軍會因為白齊文的號召掉轉槍頭,遂放棄辭職打算,從上海急急乘馬返回昆山,繼續指揮常勝軍。 為挽救吳江局面,尤其防止太平軍截斷吳江糧道。李鴻章令留在松江的常勝軍1000人在馬格里率領下,協助淮軍一部攻打嘉善,以牽制廖發壽,減輕吳江壓力。同時加派李朝斌太湖水師,肅清湖面,水師將太平軍沿湖堡壘陣地一一清除。太平軍想重奪吳江的計劃失敗,蘇、浙之間的太湖航道也被切斷。 淮軍繼續肅清蘇州外圍,下一個目標是江陰縣。 ![]() 清軍攻占太平天國城市——電影《投名狀》劇照 截后路援軍——江陰爭奪戰 占領江陰,可以肅清蘇州后路,逼近無錫、常州,同時解除太平軍對常熟的威脅,令到太平軍不得不分散兵力。 作為江陰重要屏障的楊厙此前已經被淮軍攻占,李鶴章與劉銘傳率軍在8月18日直抵城下,黃翼升也率水師協助。 江陰太平軍在李愷順率領下奮勇作戰,戰術也比較靈活。曾主動撤退引誘淮軍,等到淮軍進入包圍圈后,洋槍齊射擊退敵人。在淮軍攻打城東一處石營時,守衛太平軍面對占優勢敵人,先用洋槍掃射,再持刀矛肉搏,淮軍傷亡重大,靠著人多最終占領石營。 江陰被淮軍猛攻,李秀成調常州的護王陳坤書前往救援。劉銘傳決心在陳坤書到達前解決江陰。 8月27日,淮軍猛攻江陰東門,連放大炮轟塌城頭,正在危急關頭,南門有1000多太平軍前來救援,城頭火力也大為加強,打退劉銘傳進攻。 8月28日開始,陳坤書大隊陸續到達江陰城外,劉銘傳只得率軍與援軍激戰。 因為守軍的頑強與不斷到達的援軍,江陰之戰曠日持久,淮軍損失逾千。 李鶴章不得不從常熟、福山抽調郭松林等部隊前往江陰,太平軍也繼續從無錫派出援軍。 江陰城外的太平軍援軍人數多,一度與守城軍一起對淮軍形成反包圍。無奈太平軍最致命的指揮問題又再出現,各位王之間互不通氣,都不愿意自己首先主動出擊,只是圍而不攻。 淮軍看穿太平軍的問題,在郭松林率軍到達后,9月11日發動拒援作戰。具體戰術是劉銘傳引誘太平軍前軍出擊,埋伏好的郭松林率軍猛攻太平軍后軍與營壘,前軍收報后發生混亂,劉銘傳趁機率精銳反擊。黃翼升率水師掃蕩沿江營盤,南門外輜重船被燒2百余艘,各路援軍相繼潰退。 9月12、13日,淮軍水陸猛攻江陰,強力炮火令到城垛被轟平大半,李愷順率軍誓死抵抗,激戰兩天一夜。 13日深夜三更時分,江陰城內已經投降的內應接應淮軍偷爬上城,并點燃哨棚。守軍發現時,大股淮軍已經入城,只能展開巷戰,李愷順陣亡(也有說法敗走常州后不知所蹤),部分守軍從北門突圍,江陰遂落到淮軍手上。 從攻昆山算起,4個月時間,淮軍終于控制蘇州外圍防線除無錫外的所有要點。李鴻章繼續步步緊逼,縮小蘇州包圍圈,戰火來到了蘇州城下。 ![]() 清軍攻占太平天國城市——電影《投名狀》劇照 逼近蘇州城門——寶帶橋之戰 程學啟于9月16日進逼到蘇州城根。太平軍從婁(城東北)、葑(城東)、齊(城北)三門沖出,淮軍先是駐守不動,兩個小時后,忽然間槍炮齊施,三路并進,以強大火力射擊太平軍。太平軍傷亡慘重退回城中,淮軍遂直接駐扎在蘇州城下。 9月22日,譚紹光率軍從蘇州城內沖出,程學啟急忙指揮淮軍迎戰,雙方分路接戰,太平軍甚為勇猛,可惜淮軍火力強大,最終退回城中。此役太平軍傷亡大,淮軍戰死的也多,程學啟感覺靠自己要打下蘇州兵力不足,唯有請求戈登協助。 