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鍋一響,蟲子登場! 萬萬沒想到,這個夏天,上海人最怕什么,山東人就最愛什么。 上周臺風(fēng)過后,上海街頭的梧桐樹蔭下,又恢復(fù)了一陣陣“細雨”,行人不得不縮起脖頸,狼狽躲避——因為樹上灑下的這陣清涼,不是雨水,而是上海人嫌棄的“蟬尿”,也就是蟬吸食樹汁后的代謝產(chǎn)物,于是“上海蟬尿如雨”沖上熱搜。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或許只有周杰倫,才懂千里之外的山東人對蟬的渴望。 看著“上海蟬災(zāi)”熱搜,山東人急得直跺腳:“俺們打手電找半宿才逮幾只,你們居然嫌多?”彼之砒霜,汝之蜜糖,夏天的蟬鳴,喚醒上海人的煩躁,也喚醒了山東人的美食DNA。 蟬,又叫知了,它那剛剛從土里鉆出來、尚未羽化的若蟲被山東人喚作“知了猴”。為了抓住這知了猴,山東人可以全家出動、網(wǎng)格化搜索,花上一晚上的時間,誓要帶著戰(zhàn)利品滿載而歸。回轉(zhuǎn)家中,煎炒烹炸,小小的知了猴可以變作一桌酥脆焦香的大菜。 煎餅?zāi)芫砣f物,當(dāng)然也能卷知了猴。 攝影/阿云 誰能想到,山東竟是個隱藏的吃蟲大省?不只知了猴,螞蚱、螳螂、天牛,甚至蝎子,在山東人的手里,都成了叫人眼花繚亂的盛宴。 
知了猴,山東人有一百種捉法和吃法 夜幕漆黑,手電打出明晃晃的光斑,映在陰影凌亂的樹梢上。 眼神要好:不放過樹干上每一個可疑的小疙瘩,不忽視每一片樹葉背后露出的小小的“黃屁股”,手電光掃過,電光石火的一瞬間就得發(fā)現(xiàn)目標;下手要準:用力溫柔,動作迅速,每一次出手必然要有所收獲;要懂得一點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穩(wěn)步地擴大自己的搜索圈,盡量不留下漏網(wǎng)之“猴”,還得小心同好“截胡”。 小孩個子矮,不便搜索高處的獵物,就承擔(dān)起拎水桶的職責(zé)。趿著塑料涼鞋,拿著小鏟子,專心致志地查看樹根附近的小洞,偶爾挖出一只,興高采烈地炫耀自己的“戰(zhàn)利品”,這是很多山東孩子的童年記憶。 全家上陣,高高低低地忙碌半夜,高手可以擒獲上百只知了猴——在一些地方,也有人喜歡用另一個更具鄉(xiāng)土氣的名字——“爬叉”。 隨著山東人對知了猴的愛徹底出圈,捕蟬的十八般武藝也與時俱進,不斷升級。層出不窮的裝備和抓法,看傻了全國網(wǎng)友—— 一些人堅守古法,趴在地上“看洞”“聽聲”,或者手持晾衣桿,與樹干上的蟬斗智斗勇,一些人別出心裁,清晨在樹干上纏一圈膠帶,運氣好的話,晚上可以收獲一圈動彈不得的“下墜之猴”,堪稱2025年版本的守株待兔。 魚竿加黏膠,捉知了猴的黃金裝備。有科技黨甚至祭出熱成像儀,穿透土層、草叢和樹枝鎖定獵物,效率碾壓傳統(tǒng)方式,絕對算得上降維打擊。據(jù)說,盡管知了猴是變溫動物,但與周圍環(huán)境的溫差,還是會讓它在屏幕上輕易顯形,哪怕剛從地里爬出來時溫度較低,有了高科技的加持,也一目了然。 而對于更多參與其中的山東人來說,捉知了猴并不總是那么卷,它有著美食之外的社交意義:吃過晚飯,手電巡街,一邊鍛煉納涼,一邊和家人朋友增進感情,公園綠地里笑聲滿滿,收獲多少倒在次要,這份其樂融融才更加珍貴。盛大的“內(nèi)陸版趕海”活動中,最珍貴的恰恰是過程本身。 在齊魯之地,吃蟬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禮記·內(nèi)則》記載的國君食譜中有“爵鷃(yàn)蜩(tiáo)范”,“蜩”就是知了。具體怎么吃,北魏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了這樣幾種吃法:“火炙令熟”“蒸之”“下沸湯中”,烤蒸煮制,絕不浪費這種高蛋白食物。 而今天,知了猴在山東最常見的做法,主要是油炸、爆炒和燒烤:鹽水浸泡10 分鐘,七成油溫下鍋,20 秒即撒椒鹽出鍋,就是一盤油炸知了猴;爆炒做法,則是把炸出鍋的知了猴再和辣椒、花椒、姜蒜一起下鍋,麻辣下酒;知了猴穿成一串,接受火焰炙烤,更是山東夏夜燒烤攤的必選菜。 