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下降,幾位朋友跟華子抱怨,自己的血壓又開始升高了。華子告訴他們,氣溫每下降10℃,人體收縮壓會平均升高5-10mmHg,舒張壓升高3-6mmHg,而且這種季節性的血壓波動,正是秋冬心腦血管風險大幅增加的主要誘因。 所以有高血壓的人,在天氣變化的時候要注意血壓變化。但是在測量血壓的時候需要注意,兩次測量的間隔并不是2分鐘,而是30-60秒。 
一、與季節相關的血壓波動
當氣溫下降時,人體神經會將寒冷的感覺傳遞到中樞,為了減少體溫散失,人體就會激活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縮血管物質分泌增加,控制外周小動脈收縮。但是“保溫”的同時也增加了心臟泵血的阻力,使血壓升高。 而且天冷的時候,人體排汗減少,隨汗液排出的鈉離子也會減少。這些滯留在人體內的鈉離子會鎖住更多的水,使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同時內環境中的鈉離子水平升高,還會增加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興奮性,對縮血管物質更加敏感,也會引起血壓升高。 
二、血壓測量的間隔不是2分鐘
大多數人的血壓升高并不會引起明顯的癥狀,所以靠感覺吃藥并不靠譜,需要進行血壓測量才能知曉自己準確的血壓情況。 在之前的指南中,建議血壓測量以2分鐘的間隔,測量兩次,以較低一次為準。但在2024年的指南中,建議血壓測量以30-60秒的間隔,測量兩次,計算兩次平均值。如果兩次血壓值相差大于10mmHg,則測量第三次,取三次平均值。 血壓不建議連續測量,因為連續測量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對血壓造成干擾。 血壓測量要遵循“定時、定姿、定設備”原則,建議選擇每天早晨睡醒后1小時內,排尿后,早餐前以坐姿測量。如果血壓不穩定,或是正在進行降壓藥物調整,可以在睡前增加一次血壓測量,測量時不要飲酒和咖啡,也不要憋便。測量后做好記錄,以評估藥物效果。 
三、選擇正確的測量手臂和袖帶
左右手臂的血壓會略有差異,以血壓較高的一側手臂為準;注意袖帶有標準和大號、小號區別,需按胳膊粗細,選擇適合的袖帶。而且在測量血壓時,需將手臂放置在穩定,有支撐的平面上(如桌子上),不要放在膝蓋上或是懸空,否則會使測量值偏高。 測量選擇坐姿或是臥姿都可以,但臥姿時下肢回心血量增多,有些老年人血壓調節能力不足,測量值可能會偏高或是偏低。相對而言,坐姿測量更為方便和準確,適用于日常監測。 水銀式血壓計容易造成水銀漏出污染,且不易操作,現在已經棄用;推薦使用經過準確性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而腕式電子血壓計的誤差較大,準確性不如上臂血壓計。 
總結一下,天氣轉涼的時候,要注意血壓的變化。測量時建議間隔30-60秒測量兩次,取平均值,根據血壓的波動情況進行用藥調整。降壓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用藥有疑惑,請咨詢醫生或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