9月24日,程學啟與戈登商議,認為要攻蘇州,必須先攻下東南的寶帶橋。 寶帶橋建于唐代,又名五十三孔橋,是著名的多孔石拱橋,全長300多米,是中國十大古橋之一,亦是蘇州水陸要沖。當年明朝徐達就是先攻占寶帶橋再攻蘇州。太平軍在寶帶橋筑有1座石營、3座土營重兵防守。 9月28日,程學啟、戈登率軍會合于寶帶橋附近的古戰場黃天蕩,將攻寶帶橋的突破口放在土營上,集中水陸軍以及“海生”“飛而復來”火輪船,全力進攻。 進攻持續一個多小時,戈登先派遣200人登陸,截至守軍退路,兩艘火輪船艦炮齊發。 守營太平軍不支撤退,淮軍水師乘機猛攻石營,“海生”輪挨到石營邊上發炮,掩護陸師沖入石營。 在攻占寶帶橋后,為方便火輪船直達蘇州城下,戈登將寶帶橋最大孔洞上邊的橋面拆除,引至整條橋倒塌,一直到1956年才告修復。 淮軍乘勝一直殺到蘇州盤門(城南)之下,沿途摧毀太平軍營壘。 就在淮軍逼近盤門時,城門大開,從里邊沖出大股生力軍,淮軍倉促應戰,全靠“海生”號艦炮轟擊太平軍后隊,才得以掩護后退,雙方脫離接觸。 從城內沖出的,是李秀成從天京帶過來的部隊,因為吳江、江陰失守,蘇州危急,李秀成向洪秀全請求回蘇州救援。洪秀全只批準離開四十天,還開出兩個條件,一是將其母子家眷留在天京為人質,二是交出十萬兩銀助餉,如果過其不歸或者銀兩交不足,國法從事。 李秀成交了七萬兩,其他以家人首飾湊數,方得于9月23日來到蘇州。 洪秀全這個操作,真不知應該用什么詞來形容。 李秀成一到蘇州,寶帶橋就告失守,形勢越發惡劣。 ![]() 現在的蘇州寶帶橋,歷經戰亂,寶帶橋在1956年重新修復——網絡圖片 合圍蘇州——無錫外圍戰場 李鴻章知道李秀成又到蘇州,決定將主要兵力投入到無錫,切斷蘇州到天京之間唯一一條陸路交通線,徹底切絕蘇州外援。 李秀成覺察出李鴻章意圖,留譚紹光守蘇州,率大軍回救無錫。10月2日,無錫大戰打響。 淮軍分多路向無錫推進,太平軍一開始也是分兵對抗,然而面對火力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淮軍,這種戰術極不明智,多路均被擊退。李秀成馬上調整部署,集中所有兵力,在大橋角打一場殲滅戰。 大橋角位于蘇州與無錫中間位置,距兩地各50里,是交通要隘。有兩條河在此處交匯,河面很寬,便于水師作戰。 這里早被淮軍控制,現在淮軍兵力集中在無錫與蘇州,大橋角只有約3營1500人的兵力,由太平軍降將、副將周壽昌鎮守。 10月11日,李秀成率水陸軍猛攻大橋角,包括“高橋”號火輪船。 在“高橋”號艦炮掩護下,太平軍搭浮橋猛攻淮軍軍營,淮軍傷亡慘重。 為對付“高橋”號,周壽昌率軍在河岸埋伏,突然間轟擊接近的“高橋”號,“高橋”號被擊中彈藥艙,爆炸沉沒,太平軍水師大亂,被迫撤離,這一來也穩定淮軍軍心。 “高橋”號的沉沒,根據呤唎的說法,是船上外國人操作火炮失誤引燃炸藥導致爆炸,與淮軍無關。 太平軍陸路仍然猛攻大橋角,用土包與長草將長壕填實,準備爬入營內,淮軍負隅頑抗。 正當這個關鍵點,李鶴章派遣的援軍趕到,太平軍不得不從營前退兵。 淮軍中路與太平軍激戰不分勝負,遂從左、右兩翼抄襲太平軍大隊,再派人奔襲后路,四面圍攻。