攝影/阿云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不敢下嘴,山東人總會鼓勵,“閉上眼睛試試”,“咔嚓”一聲,油脂香在口中炸開,幾番嘗試之后,絕大多數(shù)外地人都會愛上這一口酥脆鮮香。 除了以上傳統(tǒng)吃法,一些地方發(fā)明出了各種知了猴蛋糕、知了猴漢堡、知了猴煎餅,只有想不到,沒有嘗不到。不過,推陳出新并非山東人的專利,去年,廣東順德一家咖啡店就推出的知了猴咖啡,三個知了猴穿成串,懸在咖啡杯上,是名副其實的“夏日限定特飲”,讓山東人看了都一言難盡。 攝影/xu 最熱鬧的夏天,知了猴的價格一度能超過新鮮肉類,根據(jù)品質(zhì),賣到五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就連捉蟬的副產(chǎn)品——蛻在樹下的空殼,也可以作為中藥材,以幾百元一斤的價格出售。 攝影/宋哈哈 跟和牛、鵝肝、魚子醬這些高端食材比起來,知了猴在山東人心中的地位也絲毫不遜色。 
除了知了猴, 山東人還吃什么蟲? 如果你以為山東人只會盯著知了猴薅,那就太小看這片大地的想象力了。 事實上,山東還是個隱藏的吃蟲大省,捉蟲子、養(yǎng)蟲子、吃蟲子,早就自成體系。借鑒傳統(tǒng)美食“八珍”“八味”的總結(jié)命名方式,近二十年,山東餐飲人和民間不斷互動交流,最終打包創(chuàng)編了“蟲八件”的說法,除知了猴外,還有螞蚱、蠶蛹、豆蟲、蜂蛹、瞎碰子(金龜子)、蝎子、山水牛(大牙土天牛),從春到秋,山東人常吃的八種蟲子,能湊成一桌讓人眼花繚亂的蟲子宴。 攝影/商慶雙 先說春天的蠶蛹。山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擁有超過2000年的養(yǎng)蠶史。春末夏初,圓滾滾、白胖胖蠶蛹上市,魯菜師傅最拿手的做法是干煸:鹽水焯過的蠶蛹,用小火慢煸到外皮金黃起皺,再丟一把青花椒,麻香四溢。外皮焦脆,內(nèi)里還是奶香味的蛋白質(zhì),讓人欲罷不能。 再說夏日的豆蟲和金龜子(瞎撞子)。豆蟲渾身翠綠,最長的體長近十厘米。一方面,作為害蟲,是“大豆殺手”,但另一方面,作為美食,則是難得的鄉(xiāng)間風(fēng)味。有經(jīng)驗的農(nóng)民都知道,抓豆蟲要趕早,趁著太陽不高,它們還懶懶地趴在葉片上。裹蛋液、拍淀粉,下鍋炸到通體金黃酥脆,蘸椒鹽吃,是最常見的吃法,不僅有炸物的酥香,還能嘗出來淡淡的豆香。金龜子個頭更小,油炸后撒糖,是很多人兒時的鄉(xiāng)村零食。 高能預(yù)警……哦不用預(yù)警了你已經(jīng)看到了。 攝影/宋哈哈 還有秋天的螞蚱。山東人給方頭且身體短的綠螞蚱,起了一個綽號:蹬倒山。顧名思義,這種蟲子后腿肌肉發(fā)達,一蹬能彈出一米遠。立秋前后,正是抓螞蚱的黃金時節(jié)。抄起網(wǎng)兜輕輕巧巧地一扣,抓回家用熱油爆香,撒上孜然、辣椒面,外殼焦脆、肉質(zhì)緊實。 螞蚱,有人愛它酥脆外殼,有人偏愛蛋白質(zhì)飽滿的腹部。 攝影/團媽 相比之下蜂蛹更晚,要等到深秋,胡蜂、馬蜂窩被摘除時才上市。剝開蜂巢,蜂蛹依次排列,乳白小巧。很多山東孩子,童年記憶里都有一道“蜂蛹蒸蛋”,嫩滑蛋羹里嵌著一顆顆蜂蛹,柔滑鮮甜。 蝎子和山水牛則是“進階玩家”的專屬:山水牛的外形較其他蟲子更大,但肉質(zhì)緊韌耐嚼;蝎子則先用高度白酒“醉暈”,再穿成串炭烤,膽小者不敢吃,膽子稍大些的食客只敢吃蝎肚,老饕則放心地整只吞下。 圖/視覺中國 不過,淳樸的山東人對這種外形唬人的毒蟲,也是又愛又恨。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臨近驚蟄,正是蝎子出沒的時節(jié),山東一些地區(qū)有吃“蝎子爪”的說法,以黃豆為主料炒制成可甜可咸的零食,老百姓口口相傳,吃了蝎子爪能一年不挨蝎子蟄。 從魯西到膠東,從內(nèi)陸到沿海,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家宴到大排檔,一只只油光锃亮的蟲子被端上桌,都是最搶手的“硬核魯菜”。一口蟲子一口酒,一年四季的風(fēng)味,都在其中。 誰能拒絕一場蟲子宴呢? 
