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上周我接待了一位來訪者小李,她說: 她每天都很焦慮,已經不知道怎么讓自己快樂起來。 后來深入聊過后,我就發現,現在她的關注力都放在“不可控”“目標宏大”的事情上。 她既想升職加薪,又想考研究生,還想盡快找個男朋友。 雖然她用盡全力想要抓住所有可能性,但結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反而越來越懷疑自己,也讓自己漸漸丟失了最珍貴的快樂感 。 容易焦慮的人常常會不自覺地被那些看起來“影響很大”但實際難以掌控的事吸引。 比如: 過度關注經濟形勢對工作的影響; 反復揣測老板對自己的看法; 試圖改變伴侶的某些習慣。 他們誤以為關注這些大事就能掌控生活,事實上只是把精力消耗在無能為力的焦慮中。 造成的結果就是: 越想控制一切,越失去掌控感, 變得更加焦慮、不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實驗發現: 那些最快樂的人往往把70%注意力放在可控事件上,只留30%關注不可控因素。 反觀那些長期處于焦慮的人,這個比例通常是反過來的。 所以,想要獲得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你要做的就是把關注力更多地放在可控事物上。 就像我的另一個來訪者: 當時她完成了年度業績目標,買了新房子,但就是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當我追問“最近有什么小事讓你開心”時,她突然想起,自己上周成功烤出一個完美的戚風蛋糕時,那一刻很愉悅。 有時候,小事帶來的掌控感反而是快樂更可靠的來源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可控快樂源”呢? 你不妨參考下面的建議。 1 區分"影響圈"和"關注圈" ![]() 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提出的這個概念非常實用: 丨關注圈:你能了解到但無法直接改變的事物(比如行業趨勢、他人評價等) 丨影響圈:你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影響或改變的東西(比如今日的工作質量、學習計劃等) 嘗試這樣做: 1.列出最近困擾你的三件事; 2. 標出哪些是真正能通過行動改變的; 3. 專注于其中一件開始行動。 記住,行動是緩解焦慮最好的解藥。 2 2、建立"最小確定區" ![]() 每天設定三個固定的小確幸,比如: 1.早上7點準時起床; 2. 午休時閱讀10頁書籍; 3. 睡前寫三件感恩的事。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處在迷茫期的人: 越是外部環境動蕩時, 越需要這些"確定的錨點"來穩定內心。 3 3、運用"五分制評估法" ![]() 當面臨某個困擾時,你可以問自己: 1.這件事有多少比例是我能控制的? 2. 我現在能做的最小行動是什么? 3. 做完后我的掌控感提升了多少?(1-5分評估) 比如: 面對工作上的壓力,你不能控制老板的脾氣,但可以選擇如何應對批評(比如提前準備方案B),可以控制今天是否按時下班休息,進行打分評估。 我們要承認接納一個事實,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生充滿意外,可能90%的事情都會超出我們的控制范圍。 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結果,但是我們可以: 選擇如何回應,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次進步。 回到開頭的例子上: 當小李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每天可以完成的具體事項后,她說:“原來不是事情變簡單了,而是我終于學會了把力量用在對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