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物業公司還天天喊'虧損'!卻死活不敢公示賬目,是不是“虧損”誰也不知道。這聽起來就很矛盾,作為商業公司,虧損為啥還賴著不走?是在小區做慈善嗎?這背后可能藏著一套精妙的'財務戲法',今天就來扒一扒。 套路一:左手倒右手,錢在自家轉圈圈最常用的一個招數,就是自己開公司,自己給自己'高價'外包。 成立'自己人'公司(比如叫A公司): 先成立一個或者控制一個關聯公司,比如就叫它A公司吧。 ![]() 高價外包基礎服務: 然后,物業公司會把小區里最花錢的基礎服務,像打掃衛生(保潔)、修剪花草(綠化)、站崗巡邏(保安)這些,以很高的價格'外包'給這個A公司。注意,是'高價'外包! A公司再轉包壓價: A公司拿到這些活之后,并不會真的自己干,而是會把這些活再拆開,用很低的價格轉包給外面真正干活的小公司或個人。 利潤留在'內部': 這中間的差價去哪兒了?比如,物業公司付給A公司100塊,A公司轉包出去只花了60塊,那剩下的40塊,其實就通過A公司這個'管道',流回了物業公司自己人的腰包。錢根本沒流出去,就在他們自己控制的圈子里轉,利潤就被'截留'了。但物業公司賬目卻顯示運營成本很高,瀕臨虧損。 套路二:工資玩貓膩,員工苦,業主虧光上面那招還不夠狠,他們在給一線員工(比如保潔阿姨、保安大叔)發工資上,也玩起了花樣。 表面漲工資,實際沒變化: 物業公司可能會對業主說:'看,我們給保潔的工資漲到4000了!'聽起來不錯吧?但真相是: 1. 這4000是'做賬工資',也就是賬本上寫的數字。 2. 錢不是直接發給保潔阿姨的,而是先給到他們控制的那個A公司(或者類似的勞務公司)。 3. A公司會扣一筆'管理費',七扣八扣下來,保潔阿姨實際拿到手的錢,可能還是只有2000塊左右! 無論物業公司的明帳上保潔工資漲到多少,那怕漲到1萬,保潔工資還跟以前沒漲工資時差不多。 偷工減料,人少活多: 更過分的是,物業公司承諾的保潔、保安人數,往往在實際操作中是打折的。比如規定要10個保潔,實際可能只安排7、8個人干。 人少了,工資支出自然就'省'了,但活還是那么多,根本忙不過來,服務質量能不下降嗎? 算筆賬:隱形利潤有多嚇人? 就單拿保潔這一項來說,我們算筆賬(以下數據僅為演示計算邏輯的參考案例,不同小區規模、費用標準差異很大,核心是讓大家看清這種操作模式的本質): 假設一個小區,物業公司賬面上給10個保潔每人每月開4000元工資,一個月就是40000元。 但實際呢?可能只有8個人在干活(省了2個人的錢),而且每人實際只拿到2000元(8個人 * 2000元 = 16000元)。 那么,物業公司通過A公司這個'中轉站',一個月在保潔這一項上,就'省'下了或者說'賺'了 40000元(賬面支出) - 16000元(實際支出) = 24000元! 一年下來,就是28.8萬元! 這還只是保潔一項!保安、綠化項目通常也是類似操作。一年光保潔就能'隱形'賺走數十萬!這錢哪來的?不就是從業主交的物業費里'摳'出來的,從降低的服務質量里'省'出來的嗎? '虧損'的真相:披著羊皮的狼現在明白了吧?物業公司天天喊'虧損',哭訴收不上物業費,甚至讓你去查賬,賬本上可能確實顯示虧損。但這虧損是怎么來的? · 是因為他們把本該花在小區服務上的錢(比如給A公司的高額外包費),通過內部操作,變成了自己口袋里的利潤! · 他們壓縮一線員工工資,減少實際服務人數,導致服務質量差,業主不滿意,更不愿意交費,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更要命的是,有時候這種操作未必是總公司的意思! 是項目經理(或者項目團隊)在'薅羊毛'。 他們利用這套復雜的財務流程,把本該用于提升服務、支付合理工資的錢,通過自己控制的A公司或者壓榨外包,偷偷塞進了自己的腰包。反正又不是虧他自己的錢!結果就是:'窮廟富和尚' ——公司喊虧,業主受苦,服務質量差,而項目經理卻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這個'虧損'根本不是真的經營不下去,而是人為做出來的假象!是一種轉移利潤、隱藏利潤的手段。一邊喊著虧,一邊通過這套復雜的'財務戲法',在背后偷偷地賺大錢!這就是為什么他們'虧'得起,還賴著不走的原因——'虧損'的表象下,藏著一條精準收割業主利益的隱蔽路徑。 只有業主們提高警惕,積極監督,才能戳破物業公司'虧損'的偽象,讓小區的物業服務回歸透明和公正,保障我們自己的權益! |
|
來自: 大白兔ai胡蘿卜 > 《物業內幕/專欄/無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