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一直費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提起晚清那會兒的著名商人,多數人都喜歡津津樂道胡雪巖。我不止在一篇文章里提過,晚清真正有錢的,是盛宣懷。 ![]() 盛宣懷當然也是靠充當紅頂商人起家的。其實,晚清的崩盤,也和盛宣懷脫不了干系。 1、盛宣懷想得挺美 在晚清,想要做大生意,必然需要依靠大官僚保護。胡雪巖是這樣,盛宣懷也不例外。 盛宣懷的靠山是李鴻章。李鴻章在晚清政壇堪稱一個不倒翁的存在:慈禧太后掌權,需要武裝力量支持,而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很大程度上是慈禧太后的助力。 因為李鴻章的顯赫,所以盛宣懷的生意也是順風順水的。20世紀初,李鴻章去世。不過此時,盛宣懷在朝廷里面也有了一定的人脈,所以盛宣懷依舊在清廷活躍。 ![]() 清朝宣統帝在位時期(其實是攝政王載灃當家那會兒),清廷從民間集資,在四川修鐵路。不過,清廷高層因為參與炒西洋橡膠股票遭遇股災,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為了填補虧空,盛宣懷提出了一個主張:朝廷收回四川的鐵路所有權,用來充當抵押物,這樣可以從洋人的銀行里貸款。自己作為中間人,少不得抽水一番。 該說不說,盛宣懷想的挺美。 2、保路運動 清廷很快采納了盛宣懷的主張。 但問題是,前文說過,四川鐵路是民間集資修建的。清朝一毛錢都沒出。清廷拿四川百姓的錢修造的鐵路,抵押給洋人,而且還是建立在收回鐵路所有權的基礎上,這撈干了說:這大清國和搶錢有啥區別? 要知道,四川百姓,從地主、商人,到普通自耕農,基本上有點余錢的,差不多都參與集資了。所以,川民對于清廷打算收回鐵路的圖謀表示憤慨。于是,四川民眾開始抗爭,晚清歷史上著名的保路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當然那時候,四川當地的士紳也曾派出去代表到京城,找攝政王載灃——這位清朝事實上的末代皇帝(宣統帝是小孩,真正說了算的、代行皇帝權限的是載灃)申訴,請求這位攝政王、準皇帝收回成命。 ![]() 但是,載灃拒絕了四川各界的請求:原因很簡單,清廷此時財政處于崩潰邊緣,所以,哪怕飲鴆止渴,攝政王也不會拒絕。 而對于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清廷選擇武力鎮壓。載灃擔心四川清兵鎮壓不利,還專門將湖北的清兵抽調入四川,鎮壓保路運動。 3、清朝的崩潰 湖北清兵大量抽調進入四川,也導致湖北防務空虛。就在清兵鎮壓暴露運動的同時,武昌起義爆發。 武昌起義之后,南方各省的革命黨人紛紛起來發動起義,半年光景,整個長江以南全部脫離清廷統治。并且北方各省也爆發零星的起義活動。 最終,在內外交困之下,清宣統帝只好宣布退位,清朝滅亡。 而這一切的導火索,其實都源自盛宣懷——實際上,不光是沒收四川鐵路股票的主意是盛宣懷出的,即便是橡膠股災的爆發,很大程度也和盛宣懷有關。 所以,清朝的崩潰,盛宣懷的一系列操作,算是起到了導火索作用。 因為橡膠股災,引發了沒收鐵路股權,也因此引發保路運動,并且給武昌起義創造了契機。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奇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