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注陳修園》卷一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詩解3 題文詩: 師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 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 卒厥何謂?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 如身和汗,目出此為,入府即愈.問曰脈脫, 入藏即死,入府即愈,又何謂也?師曰非為, 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婬瘡從,口起流向, 四肢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 在外可治,入里即死.真情內守,百病不生.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師曰頭痛,項腰脊臂, 腳掣痛也.陰病十八,何謂師曰:咳上氣喘, 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訣十八, 合九十病;人有六微,有十八病,合為百八, 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者也.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 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膚, 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醫而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者, 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 治其痼疾.師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也, 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食之,必發熱也. 諸病在藏,欲攻之夫,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與,之豬苓湯.余皆仿此.因病制宜. 【金匱要略原文】
【譯文】 有人問道:陽病有十八種包括哪些病癥呢?老師回答說:包括頭痛,項、腰、脊、背、腳抽掣疼痛。陰病十八種包括哪些病癥呢?老師回答說:有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種,合為九十種病;人又有六腑,各有十八種病,合為一百零八種病。還有五勞、七傷、六極和婦女三十六種病,都不包括在內。霧露之邪,多傷害人的上部;水濕之邪,多傷害人的下部;風邪多傷人的體表;寒邪多傷害人體之里;飲食不節從口而入,這是食積為病。風、寒、濕、霧、飲食五種病邪傷害人體,各有一定的規律。風邪多在上午傷害人體,寒邪多在傍晚傷害人體;濕邪傷人偏于下部,霧邪傷人偏于上身。風邪侵犯人體多表現為浮脈,寒邪侵襲人體表現為緊脈,霧露之邪傷害人體皮膚腠理,濕濁之邪流注關節,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極寒之邪易傷經脈,極熱之邪易傷絡脈。有人問道:對于急癥,有的先治里證,有的先治表證,這是為什么呢?老師回答說:疾病在表,醫生誤用下法治療后,病人出現下利清谷不止,這時雖然有身體疼痛的表證,亦應當立即救治在里衰微之陽氣,服藥后,病人仍有身體疼痛的表證者,如果大便恢復正常,應趕快治表。病人患有難治的慢性病,現又得了新感之疾,治療方法應該是先治新病,然后治療慢性病。 老師說:五臟的疾病,能夠得到適合病情需要的飲食、居住場所,病就可以好;同樣,五臟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歡的、厭惡的飲食、居處,疾病就會加重。假使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愛吃的食物,食后會助長病邪,引起發熱。大凡治療各種在里屬實的病癥,都應當視其具體情況進行治療。譬如口渴,屬陰虛內熱與水邪互結的,應該給予豬苓湯育陰利水,水去而熱除,口渴隨之而解。其他類似的病癥也可依照這個例子進行治療。 【金匱要略原文】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關)前。(以關前為陽。)其病在表。浮者在(關)后。(以關后為陰。)其病在里。(然關后雖為里之部位。而浮卻非里證之正脈。不過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為)腰痛背強。(膝脛)不能行。(然形傷不去。窮必及氣。此關后脈浮,可以)必(其)短氣而(為此證之)極也。 【陳修園淺注】 浮脈原主表。此于浮脈中分出表里。欲人知浮脈之變也。推之沉脈原主里。亦可于沉脈中分出表里。遲脈原主寒。數脈原主熱。更無不可于遲數中分出寒熱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 【金匱要略原文】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陰陽偕行者。順也。)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厥者逆也。陰陽獨行。逆而不順之謂也。) 【陳修園淺注】 此舉厥陽為問答。以見陰陽之不可偏也。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陰陽之道大矣哉。尤在涇云、厥陽獨行者。孤陽之氣。厥而上行。陽失陰則越。猶夫無妻則蕩也。千金方云。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 【金匱要略原文】 【陳修園補注】 問曰。(兩手)寸脈(乃心肺之部位。不見其浮。但見)沉大而(且)滑。沉則為實。(謂血之實也。)滑則為氣。(謂氣之實也。)實(與)氣(并兩實)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名)為卒厥。(以臟腑分其生死。)何謂也。師曰。(臟如寶藏之藏。義取深藏。實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腑如外府之府。本司出納。實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陳修園淺注】 此言邪氣盛則實之生死也。尤在涇云、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并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金匱要略原文】 【陳修園補注】 問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如脈大而滑。實邪之強有力。臟固不能當其猛矣。今卒厥。病脈不大而小。不滑而澀。盡脫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別之曰)脈脫(是脫換之脫。非脫散之脫。但脈既脫換。虛實懸殊。入臟入腑。吉兇亦宜更易。而仍守)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之說。)何謂也。師曰。(斯說也。大旨以出陽為淺。傳陰為深。)非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臟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蓋以口屬陰。四肢屬陽。陰陽分屬臟腑。臟腑二字。隱而難測。以里外二字該之。淺而易曉。吾特為丁寧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陳修園淺注】 此言正氣奪則虛之生死也。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脈脫二字。諸家俱誤解。李瑋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氣入腹。香港腳沖心之類。 【金匱要略原文】 13.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訣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陳修園補注】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三陽之氣。