吃蟲大省,何以這么在行? 山東人吃蟲的腳步,不止于田間地頭。若把視線從陸地移向海潮,這塊吃蟲版圖瞬間又擴大了一半。 在青島等城市的水產(chǎn)市場,灰白帶環(huán)節(jié)、形似蚯蚓的沙蟲,是最常的海鮮之一,先烘后剪,晾曬成干,凝固下的鮮味得以長久保存,在泡發(fā)后同其他菜肴一起燉煮,鮮美無比。 攝影/青島句號 再往北,煙臺人立春前后便盼著海腸上市,潮水退去,海腸蜷縮在泥沙里,漁民剪掉兩端、一刮一洗,瞬間變成一條“厚帶子”,與時蔬快炒,是名副其實的“開春第一鮮”。油汪汪、鮮靈靈的海腸撈飯,更是名聲在外的膠東名吃。 攝影/豬豬今天吃飽了 此外,來自海里的“蟲子”還有禾蟲、海稚蟲、海蚯蚓等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海鮮,這些蟲子往往是傳統(tǒng)漁業(yè)的“附帶收獲”,卻串起一條條風(fēng)味產(chǎn)業(yè)鏈,漁船捕撈,漁民曬制,餐館烹飪,游客嘗鮮。更關(guān)鍵的是,除了獵奇,它們還有著實實在在讓外地人也能接受的好味道。 古人將山東地區(qū)稱為“海岱”,曲折蜿蜒的海岸線,與岱宗泰山代表的山地丘陵交錯,山海之間,“蟲系魯菜”自然少不了這些鮮美的海味。 禾蟲煎蛋,也是一道難得的佳肴。 更有趣的是,海陸雙重特色,也深深體現(xiàn)在吃蟲子這件小事上。把海稚蟲混入玉米面貼餅子,一同烘烤,糧食香里也加入了海味,也有沿海漁民用海蚯蚓熬醬,是煎餅的最好搭子。 地理風(fēng)貌和地域性格的交織,塑造了山東人自成一派的吃蟲風(fēng)格——與云南、廣西等熱帶蟲宴大省相比,蟲子在山東往往并非小吃,而是硬菜,菜量大、滋味厚,同時,從捕蟲、做菜到更新做法,山東人吃蟲主打全民參與、全產(chǎn)業(yè)鏈參與。一道道蟲子菜,是度過饑荒年份的智慧,是耕種和漁獲的副業(yè),更是海岱之間的千年風(fēng)物與唇齒的小小碰撞,最終成為獨屬齊魯?shù)挠埠死寺?/span> 吃蟲的狂歡。 據(jù)說,今年夏天,在滬山東人率先掀起“救蟬災(zāi)行動”,邊捉邊吃,以吃促捉,還帶動不少上海人嘗試這一份新奇滋味。你看,忠厚的山東人就是這樣善于行動,他們是樸實的生活家,走出千里,依舊努力把外鄉(xiāng)的夏日噩夢,改寫成屬于故鄉(xiāng)的風(fēng)物田園詩。 還愣著干什么,快去抓知了猴啦! 文 | 貓騎士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封圖、首圖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fēng)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