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河下游的高粱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年)位于西直門外的北下關,是一座橫跨長河的青石橋,原先的名字是“高亮橋”明書曾稱此橋為“高郎橋”民間也流傳著高亮趕水的傳奇故事。《宸垣識略》中記載:“高粱河在西直門外半里,為玉河下游,玉泉山諸水注焉。”歷史上的長河曾有玉河、金水河、皂河、清水河等名。元代馬祖常在詩中寫道:“天上名山護北邦,《水經》曾建駐高粱。一觴清淺出昌邑,幾折縈回朝帝鄉。合義門邊通輦路,廣寒宮外接天潢。小舟最愛南薰里,楊柳芙蕖納晚涼。”和義門,是元代的稱謂,明朝改稱西直門。 早年間高粱橋南北兩側各有一座牌樓,石橋南面高大牌坊的匾額上南面寫著“長源”北面寫著“永澤”石橋北面南向牌樓的匾額上寫著“廣潤”背后則是“資安”。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一)《故都變遷記略》中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石道轉北,有坊二,后不知毀于何時。筆者小時候還曾見到高粱橋南側西邊有一個半人高方形的夾桿牌坊青石基座,上面還有兩道鐵腰子,后不知去向大概是被拆除了。 大清光緒皇帝欽定的西直門火車站的地址正好在元代郭守敬開挖的河道上,因為修建火車站地界是皇帝御筆欽點的不能隨意更改,主持修建鐵路的詹天佑在火車站以北重新開挖了一條新河道。河水從高梁橋東開始轉向北側,到了笑祖塔院后折向東,到了索家墳后又折向了南,河水流到東小村的松林閘后分為兩股水流,分別注入北護城河和西護城河。由于新開挖的河道極像一個英文字母U字,所以這一段河道叫“轉河”,也因河道挨著火車站的糧庫被稱為:護糧河。 稱其為“高粱橋”也不大對,正確的名字應當是“高亮閘”您一看石橋的西側心里就明白了。石橋兩側的堤岸都是用虎皮石砌成,離橋洞前一米多處兩側的虎皮基石上各開鑿有寬二十公分,深十來公分的石槽,石槽深度直抵河中的基礎石上,放下寬大厚重木板后就可調節水位灌溉兩岸豐饒的農田,皇帝的龍舟亦可逆水而上直達頤和園。 橋西側石槽的正上方不遠處的河兩岸各有兩塊半截埋入土中相對而立的青石板,名曰:絞盤石,此戧石板厚約二十多公分,寬有四五十公分頂端抹成斜角,露出地面的高度有一米多呈四十五度角斜立,上半部的青石板由一個圓形短鐵柱子將青石板連在一起,鐵柱如同絞盤一樣通過麻繩可以輕松提拉或者放下截水的木板,這一組石構件的名字是“絞關石架”俗稱閘耳。在青石板的不遠處有一根埋入地下的短圓石柱,其作用就是固定住拉木板的那根粗麻繩。 京城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壇看松,長河觀柳”,明清之時長河一帶的堤岸上柳綠隨風飄搖,碧水清澈柔波粼粼,花蝶飛舞野鳥啼鳴,稻田深處群蛙歡唱,風吹荷花香風遠播,寺廟的紅墻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晨曦暮靄中農舍炊煙裊裊,黃昏雞犬之聲隨風而至,每到春天人們呼朋喚友來到高梁橋兩岸踏青賞春。明末文學家劉侗《帝京景物略》書中寫道:“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 青山小的時候這里依然是綠水漾波,古柳搖風,荷花吐艷,稻浪翻滾,至于明清年間高梁橋畔的田園景色究竟如何我們是看不到的,但不妨礙我們從古詩的文字中探幽尋密。大清皇帝乾隆寫詩贊道:“鳳城北轉石橋邊,秋水澄泓可放船。夾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蘆獲拂晴煙。溪風無恙布帆涼,搖曳輕舟過麥莊。白露漸多爽尚早,晚紅猶勒水花香。” 這一帶寺廟極多許多信眾借著踏青賞春的機會到五塔寺聽經,年輕的婦女到娘娘廟求子嗣,廣通寺燒香祈福,凈土寺磕頭還愿。許多小販沿街兜售貨物的叫賣聲不斷,琴書鼓曲唱得悠揚頓挫,耍把式賣藝處則是鑼鼓喧天,酒鋪外幌子迎風飄揚,茶樓內茶香飄散。有古詩文寫道:高粱河水碧灣環,半入春城半入山。風柳易斜搖酒幔,岸花不斷接禪關。看場壓處掉都盧,走馬跳丸何事無。那得丹青尋好手,清明別寫上河圖。 明清年間高粱河一帶是一片廣袤的農田菜地,河水漾波,綠柳搖翠,蓮花飄香,稻浪翻滾,玉米青翠,田園般的景致令人愜意。就像清代王世楨在《小憩高梁橋》的詩文中寫的那樣:昔日高梁道,綺羅橋上春。依然挑菜渚,不見采蘭人。新水生魚纈,清絲漾曲空。不妨成漫興,青草正如茵。 注:都盧是維語的音譯,就是爬竹竿。走馬,馬術表演。跳丸,即打彈弓。 癸巳年四月初七,寫于房山蝸居 一蓑煙雨任平生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胡同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