主軀殼之外。如)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六者雖兼上下。卻以其在軀殼之外。故謂之陽病。病在外者。有營病衛病營衛兼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三而六之。故合為十八病也。又問曰)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三陰之氣。主軀殼之里。如)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九者雖兼臟腑。以其在軀殼之里。故謂之陰病。病在里有或虛或實之異。是一病而有二也。九而二之。故合為十八病也。然三陰三陽。六氣之傳變無形也。五臟六腑。臟腑之病證有形也。臟腑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又各有氣分血分氣血并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則為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而計之共)為九十病。人又有六(腑之病。視腑稍)微。微有十八病。合(而計之共)為一百八病。(其數各井然而不紊。至于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名為)五勞。(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怒恐懼不節傷志。名為)七傷。(氣極血極筋骨極肌極精極。名為)六極。婦人(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因。共計)三十六病。(非六氣外淫所致。均)不在其中。(學人自當分別而論也。雖然。以上所言陰陽臟腑各證。皆就人身之受邪者。分其名目。猶未就邪氣之分屬。而究其所以然也。大抵輕)清(之)邪居上。(重)濁(之)邪居下。(從天得者。為)大邪中表。(從人得者。為)小邪中里。飪之邪從口入者。(為)宿食也。五邪中人。(以類相從。)各有法度。風(為陽類而)中于(午)前。寒(為陰類而)中于暮。濕(重濁而)傷于下。霧(輕清而)傷于上。(再驗之一身。)風(為陽邪)令脈(緩而)浮。寒(為陰邪)令脈(緊而)急。霧(邪輕清而)傷皮腠。濕(邪重濁而)流關節。(宿)食(止)傷脾胃。(而不及經絡腠理。)極寒(之時。令陽內伏而不固外。病多)傷經。極熱(之時。令陽浮于外。而暑熱并之。汗出則絡傷。病多)傷絡。(合而言之。無非以類相從之理也。) 【陳修園淺注】 此一節由陰陽臟腑五邪之分合異同。經氣時候原委。以及所當然者如彼。所以然者如此。欲學人體認于文本之外。則得矣。附錄千金婦人三十六病。以備參考。十二瘕者。謂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膿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九痛者。一陰中痛傷。二陰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來腹痛。六氣滿注痛。七汗出陰如蟲嚙痛。八脅下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氣。三害冷。四害勞。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五傷者。一孔痛。二中寒熱痛。三小腸急牢痛。四臟不仁。五子門不正。三因者。一月水閉塞不通。二絕產乳。三羸瘦不生肌肉。又康熙字典字注云、讀與馨同。吳醫唐立三云。飪為烹調生熟之節。則飪句。為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也。 【金匱要略原文】 【陳修園補注】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為)醫(者誤)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證甚急。而)身體疼痛者。(表證亦不可緩。二者相權。)急當(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體)疼痛。(若服藥后)清便自調(而身仍痛)者。急當救表也。 【陳修園淺注】 【金匱要略原文】 【陳修園補注】 夫病(者。有平時之)痼疾。(而)加以(一時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難拔。審其先后。)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陳修園淺注】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權緩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舊之不同。治者審難易而分其先后也。 【金匱要略原文】 【金匱要略原文】 【陳修園補注】 師曰。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勝者。如怒傷肝。得悲而愈。悲勝怒之類。有得之時日者。如病在肝。愈于夏。喜得子氣。制其勝我之類。有得之飲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酸。腎色黑。宜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腎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 五臟病各有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也。而且)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何以謂之不喜。與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僅以所惡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舉一端而言之。)病有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是臟氣為邪氣所變。而食之轉助病氣。)必發熱也。(若傷寒證渴欲飲水少與之法。不在此例也。) 【陳修園淺注】 此一節言病以臟氣為本也。五臟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謂得其所宜。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謂失其所宜。適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所得所惡所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廣。夫諸病在臟。(法宜攻下。而陽明入腑則不傳。腑猶臟治也。若果實在腸胃。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謂不宜急下也。而惟陽明少陰中。有急下之證。夫曰急下。似當直攻而無疑矣。然攻之一法。最為元妙。若)欲攻之。當隨其所(同中)得(其所獨)而攻之。(陽明中得其急下三證。一曰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一曰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此急防其悍氣盛而陰絕也。少陰中得其急下三證。一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一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一曰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將自焚也。)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見其)渴者。(即論中所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是也。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也。二證均)與豬苓湯。(寓育陰于利水之中。則熱從小便去。而渴亦止。此與攻下法相表里也。)余皆仿此。此一節言邪之在臟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于隨其所得四字。徐忠可順文敷衍。絕無發明。尤在涇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