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其主要特征為聚集性水皰分布在單側周圍神經周圍,呈帶狀分布,而且常存在較明顯的神經痛。發病時,局部疼痛激烈,呈刀割樣或燒灼樣,極易出現痛覺過敏,部分患者在皰疹結痂后仍會有延續神經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李燕梅在治療帶狀皰疹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該病是因肝氣郁結,脾失健運,導致脾胃濕熱,外感熱毒邪氣,火毒入絡,致使局部津虧氣少,氣血凝滯不通,毒邪外溢皮膚,進而引發皰疹。皰疹常分布于顳側、眼、耳前后、兩脅、少腹、臀部及大腿內側、會陰等部位,多屬肝經循行之處。皰疹色鮮紅或暗紅,周圍皮膚鮮紅、灼熱。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筆者運用其自擬方龍膽止痛通絡湯治療帶狀皰疹驗案一則整理如下,以供參考。 趙某,男,59歲,2024年6月25日初診。主訴:右側胸背部帶狀暗紅色皰疹伴疼痛10天余。癥見:神清,痛苦面容,右側胸背部帶狀暗紅色簇集水皰,伴麻木疼痛,右臂上舉艱難,乏力,氣短懶言,納差,夜寐不安,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暗紅,苔白膩,脈沉細。否認慢病史。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 中醫診斷:蛇串瘡(肝膽濕熱兼血瘀)。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用龍膽止痛通絡湯加減:龍膽12g,生地黃10g,黃芩12g,梔子6g,黃芪15g,酸棗仁20g,柴胡18g,當歸12g,蘇木6g,赤芍15g,紅花6g,鬼箭羽15g,炒王不留行30g,郁金12g,木香9g,陳皮12g,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 7月2日二診:疼痛、乏力明顯減輕,皰疹較前減半,夜寐明顯好轉,右臂上舉疼痛感減輕。上方黃芪增加至30g。加減治療半月余,病情明顯好轉。 7月18日三診:訴夜寐可,飲食可,疼痛輕微,皰疹結痂。加炒白術24g,酸棗仁減至10g。繼服7劑。 7月25日四診:患者近期未發生胸背部疼痛不適,皰疹未發,大部分結痂已脫落,夜寐安。守原方繼服10劑,結痂全部脫落,疼痛消失,痊愈。 按 帶狀皰疹歸屬于中醫纏腰火丹、蛇串瘡、蛇丹等范疇,《外科大成》描述其臨床表現為“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方中龍膽上清肝膽實火,下瀉肝經濕熱;黃芩、梔子助龍膽草清泄肝膽實火與肝經濕熱之效;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瀉火利濕而不傷陰;柴胡疏利肝膽之氣,理氣止痛;赤芍、當歸、紅花等藥對血行有促進作用,對各類瘀血證均有治療作用;鬼箭羽活血通絡、祛瘀止痛;木香、陳皮理氣行氣;甘草緩急而調和諸藥。縱觀全方,瀉中有補,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熱清、濕濁分清,使祛邪而不傷正。全方標本兼顧,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 李燕梅臨證使用自擬方龍膽止痛通絡湯,常根據患者體質進行加減用藥。她常用苦寒藥物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多用藤類、蟲類藥物行氣血,使阻滯瘀血緩慢運行,以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臨床加減應用:①乏力氣短者加黨參15g、黃芪30g。②情緒不穩、焦慮者加合歡皮15g、百合21g。③瘙癢者加蟬蛻10g、地膚子25g。④口苦苔膩者加清半夏10g、薏苡仁30g。⑤腹脹者加枳實24g、厚樸15g。⑥夜疼痛加重者加全蟲9g、白芷10g。⑦失眠易醒者加酸棗仁20g、龍眼肉15g。⑧便秘者加生大黃10g、火麻仁30g。并囑咐患者注意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燒烤等刺激性食物,忌食牛羊肉、海鮮、韭菜等發物。(劉洪峰)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