太平軍撤退時,又被淮軍炮火封鎖浮橋,損失不少,大橋角一役失敗。 大橋角失利,李秀成再調兵于大運河百瀆港,意圖進軍常熟,斷淮軍后路。李秀成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經過連場大戰,至10月底,雙方處于相持狀態。 李鴻章深知若無法擊敗李秀成,則不可能攻入蘇州、無錫,下令抽調在蘇州城下的程學啟與戈登部分部隊前來助戰。 程學啟與戈登親自率軍,于晚上秘密行軍,10月31日趁夜色猛攻蠡口。 蠡口連接蘇州與援錫援軍,太平軍在此駐兵。雙方激戰2個小時,一隊淮軍從后翻墻進入,另外一隊從側翼進攻,蠡口守軍無處可退,全軍覆滅。 中外聯軍隨后以優勢火力撲向太平軍陣地,營壘陸續被攻陷。李秀成再調整部署,會同侍王李世賢將兵力集中到蘇、錫一線,抗拒敵軍。 淮軍在火力與戰斗素養上都優于太平軍,戰術更加靈活,多采用分路環攻再包抄后路、滾營式進攻的手法,太平軍連戰連敗。至11月中,程學啟部逼近無錫至蘇州間的最重要交通要道——滸墅關。 淮軍攻滸墅關,還有一重原因,是切斷大運河交通。以免被呤唎等人于11月13日從上海奪走、并且已經駛到無錫的“飛而復來”號可以支援蘇州守軍。 11月19日,程學啟攻中路,再分兵左右兩翼,戈登率開花大炮與輪船協助,猛攻滸墅關。防守此地的來王陸順德早就筑好了壕墻營壘,率重兵守衛。 陸順德率軍出營進攻,被淮軍火力擊退。原本堅固的營壘,在大炮面前不堪一擊,關前的營壘很快被淮軍攻破,太平軍退回關口,又被蕩平。當天滸墅關失守,同日程學啟再占虎丘。 至此,蘇州已經被合圍,李秀成只能從木瀆小路進入蘇州,李世賢則退回溧陽。11月24日起,蘇州進入最后的城防戰階段。 蘇州外圍接連失利,李秀成調集大軍仍然節節敗退,大部分主力在“進北攻南”中喪失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的是靠營壘防守陣地這種戰術在熱兵器時代已經完全落伍。 這種戰術在太平天國初期面對綠營與八旗尚能一戰,對付湘軍已經吃力,淮軍重視裝備洋槍洋炮,也注意練習近代步兵隊形陣法,又有常勝軍協助,面對這種優勢火力孤守營壘已然無用。 太平軍部分將士雖然意志頑強死戰不退,但分散兵力死守陣地的呆板戰術,只能吞下一個又一個失敗的苦果。 同時太平天國后期指揮系統紊亂,李秀成作為戰區司令,對諸王也沒有完全的管轄權,有時候也只能寫信請求諸王(如護王陳坤書)協同作戰。一旦李秀成不在,諸王更加不受管束。 西洋槍炮對付蘇州外圍陣地得心應手,對付寬厚堅固的蘇州城墻還是比較吃力。蘇州被合圍,李秀成、譚紹光麾下尚有數萬軍隊。如果確要強攻,淮軍與常勝軍恐怕要面臨重大傷亡。戈登向李鴻章建議,加緊誘降城內的不堅定分子,接下來,就是清末歷史上相當有名的蘇州殺降。 下一篇文章是蘇州殺降,涉及整件事的起因、四王四天將殺害譚紹光的過程、李鴻章再殺四王四天將的經過、為此事戈登與李鴻章的矛盾,以及最后清廷的處理,這個題材我知道很多號寫過,我只能做到盡量詳盡,敬請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