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出孩子的自信文/蘇笑俐 大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我們總是會無形中為孩子的成長設定許多目標,希望為孩子鋪設一條光明的道路,讓他們在風雨中也能堅韌前行。有些家長會將鍛煉孩子的耐挫力放在首位,認為孩子穿上情緒盔甲后,長大就不會因為失敗而沮喪,遇到挫折會隨之精進自己,變得更強大。然而,我們又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內心的需求與渴望? 成為母親后,我經常困惑于如何指引孩子正確對待輸贏。每當孩子在玩棋牌類游戲輸的時候,他都會大哭。我便耐心教導他:“輸贏乃常事。”但他卻執著地回應:“我要贏!”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兒時的自己,幼時的我為了活成父母喜愛的樣子,將大量的委屈、恐懼和害怕情緒藏起來了,無從釋放。 ![]() 一天,我在播客中聽到一位知名教育家在解答家長提出的“孩子總是想贏”的困惑時,他說:“想贏的孩子是因為自卑。” 我一下子懵了,在意識到孩子想贏的情緒背后是自卑時,我才知道自己在慣性培養“堅強孩子”,我深知自己的教育方式需要調整。 教育家在音頻的那頭說:“讓孩子贏1000次!孩子本身就會生長出自尊。”于是,我嘗試著做出改變。在游戲中,我不再刻意追求勝利,而是學會了“哄”孩子——輸給他。當他興奮地宣布自己又贏了一局時,我會夸張地鼓掌歡呼,仿佛他取得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成就。漸漸地我發現他臉上的燦爛笑容越來越多了。 原來,孩子要的不是贏,要的是父母的“看見”和給予的愛。在“哄”式教育中,我學會了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我不再強迫他們去接受那些冰冷的規則與道理,而是讓他們在愛與自由中生長。 兒童文學博士孫莉莉曾說過:一個在游戲和沖突中懂得規則真正含義的孩子,遠比一個迫于權威而去被動遵守規則的孩子更具有真正的規則意識。孩子在贏夠了之后,開始主動增加游戲的難度,甚至鼓勵我:“媽媽你要加油開動腦筋哦,不要老輸給我。” ![]() 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親子關系的竅門,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用愛與耐心去陪伴他們成長。當自己的朋友想贏的時候,我們會怎么做呢?當然是“哄”他!讓孩子在“哄”式教育中,明白父母是無條件愛他的。 讓我們用“哄”式教育,為孩子的心靈播撒自信的種子,讓他們像花朵一樣,自由生長為他們本來的樣子。
|
|
來自: 作家鄒佩zoupe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