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含著金鑰匙出生,卻在政治漩渦中幾經沉浮。 從錦衣玉食的周王世子,到建文帝時期的流放囚徒,再到朱棣登基后重獲爵位。 他的一生,是榮耀與屈辱的交織,是權力與隱忍的博弈。 這首《靜坐》,正是他歷經滄桑后的心靈獨白,表面看是超然物外的禪意,實則是一種更高明的處世哲學。 在無法改變規則時,不如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在世俗中修得一顆閑心。 ![]() 《靜坐》 靜坐閑觀理自明,是非榮辱豈須爭。 一身常在閑中過,萬事肯于先處行。 嫩竹半欹聽夜雨,晚云收盡看秋晴。 兩般清意誰能識,世事交游物外情。 #01 靜坐閑觀理自明,是非榮辱豈須爭 釋義:靜下心來觀察思考,道理自然會清晰明了;世間的對錯、得失、榮辱,又何必爭來爭去? 現實中,很多人習慣爭強好勝,非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因此陷入無意義的消耗。 但仔細想想,大多數爭論其實毫無意義:職場上的勾心斗角、社交圈里的攀比炫耀、網絡上的罵戰…… 爭贏了又如何?不過是短暫的虛榮,反而讓人心累。 《昭德新編》里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真正的智者,不會在口舌上爭高低,而是專注于自己的節奏,做該做的事。 是非榮辱終會過去,唯有內心的清明與從容,才是長久的力量。 #02 一身常在閑中過,萬事肯于先處行 釋義:讓自己常常處于從容不迫的狀態,做事時則要提前謀劃、主動行動。 現代人常常陷入兩種極端:要么忙得焦頭爛額,被瑣事推著走,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要么徹底躺平,消極等待機會。 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詩人認為,只有在閑暇時保持思考(如靜坐、閱讀、復盤),才能在行動時精準發力。 就像竹子,看似靜止生長,實則在地下扎根多年,一夜春雨后便能迅速拔高。 人生也是如此,真正的“快”來自于“慢”的積累,平時多沉淀,機會來了才能抓住。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在“閑”中養精蓄銳,在“先”處果斷出擊。 既不讓自己被焦慮綁架,也不因懈怠錯失良機。 這樣的生活,才能既從容不迫,又步步領先。 #03 嫩竹半欹聽夜雨,晚云收盡看秋晴 釋義:嫩竹斜倚,靜靜聆聽夜雨淅瀝;晚云散盡,悠然欣賞秋日晴空。 這句詩表達了一種超然物外、靜觀自得的人生態度。 竹子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堅韌與清高,而“半欹”的姿態又顯得隨性自然,仿佛在風雨中依然保持從容。 夜雨本是尋常,但詩人卻以“聽”字賦予它靈性,暗示人應像竹子一樣,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寧靜,細細體味生活的點滴。 后一句“晚云收盡看秋晴”則更進一步,云散天晴,象征著煩擾終將過去,豁然開朗的境界。 這是一種對世事變遷的坦然接納,也是對美好未來的靜待與欣賞。 #04 兩般清意誰能識,世事交游物外情 釋義:靜坐觀理的內心澄澈和靜觀自然的閑適意趣,這兩種超脫世俗的清雅境界,世間有幾人能真正領悟?而人情世故的往來,終究不過是浮于物外的虛幻交情。 這句話對比了兩種人生境界: 一種是向內求索的清明,即通過靜坐自省,看透是非榮辱的虛妄; 另一種是向外游歷的淡泊,如聽竹雨、觀秋晴,在自然中體悟超然物外的寧靜。 然而,這樣的境界往往不被世俗理解,因為大多數人沉迷于功利交際,把時間耗費在浮于表面的應酬上,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豐盈。 人情冷暖,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不在喧囂,而在懂得。 不必強求別人理解你的“清意”,更不必為迎合世俗而扭曲自己。 時間會篩選出真正的同道,而那些浮于表面的交游,終會像秋云一樣散去,留下的才是生命的本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