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定城樓》,此詩是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李商隱在涇州登上安定城樓時所作。安定城,故址在現今甘肅省涇川縣以北,是唐代涇原節度使的治所。 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涇原節度使。開成三年,李商隱考中進士以后,便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下當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但李商隱曾經得到作為牛黨重要人物的令狐楚父子的幫助,而王茂元卻偏被人們看成是李黨人物。因此,參加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受到朋黨勢力的排斥,不幸落選,失意地再回到涇源。正是春風吹柳、楊柳婆娑的季節,詩人登上涇源古城頭——安定城樓,縱目遠眺,寫下此詩遣懷。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高大綿延的城墻上城樓高百尺,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迢遞高城百尺樓”,巍峨的城墻延伸向遠方,城樓高聳入云。迢(tiáo)遞:此形容樓高而且連續綿延。 “綠楊枝外盡汀洲”,憑欄遠眺,綠楊林外是一望無際的沙洲水岸。汀(tīng)洲:汀指水邊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 首聯寫登樓所見。由近及遠。既寫城樓之高而且連續綿延,更寫綠野之生機勃勃,廣袤悠遠。借寫景抒懷,以登高望遠之景暗喻志向高遠,同時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 “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年少虛垂淚。賈生:指西漢人賈誼。《史記·賈生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又《漢書·賈誼傳》載:賈誼認為“時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太息者六。“因此”數上書陳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納他的建議。后來他嘔血而亡,年僅33歲。 “王粲春來更遠游”,王粲春來更遠游。王粲: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載:王粲年輕時曾流寓荊州,依附劉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樓賦》,其中有句云:“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頜聯對偶。明用兩典:賈誼獻策未果,王粲避亂寄居。 李商隱此時27歲,以賈生自比。既自比才華,也自比仕途之遭遇;寫依附劉表的王粲,即自比一樣的寄人籬下。暗喻詩人科場失意、寄人籬下的處境。 所以,詩人在此言:我像少年賈誼一樣空有憂國之淚,又如春日離鄉的王粲漂泊四方。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我始終向往將來成就一番回轉天地的事業后,帶著滿頭白發,乘一只小船歸隱江湖。 永憶:時常向往。江湖歸白發:年老時歸隱。李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永憶江湖歸白發”,我始終渴望功成身退,白發時歸隱江湖。永憶:時常向往。江湖歸白發:年老時歸隱。 《安定城樓》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韻【平水韻:一先】七律詩。 《安定城樓》這首詩是詩人的一首感懷身世之作,詩中借賈誼、王粲等典故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悲憤。既表達了對現實困境的憤懣,更充分地體現了其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 ![]()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