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家校溝通。老師經常會發消息反饋孩子在學校的一些表現,比如上課愛講話,作業沒完成,注意力不集中……現在看到老師發消息過來,就很緊張。 ![]() 1、老師的負面反饋,可能藏著“情緒傳導鏈” 很多家長收到老師的負面反饋時,第一反應是“羞愧”和“焦慮”。 老師可能會說:“你家孩子太調皮,全班都受影響。”“作業總拖拉,肯定是你在家沒管好。”甚至暗示:“不嚴厲點不行了!” 更隱蔽的是,有些老師會在家長群里含沙射影:“有的孩子被慣壞了,家長還不重視。”或是轉發“慈母多敗兒” 之類的文章。這些話像一根刺,扎在家長心里。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傳導”,老師把對孩子的不滿轉嫁給家長,家長要是消化不了,就會把壓力變成對孩子的指責、懲罰,甚至打罵。 最終,孩子成了這根“情緒鏈條”的末端,承受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否定。 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小孩因為在學校表現不好,被老師要求“不寫完作業不準睡覺”,家長照做了。結果孩子不僅沒改善,反而變得自卑、叛逆,直到崩潰才被家長重視。 這就是“聯合打壓”的代價,學校和家庭都成了孩子的對立面,他就真的無處可去了。 ![]() 2、家長常踩的坑:把“配合老師”變成“傷害孩子” 面對老師的負面反饋,家長很容易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過度共情老師,忽視孩子感受。 有些家長覺得:“老師管得嚴是為孩子好。”于是把老師的話當圣旨,回家就批評孩子:“老師都說了你不對,你還不認錯?” 但孩子在學校已經承受了批評,回家后聽到的還是指責,只會覺得“沒人懂我”,慢慢地關閉了心門。 二是把壓力轉嫁給孩子。 當老師傳遞“你沒教好孩子”的暗示時,有些家長為了證明“自己盡了責”,會對孩子更嚴厲。 比如強迫孩子熬夜補作業、罰站、甚至打罵,試圖用“立竿見影”的方式“糾正”孩子。 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對學習更抵觸,甚至故意“對著干”,因為他感受到的不是“被幫助”,而是“被嫌棄”。 所以,如果孩子在學校已經膽戰心驚,回家還要面對暴風驟雨,他怎么可能有心力去改善? 孩子的專注力、主動性,都需要安全感做基礎。當他時刻處于防御狀態,注意力只會放在“不被批評”上,而不是“如何做好”上。 ![]() 3、正確的打開方式:做孩子的“情緒緩沖帶” 真正有智慧的家長,會在老師的負面反饋和孩子的感受之間,筑起一道保護墻。這不是護短,而是幫孩子積攢面對問題的勇氣。具體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回家可能會哭鬧、沉默,甚至說“不想上學了”,這時別急著講道理,先蹲下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今天在學校受委屈了,被老師說肯定不好受。” 情緒像洪水,堵不如疏。只有當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看見”,他才會有能量聽進去后面的話。 第二步:理性過濾老師的反饋,不要直譯。 老師的反饋可能帶著主觀色彩,比如“這孩子太懶”“態度有問題”,這些評價往往模糊又傷人。家長可以把老師的評價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比如把“老師說你態度差”,換成“老師說你今天沒交作業”。 更重要的是,區分“孩子的問題”和“情境的問題”。比如孩子偶爾一次沒寫作業,可能是忘了,未必是態度差;上課說話,可能是想和同學分享想法,未必是故意搗亂。 當家長不帶偏見地看待問題,才能幫孩子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簽。 第三步:和老師“合作”,而不是對立或盲從。 如果老師的反饋確實需要重視,家長可以主動和老師溝通,但目的不是“認錯”,而是“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說:“老師,您說孩子上課愛說話,我們在家也發現了,他其實是想表達。我們試試讓他每天回家分享一個課堂發現,您覺得可行嗎?”這樣的溝通,既體現了配合的態度,又給了孩子具體的引導方向。 記住: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但“好”的前提,是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而不是“被針對”。 ![]() 4、養育的目標是“幫孩子站著走” 養育是一場分離,最終是讓孩子能獨立面對世界。 老師的負面反饋,本質上是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小挫折。 家長的作用,不是替孩子擺平挫折,也不是和挫折一起打敗孩子,而是教他如何面對挫折。 當孩子知道“就算我做得不好,爸爸媽媽也會陪著我”,他才會有勇氣承認錯誤、嘗試改善。 反之,如果他每次犯錯都要面對“全世界的指責”,只會越來越膽小,甚至用“擺爛”來保護自己。 切記,一個總被否定的孩子,是沒有“變好”的勇氣的! 所以,下次收到老師的負面反饋時,不妨深吸一口氣,先問問自己:“我現在做的,是在幫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答案對了,方向就不會偏。畢竟,比起讓老師滿意,讓孩子有勇氣走得更遠,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