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茶,是一種氣質很模糊的茶。 它的根脈深植于古老華夏,而各類抹茶產品帶著濃厚的東洋氣息。從日本茶圣千利休創立抹茶道后,這種茶品就被注入了東洋血液,令人一時間分不清它的籍貫。這種既本土又異域的茶品,讓人摸不透。 ![]()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雖逾兩千年,但以葉茶沖泡為主的清飲方式,直到明代才成為主流。在此之前漫長的歲月里,國人所飲之茶,皆可視為抹茶的古老雛形。 早在三國魏時,《廣雅》便記載了荊巴地區“采茶作餅”,飲用前需炙烤,再“搗末置瓷器中”煮飲。這被搗碎的茶“末”,正是抹茶最早的蹤影。 ![]() 這“末”茶,可絕非今日清苦的茶湯。 唐代之前,飲茶堪稱一道復雜的“湯羹”。茶葉被制成茶餅,飲用時經歷烘焙、研磨、烹煮。更關鍵的是,人們會在茶湯中加入形形色色的佐料?!短票静荨访餮裕骸安枳黠?,加茱萸、蔥、姜等良。”花椒、綠豆、鹽巴、桂皮……乃至蔥姜,皆可入湯。人們連湯帶“末”一飲而盡,茶,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一碗“湯”。 ![]() 《唐宮仕女飲茶圖》 唐代中后期,茶圣陸羽帶來了革命性的觀念。他力倡品飲茶葉本味,主張簡化流程:烘焙、研磨、適度烹煮。這推動了飲茶向清飲靠攏。然而,這是抹茶嗎? 《茶經·五之煮》記載,碾茶需至“細米狀”,即半粒米大小。這與現代抹茶要求的極細粉末(通常在2000目以上)相去甚遠。 ![]() 抹茶的形態在宋代點茶法中臻于成熟。宋人將茶葉研磨成極其細膩的粉末,其精細度要求之高,體現在點茶時能否泛起持久、細膩的泡沫(稱為“沫浡”或“乳花”)。 點茶步驟繁復:取少許茶粉入盞,注少量沸水調成濃膏,再邊注水邊用茶筅高速擊拂,直至水乳交融,沫浡豐盈。技藝高超者,甚至能在沫浡上“畫”出山水花鳥,陸游筆下“晴窗細乳戲分茶”正是此景。從形態和飲用方式看,宋人點茶已與今日抹茶道極為相似。 ![]()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看來宋代的茶與抹茶已經相差無幾了,然而這就是抹茶么? 這只是形式,點茶和抹茶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宋人點茶,尤其追求“色白為上”,茶葉在制作過程中需經反復壓榨去除汁液,直至綠葉轉白,茶味幾近流失。飲用時,常加入麝香、冰片等名貴香料調味,追求的是視覺(雪白沫浡)與嗅覺(香料)的極致體驗。 ![]() ![]() 日本抹茶道的儀式感極強,步驟嚴謹,意境深遠。然而,這份莊嚴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受到限制。 但抹茶的生命力并未因此消退。它巧妙地跨越了茶道的藩籬,在現代食品工業中開辟了廣闊天地。抹茶蛋糕、抹茶千層、抹茶冰淇淋、抹茶拿鐵…… 這些融合了傳統茶香與現代甜蜜的創意之作,讓抹茶以更輕松、更普及的姿態風靡全球,尤其成為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的“顏值擔當”和“流量密碼”。古老的茶飲與現代快節奏生活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被抹茶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巧妙化解,實現了傳統韻味與時尚潮流的完美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